闖關東時期,為何山東人要去荒涼的東北?

餘映燈


闖關東最鼎盛的是清末到建國初的這個時間段。清朝末年,以前的龍興之地被開禁。山東由於人口多,災澇蝗災不斷,常常棵粒無收,為了生存,不少人去東北闖生活,發現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荒地一開墾就能種糧食,不像山東貧瘠的土地,即使災荒,也因為土地多,而有剩餘的糧食供人生存。而且還有淘金,伐木等副業,有這些人的親身經歷,帶動了方圓幾十公里的人,都去東北,加上地緣上的關係,更多在山東沒有活路的人民,踏上東北這方沃土,最初的目地就是為了有口飯吃,由於東北的資源豐富,帶動了近代工商業的發達,成了當時山東,河北人外出闖蕩的首選之地。


歷史領域老孔


我姥爺姥姥是偽滿時期從山東威海闖關東到東北的,開始住在長春,解放戰爭困長春從長春逃出來一直住在瀋陽。過去老人管山東叫關裡家或山東家,以前聽老人講過,為什麼來東北?因為東北富唄。東北荒涼,從哪裡聽說的?東北除了北大荒(後來變成北大倉)荒涼外,奉天(現瀋陽),長春(偽滿叫新京),哈爾濱,甚至安東(現丹東),旅大(現大連),本溪,鞍山,撫順哪裡不比內地富裕,奉天,長春,哈爾濱甚至都比當時的上海發達,這幾個城市當時都是非常時髦的地方,雖然現在東北這幾個城市gdp落後,但是你來看看這裡人們的穿戴還是那樣的光鮮時髦,愛打扮是東北人的天性。長春當時有滿映(後來的長影),還有工廠大學,瀋陽還是清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這裡張家父子經營多年,有大型工廠,學校,體育場,醫院,東北一百多年前就在瀋陽小河沿(現在遼寧腫瘤醫院院內)開了東北第一家西醫院盛京施醫院,中國第一輛汽車民生牌汽車在奉天誕生,哈爾濱是東方小巴黎,聽老人講當時山東家窮,在東北撿煤核(撿煤渣賣錢)都比在老家好,所以都來東北了,現在東北這幾個大城市的城市建設還是不輸關內任何城市的,最近黑東北成全民娛樂了,建議來東北看看是不是你想的那麼“荒涼”?不要人云亦云,做井底之蛙,東北的教育,醫療,城市基礎設施,人口素質都是不錯的,我相信東北經濟下滑只是暫時的,因為基礎在那裡擺著,這裡絕不是什麼“荒涼”之地。哪裡都有個別人,不能出了幾個個別人就以點帶面打擊一大片,地域黑的噴子裡肯定是恨人有笑人無的人居多,沒聽說過東北人黑其他地方,中華民族是一家大家和諧團結才是。



萬得夫


荒涼說明閒地多,閒地多,打糧食才夠吃,能養活全家。

闖關東,大多發生在清朝和民國初年,其中,以民國初年遷徙的人口為最多。在那個年代,中國基本還處在農業社會時期,商業屈指可數,幾乎沒有什麼工業可言,大多數都是農民,人們吃飽肚子的唯一方式大概就是種地,幾乎沒有別的渠道。

而且,在那個年代,生產力極度落後,沒有機器,沒有化肥,沒有灌溉條件,糧食畝產低得可憐,平均畝產大概在兩三百斤。記得我爸說,他那個年代已經是解放後了,剛開始化肥還沒興起,一畝地也就打個300來斤糧食,地裡的糧食很稀疏。可見如此,更不要說看天吃飯的古代了。

風調雨順的日子還好,一旦到了災年,或者兵荒馬亂,那就直接吃不上飯了,只好餓死。所以,當聽說東北有大片土地等待開墾的時候,人們蜂擁而至,那就代表著活路啊。

而且,東北不但荒地多,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地力特別肥,特別是黑龍江,黑土地多,土質營養多的可以攥出油來,種啥長啥,畝產又高。這就是東北成為糧倉的原因。

我一個姑在吉林,我曾經問過她,你們那邊是不是一口人有上百畝土地?她說不是,人均上百畝那是在黑龍江,真正的地廣人稀,幾千畝土地可能就一個村子的人來種。在他們那邊,人均差不多有四五畝地,雖然土地少點,但是他們畝產高,一畝千數來斤。更讓人羨慕的是,她說他們種地幾乎不用管,不用化肥,不澆地,靠天吃飯,一年就種一季,冬天窩在家裡打牌耍,日子過得樂呵呵。我暈。

