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為什麼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楊鈺釵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或《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又經過明、清兩代許多文人的不斷增補,才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在《增廣賢文》中有一句話:“不交僧道便是好人。”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難道結交僧侶、道士的人就不是好人嗎?難道佛教、道教不是勸人向善的宗教嗎?

其實古人,特別是古代讀書人眼中的出家人形象一直都不太好。如果看《三言二拍》之類的古典小說就知道,其中描繪了很多貪婪、狠毒的出家人,代表著古人眼中出家人的一般形象。對於出家人,古人還有很多侮辱性的稱呼,比如管僧人叫賊禿,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等等。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很多出家人並非因為信仰,而是為了謀生計才出家的。

在古代,百姓們都需要交丁稅,也就是所謂的人頭稅。但是,出家人卻是不需要納稅的。其他百姓辛辛苦苦勞作賺錢,而出家人呢?混得差的可以給人做法事賺錢,好一點的坐在廟裡等人送香火錢,混得最好的則坐擁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樣。所以很多人看到了這其中的好處才出家的,他們並非真心想修佛、修道,僅僅將出家視作一種職業,自然不會認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現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而且,古代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口流動性比較低,但出家人們可以利用行腳、化緣的機會雲遊四方、走家串戶。所以他們可以利用這一機會打聽、傳遞各種流言蜚語,東家長李家短,那些居心叵測的出家人還可能利用這一機會作奸犯科。因此在老實本分的人看來,這些走街串巷的出家人無疑是一種不穩定因素,會帶來很多治安問題。

居士我認為,可能正因為這些原因,《增廣賢文》才會說:“不交僧道便是好人。”當然這一句話並非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但是那些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他們一心向佛、求道,也不會輕易與俗世之人交往。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讀文史


這句話的意思是: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意思是說,只要一個人問心無愧,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當然就不需要與和尚道士打交道了。換句話說,常和和尚、道士打交道的人,基本上不是什麼好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功能上看,和尚、道士在中國的職能和基督教裡的神父類似,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大家積累功德,從而為大家贖罪。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大量的故事都是一個人最後壞事做盡,最後就出家了。

比如金庸小說就有大量這樣的橋段:比如《天龍八部》裡的丁春秋、倚天屠龍記裡的謝遜。都是生前罪大惡極,然後一出家,比如謝遜居然就能修成正果。

然而,並不是每個壞人都能成正果當高僧的,絕大多數人和和尚、道士打交道,說白了都是於心有愧。

同時,和尚道士基本上是不從事社會生產活動的,他們靠朝廷撥款、靠富商的香火錢就足夠生活了,而且生活的還很不錯。所以和尚們很難想象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你為什麼要種地?

你為什麼要朝九晚五的去賣包子?

你為什麼起早貪黑的給你兒子賺奶粉錢?

廢話,人家江湖身不由己啊,誰不希望當和尚一樣的生活?生活在環境優美的地方,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所以一定要與和尚、道士保持距離,因為我們畢竟生活在現實社會當中。


酒騎風


我很喜歡《增廣賢文》,常閱之。有些精彩語句,能背誦下來。如"昔時賢文,誨汝諄淳。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又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又如"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再如"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等等。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的說,我最喜歡的《增廣賢文》中根本沒有"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不知這是何故?莫非巜增廣賢文》在世間留傳的有不同的版本?

民間有句俗話:"學會增廣會說話”。我想這也是《增廣賢文》在民間留傳面廣和留傳歷史時間長的原因之一。關於《增廣賢文》的作者,民間亦有一個傳說,某朝代有一囚犯已判斬刑,在獄中等死(刑期未至)期間,寫了一本書,即《增廣賢文》。書一問世,速在獄卒及其熟人之間傳閱。後來機緣巧合,此書被當朝皇上龍目賞閱。皇上感佩著書者乃奇才,特赦其無罪,旋即釋放。





靜中乾坤大


在影視劇和小說中,一些涉及宗教的角色總是以反面角色出現,就拿《水滸傳》來說,除了魯智深稍顯正面外,其他諸如飛天蜈蚣、裴如海、寶光如來等人皆為反派,更有一些武俠小說中直接管僧人叫賊禿,管道士叫牛鼻子、妖道。難道佛教、道教不是勸人為善,那為什麼《增廣賢文》會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只管去做好事,不要計較前途如何。不同和尚、道士交朋友,就表明他是個好人,這句話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僧人、道士。

