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評價光緒帝?

李脩緣


光緒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時,一生深受慈禧控制,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他不是洋務派的皇帝,也不是維新派的皇帝。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吧。

洋務運動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中央以奕訢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為代表。創辦一批軍用企業和一批為彌補軍用工業資金不足的民用企業。奕訢、曾國藩、李鴻展等人為清末重臣,洋務運動也是為了維護清統治。但是我們要知道當時是慈禧掌權,奕訢是慈禧的鐵桿,他們完全聽命於慈禧。洋務運動也是在慈禧的默許下開展起來的。可以說,洋務運動和光緒皇帝沒有一點關係。光緒皇帝怎麼會是洋務派的皇帝呢?

再看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在康有為、梁啟超的等人的推動下開展起來。以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背景,康梁掀起維新變法運動。這場變法運動的光緒皇帝的支持,但不能說光緒皇帝就是維新派的皇帝。

首先,看維新派的階級屬性,維新派是民族資產階級,宣傳西方民主思想,代表中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益。

其次,看維新變法的內容,其核心內容是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開議會,興民權。很明顯這是資產階級的施政綱領。

第三,看光緒皇帝的階級屬性,他代表的是清政府的利益,是地主階級的代表。

第四,看光緒皇帝的動機,當時他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大權有慈禧把持。光緒皇帝很想奪回大權,維新變法運動給了他希望,故而支持維新運動。

但是,我們看兩者的階級屬性,就知道他們不可能是統一戰線,只是臨時的聯合,各取所需。維新派希望藉助光緒皇帝的力量實行變法,挽救中國。光緒皇帝希望藉助維新派的力量奪取權力。戊戌變法實行之後,我們看到維新派的核心內容君主立憲制並沒有出現,就可以明白光緒皇帝並不是真心實意支持變法的。所以,他不可能是維新派的皇帝。


人文行天下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為葉赫那拉·婉貞,對!晚清最囂張的女人慈禧她妹。

一、初登大寶。

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清公司董事長同治皇帝歇菜,而且沒有留下子女。主要是兒子,即便有女兒留下也沒用,咱又不是英國。並且同治這哥們是咸豐帝的獨子,他去世後,咸豐一系也就隨之絕嗣了。

沒辦法,必須儘快商議下一任董事長人選,於是,事關公司命運的臨時董事會就在養心殿西暖閣秘密召開了。參加會議的有董事慈安、董事慈禧、董事奕誴、董事奕訢、董事奕譞、董事奕詥、董事奕譓,監事奕劻、監事景壽,等。經過通宵的刀光劍影和唇槍舌戰,在董事慈禧的極力保薦下,董事奕譞的次子載湉勝出,慈禧怕董事會其他成員過後不認賬,索性連夜派人去迎接新任董事長。

此時此刻,新任董事長載湉正在乳母的懷中酣睡,因為下午尿泥玩兒的時間有點長,現在實在是太累了。突然,老爹帶著一堆的宮女和太監徑自衝了進來,然後烏拉拉跪倒一片,可把董事長嚇壞了,子裡哇啦的哭到了天亮。然後,乳母伺候他拉完粑粑,喝完奶奶,才交給他爹乘轎帶他入皇宮,通過了午門,到了養心殿。向兩宮皇太后請安,並在大行皇帝同治帝靈前祭奠,最後“剪髮成服”,入繼大統。奉董事慈安住在東六宮的鐘粹宮,史稱“東太后”;奉董事慈禧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史稱“西太后”。

(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后懿旨載湉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慈安與慈禧實行垂簾聽政,告祭天、地、廟、社。

這時的載湉才五歲不到,載湉經過嗣稱帝,與慈禧太后形成了“母子”關係。本來,載湉作為咸豐帝的侄子和慈禧太后外甥的雙重身份,與慈禧太后已是親上加親,慈禧太后選中載湉為帝除了有攬權的用意之外,她也是考慮到由其胞妹之子接替皇位是最為合適的選擇。

二、少帝時期。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小董事長開始在毓慶宮讀書。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

光緒三年(1877年)正月,左都御史景廉被提升為軍機大臣。命前藏濟嚨呼圖克圖在達賴未出世以前掌管當地的事務,並賜予“達善”名號。

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論功被封為二等侯,劉錦棠被封為二等男。

光緒五年(1879年)四月,日本侵佔琉球群島,改名為沖繩,並判決最後一位琉球國國王尚泰流放東京。同年,崇厚與俄方代表簽訂《里瓦幾亞條約》並擅自回國,清廷治崇厚罪,並討論崇約存廢問題。