這就是差距,可見東北那嘎達地力有多肥,風調雨順。

至於很多人說,那時候吃不上飯,咋不出去打工啊,去上海之類的南方,我去,您以為這是現在呢,那時候根本無工可打,好的情況是,無論多累的活都幹給口吃的就行,壞的情況是,對不起,養不起您,自生自滅吧。


山東味兒


“闖關東”事件是從清末開始的,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凡是看過電視劇《闖關東》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入侵,山東一帶出現了驅逐洋人的義和團運動,關內發生戰亂。與此同時,黃河中下游地區連年災荒,民不聊生。為了生存,山東人便湧向了東北。

在很多南方人的印象裡,東北是荒涼之地。實際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東北的冬天雖然寒冷,但其它三季天氣非常不錯,而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東北民間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的諺語,形象地描繪了東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景象。

自滿清入關後,東北一直被清朝統治者視為“龍興之地”而拒絕漢人遷入。因此,東北人口稀少。直到十九世紀末期,由於俄國發動了對東北的侵略,為了充實東北邊境戍邊人員,朝廷放開了關內漢人遷往東北的禁令。而山東在這個歷史階段,正是連年災荒,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時期。

山東作為孔孟之鄉,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農為主,以農為生是山東人的傳統思維。如何才能生存,如何才能吃飽,當然就是種地。而東北在那個時候,有著廣袤的土地沒有開發,是名副其實的處女地。山東人來到東北,只要能吃苦,能種地,就能生存下去。因此,便出現了一輪又一輪的“闖關東”現象。

就拿今天的東北來說,很多南方人沒到過東北,以為東北有多荒涼,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東北有能攥出油來的黑土地,所以種出了聞名全國的“東北大米”。東北有豐富的礦藏和石油,所以有大慶油田,遼河油田,有鞍鋼,有遍及東北各地的煤礦。

近幾年,東北的經濟增速放緩,但經濟總量與西部地區相比,依然靠前。東北除了冬天寒冷,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風沙滾滾,寸草不生,滿眼荒蕪。不信,大家可以來東北看看。


若愚趣談


闖關東在人們的印象裡是在清朝末年的事,但是據史料記載還要更早一些。

人口的遷徙流動在任何時候都會有,只不過是看他的規模與影響力的大小。人口向東北大規模流動在清朝順治皇帝時期就開始了,這個時候是朝廷下令鼓勵人們到東北墾荒,順治時期滿人大量入關,而且還大肆的圈佔土地,使原先擁有土地的漢人喪失了家園與賴以生存的土地,而這時的東北就空虛了,留下了一片殘瓦頹垣,大片的土地荒蕪,一片破敗之景,因此順治帝就採納了下面官員的建議鼓勵喪失土地的流民到東北拓荒,再後來這個政令又廢止了,怕大批的漢人湧入壞了清朝的龍興之地。還下令修築了兩千餘里的柳條邊(從山海關到開原經新賓至鳳城)來禁止人口遷徙。雖然清政府禁止移民,但是總還是有些零星的少部分人闖過關卡來到東北謀生,我們家大概就是那個時期的那部分少數的闖關者,因為到我的祖父那輩已是第十一輩在東北生活的人了,我們家的家譜是到東北後再續的,算起來我們這個家族已經在東北有二百六十幾年的居住歷史了。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東北的最北邊的黑龍江不斷地遭到俄羅斯的侵擾並佔領,所以又再次的打開禁令移民放墾,充實邊境。真正大規模的闖關東是從日俄戰爭開始爆發,那時關內黃河氾濫,加上戰爭,民不聊生,河南河北山東的百姓多數是喪失土地的農民逃難來到了東北,這時的東北雖然冬天的氣候寒冷,但是土地肥沃,過去的滿人個蒙古人都不諳農事,只知道到遊牧漁獵,大規模的閒置的土地,黑土地都是腐殖質層,而且還平整,少量的山區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等到闖關東的人們大批的湧入,使這片沃土呈現出了勃勃生機,雖然東北只有一季的種植,但是產量高,糧食質量好,籽粒飽滿,種類齊全,土地廣闊,所以,留下來的人們的日子越活越紅火,經過了艱辛的歷程,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樂土,從此闖關東的人們也養成了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從你骨子裡就認同我們就是東北人從二人轉的小調裡你就能感受到我們東北人的豪爽與快樂。