在古代與現代的理念不同,在古時候這個“學而優則仕”的社會里,一個正常人應該是考科舉,求功名。而僧道的思想都是淡泊名利,雲遊四方,在當時得社會就給人以不務正業,沒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所以,很多人就不願意與僧道交往,怕被他們的思想所影響,而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

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思想長期居於正統的統治地位,尤其漢朝開始獨尊儒術。而儒家思想對佛道一些思想是有排斥的,子不語鬼神亂力。所以,那時候的讀書人是不去跟那些佛道打交道,認為那都是旁門左道。

在古代百姓是需要交丁稅的,也就是所謂的人頭稅。而出家人卻是不需要納稅的。其他人辛辛苦苦勞作賺錢,而出家人呢?算掛看相給人做法事賺錢,好一點的坐在廟裡等人送香火錢,混得最好的則坐擁大片土地,就像俗世的地主一樣。所以很多出家人並非因為信仰,而是為了謀生計才出家的,自然不會認真遵守戒律,因此出現了很多酒肉和尚,喝酒吃肉甚至犯淫戒。

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有作惡之後,悔過了,才去求佛入道,以求心靈的解脫。僧人、道士中自然存在一些迷途知返的壞人,既然不是好人當然避而遠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話太過於片面,不可一棒子打死所有僧人、道士。


邏輯文史游


僧道之中,真修行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穿上袈裟道服,是因為這個圈子比較好混。

因為僧道不事生產,所以他們的經濟來源就要從周圍的人上打主意;因為有不近女色的戒律,他們反而對女色更加經不起誘惑。表現出來就是貪財好色、好逸惡勞。

有人開玩笑說:僧道往往在眾人之中,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真的有錢人。這也算一種職業能力吧。

還有些僧道喜歡擺弄神異,怪力亂神,投機取巧。

與這樣的僧道交往,自然也不會好,所以便有“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一說。

以上所說雖然不是很絕對,但對僧道保持戒備之心,還是很有必要的。


nouse0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引申為:為人但行善事,何須仙佛庇佑。

一個人如果在紅塵中廣種善果,莫行惡事,根本無須出家參佛、修道,因為他死亡之後,會由於功德上的圓滿,或是飛昇天界,或是遠赴極樂,而拜託輪迴的苦惱。

再來說說那些喜歡和僧道打交道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升官、發財,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居家平安,莫生災禍,但不管怎樣,都是一種慾望。仙佛們不是官老爺,僧道更不是他們的下屬,你和他們打交道,說好聽點叫慾望,說不好聽的無非也就是希望在他們身上撈好處。

所以,那些心性正直,廣積善因的人,絕不會輕易和僧道打交道,只有那些有所求的人,才會樂此不疲的結納僧道之流,希望這些人利用修行人的能力,祈禱仙佛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


圍爐說野話


古代社會信息閉塞,一般情況下,能夠散播出去的消息,都不是什麼正經消息。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是為此理也。

這些所謂的壞消息,也正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事情。比如說誰和誰扒灰了,誰和誰又打架了,誰家姑娘嫁了個醜八怪啦等等,反正就是消息越壞傳的越快。


倒是官府又頒發什麼政策了,卻都閉耳不聞,問起的時候又裝作不知道。

在這種社會關係下,一種帶有明顯偏見色彩的職業,是很容易被人帶歪的。和尚和道士,恰恰就是這麼一種不受人待見的職業。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過去很多人編段子的時候,都會拿和尚道士當調侃對象。什麼寺廟道觀的屎性價比最高啦,什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啦,什麼哪個道士又勾引誰家媳婦兒啦。

大家夥兒把這些消息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經過一層層添油加醋,傳到無知爹媽耳中時,和尚和道士這等出家人,已經成了反面教材裡的插畫!

爹媽唯恐自己孩子被帶跑,便先給他們灌輸出家人不是好東西的概念。倘若你敢跟他們打交道,就打斷你的狗腿!(大概類似於吸菸的都不是好孩子一樣。)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除了以訛傳訛,有沒有其他社會原因呢?