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命曾紀澤為出使俄國的大臣,改議條約。三月,左宗棠屯守哈密,準備進軍收復伊犁。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逝於鍾粹宮,上諡為孝貞皇后。

光緒九年(1883年)五月,法軍進攻越南河內的紙橋,挑起中法戰爭。

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慈禧太后以恭親王奕訢因循貽誤罷軍機大臣,家居養疾。史稱“甲申易樞”。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中法戰爭結束。九月,改臺灣府為行省,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

光緒十二年(1886年),載湉虛齡16歲時,即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已為成人之際,據稱就已具備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能力。

當然啦,這之前所有以他名義處理的軍國大事,他也就是畫個對勾而已。

三、親政風波。

當初,兩宮太后立載湉為帝,提出再度垂簾聽政,朝臣都以為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舉,而且兩位太后多次表示“一俟嗣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再次重申了類似的話,並宣佈“著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表面看來,這是慈禧太后是在信守諾言,但實際上卻是她以退為進的手段。

對於她的這個用意,醇親王奕譞自然是心領神會的。心說: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這兒演啥聊齋呢?奕譞在兩年前的“甲申易樞”中取代了恭親王奕訢在朝廷的地位,此時已經成為慈禧太后的第一心腹大臣。他隨即上奏稱與各位王公大臣審時度勢,合詞懇請慈禧太后“訓政”,並表示皇帝“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規模,鹹賴訓教飭誡”。慈禧太后順水推舟,就坡下驢,表示要體恤民情,接受奕譞的訓政請求。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載湉正式親政。呵呵,與其說這是光緒帝親政的開始,倒不如說是慈禧太后訓政的開始,開啟了他長期對皇帝加以控制的道路。(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緒大婚並冊封皇后。慈禧太后不敢公然違背幼帝一經大婚便要親政的祖宗之法,搬出皇宮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

當然啦,你一定想得到,她並沒有放鬆對光緒帝的控制,繼續操縱清廷的實際大權。那是必須地!

這女人要求光緒帝每日到頤和園向她請安,朝中大事向她“稟白而後行”。但是,已長大成人且漸漸成熟的光緒帝一經正式親政,便不願意繼續做慈禧的傀儡。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有抱負,有理想,這點可比之前的幾任可強太多了。為了施展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四、拒和主戰

林則徐是中國歷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光緒皇帝應該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皇帝。

光緒十六年(1890年),駐美公使張蔭桓自美國歸國述職。光緒緊急召見他,並詳細詢問國外的情況,說不定當時這個叫張蔭桓的哥們還給光緒先生帶了一罐可口可樂也說不定呢。後來又索取駐日公使參贊黃遵憲的《日本國誌》,日本明治維新在載湉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就是從這一刻起,他立志要做中國的明治天皇。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藉口保護僑民,增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光緒帝從整個國家的利益出發,認識到日本進行戰爭挑釁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感慨“我中國從此無安枕之日”。積極籌備抗戰事宜,表示出主戰的願望和決心。下詔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備戰前事宜,並命南洋各督撫大臣預為籌備,反對李鴻章懇求列強出面調停的做法。

光緒帝於六月十三日命翁同龢和禮部尚書李鴻藻參與軍機處事宜,與諸軍機大臣會商中日朝鮮爭端,折中採納了翁、李的主戰見解。六月十六日再次下詔令李鴻章抓緊軍事部署。

六月二十三日在北洋海軍“濟遠”、“廣乙”艦護衛下運兵行至豐島海面時,蓄謀已久的日本海軍突然發動襲擊,擊沉“高升”號輪船,悍然挑起豐島海戰。

面對日本已發動侵略戰爭的事實,朝野上下要求主戰禦敵的呼聲日趨高漲,光緒帝也毅然決定對日宣戰。

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日,清政府發佈對日宣戰的“上諭”。七月二十四日,嚴旨諭令李鴻章不得貽誤軍機,推諉避戰。多次下令加兵籌餉,停止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的工程,將全部銀兩充作海軍軍費。但是李鴻章沒有聽取光緒帝的諭旨,仍舊希望歐美列強能夠出面調停,致使平壤之戰失敗,一路敗退至鴨綠江,日本乘勢發起遼東戰役,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衛和旅順衛兩個北洋艦隊的母港也相繼失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海軍力量覆喪殆盡。