如今的東北再不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代了綠油油的莊家就不用說了,新興的城市高樓林立,繁華街市夜晚霓虹閃耀,鄉村的別墅似的居住環境,人們生活富足,現代化的交通設施使天南地北的物資流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新時代正在推進著東北的現代化進程。這裡還要鄭重的說明一下,我們東北的原住民族還完好的保留著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習慣,有自治區域,比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新賓滿族自治縣,我們縣城裡還有蒙古族鄉。我們經過闖關東過來的人的生活習慣也受到了原著民的影響,東北人的語言裡就摻雜很多滿語和蒙語,民族間的相互融合使得多民族關係融洽,用一團和氣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明月軒主公


當年山東、河北一帶發生饑荒,窮苦百姓大批逃離。饑民的逃離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逃到能填飽肚子的地方。

縱觀當時我國各個地方的生存環境。西北地域廣大,人口稀少。但是陝甘寧,水土流失嚴重,乾旱少雨,生存環境較差。不能去。新疆路途遙遠,當時交通不便,不能去。

西南雲貴川人多地少,路途遙遙。不能去。

兩廣、兩湖、江浙一帶雖然富饒,但是人滿為患。不能去。

江西、福建,山多地少。不能去。

河南、山西雖近在咫尺。但是情況不比河北、山東強多少。甚至有時還不如山東、河北。不能去。

西藏、青海、內蒙西部一片荒涼。不能去。

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為滿清發源之地,長期的邊禁政策使這裡人煙稀少,地廣人稀。這裡有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而且這裡的黑土地特別肥沃。而且這裡距山東,河北非常近。

因此,山東、河北的饑民移民到這裡是最佳的選擇。


盤錦陽哥


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山東人為什麼闖關東而不去富庶的江南?那是因為東北不但人口稀少,土地廣闊,而且物產豐饒。且隔海相望,交通便利,來去方便。只要捨得出力,大片的土地可以開墾。這對能吃苦肯耐勞的山東人來說豈不是小菜一碟?

雖然江南富庶,可是地少人多。當地人生存已是不易,豈能容得下數以千萬計的山東人湧入?

而山東人也是明辨是非,知道趨利避害。所以利弊權衡後才大量湧入東北,因為這裡更適合他們生存!

山東人闖關東,這場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運動影響是深遠的,意義更是重大。他們篳路藍縷,開墾沃野荒原,鞏固國防邊疆,將東北變成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世界矚目的大糧倉!農業的迅速發展,更促進了東北地區工商業的興起繁榮!

偉哉,闖關東!壯哉,闖關東!


朝天闕1


那時的東北涼是涼但不荒。清朝坐天下滿人都入關享福了,又怕壞了龍興之地的龍脈,禁止漢人出關。幾百年下來,自然資源本就很豐富的關外地區如同沒有開墾的處女地,自然保護區,怎麼說荒涼呢?

人參貂皮烏拉草,黑土地大森林,野生動物。。。。只是後來地廣人稀,沙俄不斷蠶食,有大臣上書請求移民戍邊,朝廷也沒有完全放開管制,睜一眼閉一眼的,才有闖關東一說,畢竟不是光明正大的走關東。

資源豐富去了餓不死,應該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東北冷但不荒涼。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逸揚飛


跟距離遠近有直接關係的。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渡船或通過陸路北上都是相對於其他路徑要容易一些。加之,老鄉帶老鄉,親戚帶親戚,形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熱潮。據統計,山東人闖關東的比例相比較河北、天津、河南人,能佔全部北上人口的80%以上。

清朝末年,東北地廣人稀,山東地狹人稠,加之經常發生旱澇和蝗災,特別是民國時期,連年的戰亂,使得山東饑民眾多,不由得看上了地廣人稀的東北大地,他們扶老攜幼,穿越重重困難,在東北大地安土重遷,開枝散葉,為祖國邊疆的穩定與發展立下了功勞。


冬的力量


我的祖先是山東人父輩來到瀋陽一直到去逝我是瀋陽出生50後以前問過父親為什麼來瀋陽他對我說山東過去很窮種地吃不飽飯要飯走到瀋陽走了半個多月找個地方幹活為吃飽肚子學徒挨打受罵冬天穿的棉衣露棉花穿的鞋露腳址頭解放好點了後來公私合營成了真工的工人階級回頭想一下一個十二歲小孩家裡不窮不可能闖關東現在的家長能捨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