大概是有的吧,就如同其他答主說的那樣,古人崇尚入世,出家人崇尚出世。如此一來,出家人便與世俗格格不入。

鄰居家的孩子出家,四鄰八舍肯定會拍手祝賀,然後誇獎他們家孩子有出息云云。然而真要是自己家孩子當了和尚,姥姥!當爹的第一個站出來打斷他的腿,當媽的肯定會躺在門口痛哭家門不幸。

再者說了,古代那些當和尚的都是些什麼人?爹死娘飛、妻離子散、窮困潦倒、殺人罪犯等等,但凡有一點出路,誰會去出家?當然了,極個別歷史時期,僧道特別受歡迎的時候,是例外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增廣賢文》作為啟蒙讀物,當然要及早給孩子們灌輸普世價值觀。換句話就是,甭管你講的對不對,我先一棍子掄死再說。


祗樹


這句話明顯是有些斷章取義之嫌。《增廣賢文》是我國明朝時期編寫的一部兒童啟蒙書籍。它彙集了中國從古到今、大江南北各種格言、諺語。究竟著書的作者是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僅僅知道在清代同治年間,有一個儒生周希陶曾經對該書進行過重訂工作。《增廣賢文》很可能是民間智慧的結晶。

在《增廣賢文》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並不是它想要表達的意思。全句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這時就會有人判斷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只有那些壞事幹得太多,怕鬼神懲罰的人,才會結交僧道以求慰藉,而心懷坦蕩的君子才不需要神佛護佑的。

也有人說:你們都理解錯了。在古時,僧道基本上有以下這幾種:一、真正有信仰的善男信女、二、不務正業的人、三、江湖上人犯事躲避官府的輯拿......而一個做事問心無愧的人基本上都不與他們打交道。

更有人說:從漢代以來,皇室獨尊儒術來鞏固皇權。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而其他的學術門派統統被視為旁門左道。所謂“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就是標準的唯我獨尊思想在作祟。


難道這句話真的是以上那些解釋嗎?其實在恆實看來,《增廣賢文》全書的內容很大程度上都是來自民間。那麼咱們所需要的答案就要從民間去找尋。做為一個人而言,首先就要貼氣,就要食人間煙火,做一個飲食男女。

而一旦成為了僧道,其本上就是不事生產勞動,整天求神唸經。而最關鍵的不繁衍後代,這對整個社會、整個血脈延承都沒有什麼好處!僧道是出世。而做為一個普通人而言就要積極入世。這才會有了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這樣一句話出現在《增廣賢文》裡。



恆實說


《增廣賢文》經過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修訂,該書中很多句子也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可以說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家經典,可以看做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其中強調的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更是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

該書中所說的“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意思很直白明瞭,就是勸人不要結交僧人(和尚)和道士。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儒、釋(佛家)、道三家曾經長期爭奪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他們骨子裡是不和的,儒家排斥僧道兩家是很自然的。


傳統儒家對佛教的態度,從一開始就以攻擊與排斥為主。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大儒韓愈,他在給唐憲宗上的反對迎奉佛骨的奏章中說:佛法的事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只有在漢明帝以來,才從西域傳了進來。他又說,歷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壽命都不長,可見佛是不可信的等等。

儒家是入世觀;佛教是超世觀。儒教講的是今世,即世間法。佛教認為法通前世、今世、來世這三世代,有世間法,還有佛法。儒教重做人,佛教重心理。儒教受眾主要是讀書人;佛教受眾更多的是庶民百姓。


儒家和道家又如何呢?儒家講入世,道家講無為。儒家要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道家垂拱而治。儒家說行為要合乎客觀規律,道家說人即自然。所以儒家學者基本上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著如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負,在學術上,儒家重視道德,注重品性;而道家自老子創立以來,就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道家崇尚“無為”,即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定數,不應該人為的去幹涉。


當然儒釋道在長期的爭鬥中也有互相融合、吸收;互相影響、借鑑的部分,這是題外話了!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增廣賢文》訓導世人不要攪和到僧和道那一灘去也是很自然的,即所謂“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韓愈歐陽修甚至王陽明諸多大文豪都曾為一己固執我見而謗佛,何況後世腐儒未悟孔孟心法,徒具形式,貽笑大方。世間為了彰顯自我,不惜打壓別人的事並不鮮見。悟通大千一法所印,本來平等者又幾稀!大丈夫讀書當要頂門具眼,不可盲信盲從。不是古了就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