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輪廓,我閉眼是大明湖和護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噴湧著……”

《濟南,濟南》這首歌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濟南,一定要去看看夏雨荷去過的大明湖,探訪“宋代文藝女青年”李清照的故居,逛逛熱鬧的芙蓉街。

但在濟南,其實還有一處隱藏在鬧市中的老街,那裡兼容幷包,中西合璧,濟南的第一張報紙、濟南的許多“老字號”名吃都從這裡誕生,又從這裡走出去聞名於世,這條街,就是大隱於市的“後宰門街”。

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後宰門街位於歷下區大明湖街道轄區內,東起縣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鐘樓寺街,南鄰院后街、通珍池街。長406米,寬4.6米,街上斑駁的石板,訴說著它悠久的歷史。

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後宰門街在明崇禎十三年《歷城縣志》中記載為“百花橋街德府後”。因大明湖南門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橋,橋以百花洲而得名,百花橋街又以橋而得名。明成化二年,德王朱見潾修建德王府,王府共有四門,而依照元、明時的慣例,王府的北門一般叫做厚載門,此街在厚載門之外,清代稱厚載門街,後又傳為後宰門街。

後宰門街附近有百花洲、曲水亭街、珍池、珍珠泉等景觀。據街上的居民介紹,以前珍珠泉水流入後宰門街東頭的珍池,珍池水又從後宰門街南側的民居中穿牆越戶,注入西頭的曲水亭街的溪流中。溪水清澈,居民可吃用,街上居民在此洗衣服、洗菜,小孩子在溪流中捉魚摸蝦。

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據街上老人講,過去這條街上曾建有八旗會館280多間,做生意開小店的較多,而在這些小店中,就走出了濟南許多“老字號”。街東首是有名的同元樓、九華樓和岱北樓,其中,同元樓以製作豬肉灌湯包、罐兒蹄聞名;九華樓以九轉大腸為首創。街西首是基督教堂,為老街增添了濃厚的異域風情,教堂建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是教會所屬的診所。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清朝同治年間,“山東書局”和“大公石印館”就開辦在後宰門街,其中大公石印館又因印刷濟南最早的報紙《簡報》,被稱為“簡報館”。

後宰門街:大隱於市、兼容幷包的濟南“後海”

如今,在熱鬧喧囂的百花洲和芙蓉街的襯托下,後宰門街顯得低調、僻靜,卻散發著自己獨特的光輝。這裡老濟南人家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古色古香的院落和各種現代文藝的小店並存,有人說這是濟南版“後海”。在這裡,你能感受到濟南最地道的市井生活氣息,還能窺見濟南悠久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