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富伍秉鑑散盡家產拯救了廣州城,為什麼最後落得身死家敗?

錒謠


財富和權力,是不相同的。雖然伍秉鑑擁有無窮財富,成為世界首富,但卻沒有掌握封建統治者的封建特權,最終也只能為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獻上自己的財富,了卻殘生。

究其原因,就是封建社會的本質是、不允許伍秉鑑這樣的富商存在的。封建統治者一直實行重農抑商的策略,而清朝更是如此,而且進一步實行了閉關鎖關政策。

清朝閉關鎖國之後,廣州十三行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路口,而伍秉鑑所經營的“怡和行”正是其中最為出名的商行。得益於對外通商的特殊壟斷地位,廣州十三行與英國、美國等國進行海外貿易,從而獲得鉅額收益。

一時之間,廣州十三行成為世界富豪們中的典型代表。而伍秉鑑的“怡和行”,則成為19世紀前期享譽全世界的國際大財團。

“怡和行”在伍秉鑑的經營下,積極與英國、美國進行海外貿易。茶葉是伍秉鑑經營的主要生意,在伍秉鑑的妥善經營下,茶葉遠銷海外。

同時,伍秉鑑也具有超前的商業思想,積極參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事務,經常借債給因故東印度公司,最終伍秉鑑成了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伍秉鑑也積極參與美國的建設中,投資美國鐵路、銀行、證券交易,成為英、美等國人眼中的世界大富豪。

在國內,伍秉鑑也是積極購買土地、莊園,做大地主的買賣。經過伍秉鑑的精明經營,“怡和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財團,掌握著世界上重要的英美經濟貿易。

商業做的越大,賺取的財富越大,伍秉鑑與英國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大了。英國不滿“怡和行”的壟斷地位,不想給伍秉鑑那麼多錢了,想要清朝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如果不行就要開始打仗。

伍秉鑑聽到英國這個要求,當時嚇壞了,假如清朝開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那麼廣州十三行的壟斷地位就不保了,商業帝國的財路就被斷了。所以積極支持清朝抵抗英國,並且自己出資幫助清軍修築炮臺和防禦工事,防止英軍進攻。但此時已經多年未戰鬥的清軍,在如此多的資金幫助下,卻依然敗得一塌糊塗,潰不成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伍秉鑑從國家大義考慮,捐出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幫助清朝償還賠款。本來是從國家大義來考慮的,但卻沒想到這竟然是伍秉鑑噩夢的開始。

清朝統治者看到、廣州十三行一下子就交了200多萬兩白銀,終於知道伍秉鑑這些商人是比較肥的羔羊,所以但凡涉及到一些費用的事情,清朝統治者就直接勒索伍秉鑑,輕則只要錢財,重則就是要命。

就這樣,作為世界首富的伍秉鑑開始了晚年提心吊膽的日子,每天都憂慮著滿清統治者、會上門來要自己的老命;想要反抗,但自己作為商人,又沒有政治權力,如何反抗。

果不其然,伍秉鑑的萬貫聚財很快就被清朝統治者撈了幾百萬白銀走了,其他一些實力較弱的十三行富商紛紛破產,唯有伍秉鑑苦苦支撐著。

雖然滿清貴族敲詐的那幾百萬,對伍秉鑑而言,也不過是五分之一而已,但伍秉鑑對於清朝的封建統治早已心灰意冷,知道自己作為商人的路已經多了,最後鬱鬱寡歡而死


歲七夸父


可能我們不少人也聽過伍秉鑑的大名,2001年華爾街日報評選出千年最富有的50人裡面,中國有6人上榜,而他就是其中一個,而且他是6人之中唯一一個純粹的商人,可見其能力。

伍秉鑑其實也不是如題主所說的散盡家產救了廣州城,這樣說略微有些不嚴謹。

十七世紀末期,康熙略微放寬海禁,來華經商的洋人暴漲,到乾隆年間,海禁加嚴,僅開廣州一地作為通商口岸,而廣東地方政府則在本地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負責與洋人貿易,這便是最早的廣州十三行,當然隨著發展,“十三行”多則有數十家,少則只有四家。



伍秉鑑原本是福建人,亦是十三行之一,主要經營絲綢茶葉乃至瓷器,這在洋人眼中可是奢侈品,而廣州作為當時與外的唯一通商口岸,伍秉鑑便是作為壟斷商人壟斷了清與洋人之間的貿易,所以伍家的財富之多超乎人之想象,乃至東印度公司缺錢了都要找伍秉鑑貸款。


因為中國的商品(絲綢茶葉以及瓷器)賺取了英國人大量財富,而英國的商品卻在中國滯銷,所以使得英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使得英國貴金屬一度匱乏(這也直接導致了一次全國性的經濟危機),故英國利用鴉片進口,賺取大量中國的白銀,侵蝕中國人身體神智,清政府只能禁菸。

而伍秉鑑本身就夾在中間兩頭受氣,比如禁菸時英國人依舊經常夾帶鴉片進港,林則徐又要求他交出鴉片,伍秉鑑兩頭都得罪不起,苦勸洋人之下,洋商才同意交出一千多箱鴉片,但是林則徐還依舊認為他與洋人勾結進口鴉片(具體是否勾結在這我們也不去細究),所以在禁菸之時,伍秉鑑以及十三行的人也都普遍是花錢平息。

最後,事與願違,伍秉鑑最害怕的事情出現了,便是鴉片戰爭爆發,在伍秉鑑眼裡若是清政府勝了還好,而英國早就不滿十三行壟斷貿易,若是英國人勝了絕對會嚴重打擊十三行。所以在戰爭爆發之時,伍秉鑑與十三行同行一直大力捐錢捐人修建軍事要塞。甚至在英國人兵臨廣州城下之時,伍秉鑑應廣州城英山統領要求,與洋人談判,最後在伍家的磋商之下,英國人同意以600萬賠款換取退出廣州城至虎門炮臺,而這600萬之中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出資,這其中又有伍秉鑑出資100萬。



當然,伍秉鑑本身就是與洋人做生意的商人,在此又用銀子砸“跑”了洋人,故其也被很多人冠以漢奸之名,最後中國鴉片戰爭戰敗,鴉片戰爭賠款也多由十三行籌集,另開五個通商口岸,廣州不再作為唯一一個,十三行也失去了壟斷地位,自此開始沒落。

此時伍秉鑑伍家並沒有散盡家財,其資產最高時甚至高大2300萬兩白銀,鴉片戰爭後伍家雖然風光不再,但其底子依舊,伍秉鑑此時也已經七十多歲了,只是鴉片戰爭對其打擊極大,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後不久便去世。


金道人


告訴我們,有錢量力而行,有錢就有權力,你不踩別人,人家會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