五、馬關條約。

甲午戰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在日本抱著“宗社為重,邊徼為輕”的宗旨,與日方草簽了《馬關條約》。

由於該約內容苛刻,光緒帝以割地太多為由,表示對該約“不允”,拒絕簽字用大寶,並且做好最後拼死一戰的準備。光緒帝懷著通過遷都而與日本週旋到底的想法,請求待在頤和園的慈禧太后接受,結果遭到拒絕。

四月初八日,軍機大臣孫毓汶拿著李鴻章從天津送來的和約請求光緒帝簽字。慈禧太后在此時也明令必須批准和約,光緒帝“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籤了字,第二天“和約用寶”。

根據條約規定,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允許外國人在華投資開礦辦廠。之後,俄、德、法三國干涉,迫使日本放棄對中國遼東半島的主權要求。此為“三國干涉還遼”,但日本也索銀3000萬兩。

六、百日維新。

甲午戰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沙俄誘訂《中俄密約》,攫取中東鐵路權,將侵略勢力伸入東北三省。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月,鉅野教案發生,德國以此強佔膠州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三日,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西花廳問話。參與問話的翁同龢把康有為在問話時所陳言的有關變法重要性、內容及步驟向光緒帝彙報後,光緒帝命令臣屬今後對康有為遞上的條陳,要即日進呈,不得阻攔或積壓。

於是,康有為直接向光緒帝上書,提出了下詔定國是的要求,強調中國變法“莫如取鑑日本之維新”。要義有三點: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二曰開制度局於宮中,三曰設待詔所。光緒帝讀了這份上書後頗以為然,堅定了變法的決心。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先後發佈上百道變法詔令,除舊佈新。

許多的改革措施,雖然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從北京紫禁城發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詔令,畢竟是光緒帝革舊圖新決心的體現,使維新派的變法願望得到部分實現。

新政詔令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許多頑固大臣引慈禧太后為奧援,唯“懿旨”是尊,不把光緒帝放在眼裡,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撓新政,致使光緒帝的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

七、戊戌政變。

從辛酉政變到戊戌政變,慈禧這個討厭的女人就不能消停一些。其實早在維新變法開始的時候,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勢力就預謀著奪回對政局的控制。慈禧任命自己的親信大臣榮祿署理直隸總督,以控制京津一帶的兵權。

隨著變法的進行,不斷有守舊的利益集團聚集到慈禧身邊,請求她出面制止變法,維持舊制。七月二十二日,光緒帝把阻撓新政的李鴻章逐出了總理衙門,徹底激怒了慈禧這女人。她派人去天津與榮祿密謀策劃,借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之際將其廢掉。

光緒帝終於發現自己沒有一兵一卒,幹吆喝好像沒啥效果。開始驚慌不安,令維新派與外國公使私下接觸並尋求支持,但是各國公使也僅僅徒有同情,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干涉和助力。

最後,康有為等人居然把寶壓在了投機分子袁世凱身上,策劃了誅殺榮祿,兵圍頤和園逼宮慈禧的行動。袁世凱表面上答應了維新派,並在八月初五日受到了光緒帝的秘密召見,當日就趕到天津向榮祿告了密。人家這才叫速度!

慈禧太后聞訊,連夜從頤和園還宮。八月初六日晨,慈禧太后宣佈重新訓政,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戊戌政變發生。康有為在政變發生的前一天逃離北京,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六君子”於八月十三日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轟動一時的“百日維新”被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守舊勢力所扼殺。

八、瀛臺幽禁。

南海瀛臺,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臺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帝到此之後,慈禧太后便命人把橋板撤掉,形同囚禁。

光緒被囚於瀛臺時,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居住。他或者坐在露臺,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將珍妃賜死。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明白,僅僅這個政變,光緒與她之間就沒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所以從那時起,慈禧就一直謀劃著廢黜光緒,這個計劃因種種原因未能實施,慈禧只好先維持現狀,之所以維持現狀,是因為慈禧確信,只要自己活著,光緒就翻不過她的手心,所以她也不急,可以慢慢再想辦法、再等機會。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突然暴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崇陵。20個小時後,慈禧也在同一天領了盒飯。

關於光緒的死因,什麼版本都有,但直到百年之後,通過現代權威的法醫手法檢驗,才證實光緒皇帝是死於砒霜中毒。

研究人員通過現代法醫學手段,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分析。數據表明,光緒的衣領及頭髮上均沾染高濃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袍服胃區的三氧化二砷源於屍體腐敗時的體液浸蝕所致,而頭髮及衣領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屍液浸蝕的遺留。正常情況下,一般人服用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身亡,而僅在光緒帝部分衣物和頭髮上檢出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毫克,光緒的死因大白於天下。

得罪誰也不敢得罪女人,她可是真下手啊!!!





文史不假


光緒在歷史上不是個好皇帝,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光緒作為一個年輕的君主,有理想、有抱負,但性格懦弱,政治幼稚,意氣用事,太理想主義,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皇帝。

首先,政治不成熟,主要表現在沒有處理與慈禧的關係。光緒是慈禧妺妹生的,也是慈禧丈夫的親侄子。並且,光緒是慈禧養大並推上皇帝寶座,是光緒的恩人。慈禧與光緒之間關係近,也沒什麼根本的衝突。光緒一直生活慈禧的陰影下。光緒親政後,做了兩件事:

一是中日甲午戰爭。光緒在老師翁同穌的支持下,力在開戰。海軍經費被其父挪用,去替慈禧修頤和園,北洋海軍六年沒添置海械,航速、火力遠不及日本。光緒沒沉氣,開戰後一敗再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最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二是戊戌變法。慈禧雖然貪圖享樂,但並不糊塗,還是比較開明,並不反對改革。老師翁同穌被罷官後,光緒依靠康有為、譚𠻸同等變法,而對慈禧信用的李鴻、榮䘵、張之洞等重臣疏遠。輕信康有為所謂三年有起色,十年可圖達成。結果,一百多天頒佈了兩百多道聖旨,朝令夕改,並不注重推行,有名無實,大多為一紙空文。弄得民怨沸騰,帝后矛盾加深,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囚禁至死。

第二,意氣用事。光緒十四年,光緒選妃。五個女孩站在光緒的面前,光緒年輕,不知輕重,一眼就看上了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並準備把皇后信物玉如意交給大女兒。慈禧大聲啊斥,光緒才不情不願地把皇后信

物交給慈禧的侄女靜芬,也是光緒的舅表姐。這叫表姐情何以堪?光緒對這個新婚老婆視若無物,連話也懶得講,那有半點夫妻情分。江山美人,孰輕孰重,光緒難道不知道?如果光緒與皇后,夫妻恩愛,琴瑟和鳴,光緒斷不至落到如此之下場?後來,光緒喜歡珍妃。結果珍妃恃寵而嬌,貪贓枉法,買官賣官,被慈禧推到了井中。

第三,變法時顧此失彼,進退失據。比如廢除科舉,本來是件好事,但沒任何配套措施,科舉廢除了,全國這麼多讀書人怎麼辦?涼拌唄。真的涼拌了,這些讀書人不是上新學堂、出國留學,就是當兵,大多成了革命黨。正是他們敲響了大清王朝的喪鐘。

總的來說,光緒帝是一個失敗的皇帝。


GXC0107


光緒皇帝是歷史的悲劇,他活的很窩囊,有一身抱負無處施展,處處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的掣肘。政治上極為稚嫩,理想主義突出,尤其是在維新變法期間,一百天發佈命令上百道,令基層無所適從,造成混亂,不懂得變法不能急於求成,不懂得尋求政治同盟,不懂得拉攏舊官僚集團。作為皇帝,雄才偉略較為欠缺,當然了,這不能全怪他,他就是清朝後期宮廷教育的產物,他不可能超越他自己,這對他來說太難了,作為大清國的皇帝,卻對世界政治歷史的發展所知甚少,對當時科技的發展也很缺乏,這樣的統治者如何能帶領中國走向成功呢?

但是環顧當時中國,又有多少人能擔負起中國這艘滿是創傷的巨輪上的引航員呢?慈禧太后?光緒帝?翁同龢?康有為?梁啟超?李鴻章?張之洞?嚴復?榮祿?盛宣懷?劉坤一?袁世凱?以上列舉的人物都是當時晚清政壇上風雲人物,可是他們又能做什麼呢?在時勢面前,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渺小的,這需要全民族的覺醒與奮進,而這條路直到今天,還沒有完成,任重而道遠啊!



徐騰宇的世界


光緒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光緒,廟號德宗,享年38歲,在位33年,生父醇親王,生母慈禧太后之妹。

光緒帝一生,是悲情一生,是一位有名無實的掛名帝王,在當時清室貴胄群體當中,面對外面變化的世界,光緒帝是較清醒的一位皇帝,眾人皆醉他獨醒,內裡痛苦他自知。

甲午中日戰爭,光緒主戰,但面對明治維新的日本,就國力已不是那個撮爾小國、蠻夷之邦,戰爭結果清國大敗,這個結局極大刺激到光緒皇帝。李鴻章奉慈禧"社稷為主,邊地為次"的懿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光緒皇帝認為割地太多,不願用璽,慈禧派重臣強逼,帝"繞殿急走,聲淚涕下",最終簽字用璽。

這場甲午海戰,也讓光緒帝堅定了變法的信心。有大臣說帝:若是不依祖制,那君就會失權,帝說:只要吾國強大,吾就是失去權力也沒有關係。由此可見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之大。

光緒帝自上而下進行的這場"戊戌變法",極大地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室守舊貴族的切身利益,慈禧再次"訓政"。光緒被囚於瀛臺,瀛臺原本四面環水,有一座木橋連結陸上,光緒囚於此後,木橋被拆代之以軟梯,一到晚上軟梯撤走,瀛臺就完全成為孤島,光緒在這裡飲食都成問題。

就在被囚期間,皇帝英語教師裕德玲曾講:帝在瀛臺要了許多西方法律方面的書籍,有關西方君主立憲方面的書較多,他沒有放棄,以圖日後重新執政再度變法。

光緒病中聽聞侄子溥儀三歲被接入宮,對來訪的醇親王說:立帝能否擇年長?那樣老佛爺是不可能同意的!後不久,瘦得皮包骨頭的光緒被臨死的慈禧毒藥賜死,嗚呼!這是慈禧不願光緒死在她後面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光緒死時年僅三十八歲,一個正值盛年,有理想抱負的年輕天子就這樣死於一個貪權守舊的老嫗之手,中國也失去了一次變新圖強的機會。







少保123456


光緒是歷史上的一個“敗幸”帝王。

身為一朝天子,他的權威臣服於慈禧的淫威下。有多大幹勁,就會遇到數倍的阻勁。他曾豪言不做亡國之君,僱傭譚嗣同等人大搞新政改革,與腐朽落後的頑固派鬥爭,被慈禧絞殺,完敗。

身為一個男人,政途不得志,愛情不由心,婚姻不幸福,事事遭人阻,孤憤之中,背水一戰,落得被囚失去自由,愛妃也保護不了,何其不幸。

真實的光緒,可能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行動、有脾氣的四有熱血青年,看到大清的危局與落魄,自有一腔改天換地的衝動。但我們知道衝動是魔鬼。積病多年的龐大帝國,腐敗到骨子裡的頑疾暗瘡,怎能靠一時的猛藥?藥下猛了,病人受不了,細菌為了自保會群起而攻之。這樣一來,病治不好,自己也落得個“庸醫”壞名聲。光緒對大清的戊戌變法,是沒有後路的理想派與不想強大的頑固派之間的對攻之戰。攻守之下,維新派的政治運籌能力稚嫩,保守派的手段犀利且狠辣,幾招就瓦解了光緒的中興夢想。

很多人說,光緒失敗的根源,在於他沒有看清局勢,一沒在朝中樹立起皇上的權威,二手中沒有一兵一卒,空有個傀儡皇帝的名號,當然鎮不住朝中官員。他過於自信,又錯判形勢,低估了慈禧在朝中的底蘊,不僅葬送了有志之士,更堵死了自己翻身的後路,敗於樂觀,輸於不幸。


樂羊子說


在帝王這個群體中,光緒提無疑是最可憐最令人惋惜的一個。

連太監和宮女都同情他。

光緒皇帝這一生沒有享受過母子親情,夫妻之愛,有君主之名卻無實權,有兄弟但是在皇宮中孤身一人。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

不過作為帝王,光緒帝最悲哀的地方在於,想要努力振作,有一番作為,偏偏沒有任何施展的空間,最後連人生自由都失去了。

瀛臺泣血。

光緒帝這一生不過就是慈禧掌權的道具罷了。

如果他安心做一個傀儡,或者就只想做一個碌碌無為的人,乃至一個昏君,可能都沒有那麼苦悶,那麼可憐,那麼痛苦。

光緒帝拼命讀書,努力接觸外界事物,還學過英語,喜歡西洋鍾,都可見他身上有一種銳意開拓進取的心氣在。難得可貴的是,這種心氣是在傳統宮廷教育和慈禧打壓下,還能保持,足見珍貴。

光緒的缺點在於,空有一腔熱血,但不會識人不會用人,政治經驗不足,導致地位急劇變化。是近代中國史上一個非常悲情的政治人物。


熊沾沾


光緒的生父是咸豐的七弟醇親王奕譞,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同治帝早逝,本來有很多選擇,但是慈禧偏立了只有四歲的光緒,一來年紀小好控制,慈禧也好繼續垂簾聽政,二來這種親上加親的關係,只有醇親王府夠資格。

光緒小的時候身體不好,慈禧頗盡心力,小皇帝的飲食起居她都親自過問,對光緒的學業也十分嚴格,選派了當世的大儒悉心教導,希望百年以後這個孩子能擔當大任。

有一次,帝師翁同穌給小皇帝廷講,發現光緒凍的瑟瑟發抖,質問太監之後,才端來碳爐,其實這是清宮的不成文規定,皇子食不可飽穿不可暖,可見光緒的體質並不好。

光緒這個人的性格起伏比較大,有時很急躁,生氣的時候親自鞭打太監宮女,有時一個人靜坐發呆,還痛哭流涕,興奮時奏摺中的字跡剛勁有力,失落時潦草不堪,慈禧對他是一個長遠投資,但是又處處打壓,其結果是發現光緒這個孩子的抗壓能力不行,性格容易走極端。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撤簾退居幕後,但是國家大政仍然由她操控,光緒打算大展拳腳,結果甲午戰爭大敗,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沒燒好,光緒作為皇帝應該擔責,但卻諉過於臣下。

戊戌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通過變法能自強,但是光緒既缺乏政治經驗也沒有遠見,聽過康有為一番慷慨陳詞馬上就幹,其結果搞出了一個“圍園殺後”的事出來,把光緒和慈禧推到了對立面。


通政司


光緒的一生,可以用苦命兩個字來概括,於己生不逢時,於國有心無力。

剛剛從懵懂少年過來,他便經歷了太多不該經歷的不幸。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大國象徵的北洋海軍艦隊慘遭滅頂之災,以屈辱的《馬關條約》收場。1896年被迫簽訂《中俄密約》。義和團起勢,庚子國難,最終以傷及大清根本的《辛丑條約》終結。

短短几年,眼見日、俄等外國列強的輪番欺侮,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不用說作為大清之主,就是市井小民亦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況正值初生牛犢,血氣方剛的青年。

所以,光緒的強國夢,應當是發自內心的強烈願望。

正是因為願望強烈,所以心情更加急切。但是,他對積弊太多積重難返的太缺預判,對於保守勢力和大局的掌控既無經驗更缺能力。所以,失敗的結果從開始就註定了。

表面看,導致他個人悲劇的,是康有為的魯莽草率,袁世凱的見風使舵,但也從另一面說明他不具備識人用人的能力。

如果在太平環境中,以光緒的事業心和進取精神,一切應當是另一番景象。



古鎮夜話


可以明確地講,光緒皇帝是一個守天下的仁君,但絕對不是一個打天下的帝王。

我們可以將同時代的光緒皇帝和明治天皇進行比較。光緒與明治都接受了嚴格的宮廷教育,光緒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在清代的帝王裡,其勤學的精神可以比得上康熙皇帝,況且他對中和西學都要廣泛的興趣和研究,且達到了較高的造詣。但還是時代的侷限性限制住了他,外加上他那懦弱的本性,對當時的慈禧太后有如此地懼怕。這使得光緒無法發揮出自己的真實能力,在變法之中完全地處在了被動的地位。儘管前面說到光緒對西學感興趣切頗有造詣,但這只是僅止於表層,他不會艱難複雜的政治鬥爭,在和慈禧的較量中也只能一退再退,最後落得了被軟禁的下場。

如果說光緒接受的是“羊奶馴化”般地教育,那麼明治接受的則是“狼奶哺育”的教育。

童年的明治天皇也很膽小,但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誓死效忠天皇的武士們,他們讓天皇接受軍事化的訓練,這使得年僅20歲的從一個膽小怕事的小屁孩變成了一個崇尚武功的武士。他憑著這股精神,在日本進行著大刀闊斧般的改革,這也使得日本一躍成為了真正的亞洲甚至是世界的強國。

光緒17歲親政,明治16歲,同樣是少年登基,勤於學習,本來都應該大有所為的。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歷史老人給光緒皇帝開了一個又一個的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