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了凡四訓》比《易經》高一個層次!

無清天尊


恰巧前不久看了《了凡四訓》這本小冊子,整體寫的的不錯,之前也一直從很多方面瞭解和學習《易》,很可惜一直沒有看懂。但是對比較兩本書的話,每本書所表達的內容和意思完全不一樣,所以不能說那本書層次高,那本書層次低,這種對比是將兩本書庸俗化。

《了凡四訓》準確說不是書本,是一封長的家信,就和曾國藩家書的性質很像。而這本書我認為主要體現了兩個思想:第一,人的命運是有一定軌跡,但是這些軌跡並非不能改變;第二,人一生需要做善事,做善事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由於《了凡四訓》整本書寫的語言比較好理解,非常淺顯易懂,而且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倡導人心向善,所以我也推薦給大家去看看。我看了這本書後也是有所改變,受到災禍的時候總想是不是做錯什麼事情,需要做點好事彌補一下自己的罪過。(可能是讓個座,可能是指點別人一下等等)

《易》這本書沒有看懂,所以不敢做太多的點評,但是《易》這本書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世間萬事萬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道。正如乾卦所說,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就是事物發展由起步到極端的情況,這就是道。

但是《易》這本書的確難懂,可能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理解,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古文基礎很難理解這本書,所以會讓人產生誤解。

文無第一,每本書有每本書的價值,只要能從中有所感悟就可,沒有層次高度之分,能進行區分的只在人心。風吹旗動,非風動、非旗動,乃仁者心動而已。


帝國烽火


你都覺得了,我們還能攔著你嗎?

但我借這個機會給少數不明白的人普及一下這兩本書的異同。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啥,該書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家教書,是袁了凡寫給他兒子,勸誡子孫後代積德行善的一本書。

難易度:★★ 因為是勸世文,文字比較淺顯,具有一定古文閱讀能力的人都能讀懂。

適用對象:★★★ 適用大多數信仰神仙、佛菩薩的人,以及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普通人。

作用:★★★ 如果真的能照著袁了凡的方法去做,最起碼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好人,善良的人,除此以外想著靠這個積德最後天上掉餡餅一夜致富的,恐怕是找錯了門路。有句話不知道你聽沒有聽過:“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

(不是說大家都應該殺人放火,而是很多沒有下限、沒有底線的人,確實更容易聚斂財富!)

《易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難易度:★★ ★ ★ ★ 《易經》成書於2000多年前,用的都是非常深奧的文言文,一般人不經過深入的學習,基本上都看不懂。而且由於語言太過於精煉,對後來的學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同一句話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釋。

適用對象:★★★★ 有句話怎麼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治國理政的人從裡面能學到治理國家的道理,平民百姓從中能學到修身立命的道理,占卜算命的術士能學到占卜算卦的道理,一句話對所有人都適用。

作用:★★ ★ ★ ★ 真正學會易經的人,能知過去將來,能洞察宇宙萬事萬物的奧秘,大能治國平天下,小能修身養性長生久視。但是也有一點,《禮記·經解》有句話說:“易之失在賊“,意思是說學易經沒學好的人,會學到不好的一面,利用易經的知識來操弄人心人性,這種人就很可惡了。

怎麼樣,無論是《了凡四訓》還是《易經》,都可以學,但是都不可以人云亦云的學習,因為無論怎麼樣的知識,自己不消化不理解,只會帶來反面的副作用!


談者無語


《易經》是群經之首,易之後的很多著作都是來源於《易》。

孔子看《易經》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整部《論語》其實就是講的人怎麼入世,怎麼做人,怎麼做到自強不息?從天子一至庶人,《論語》幾乎全部囊括論述。

老子看《易經》一句話“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其實《道德經》就是在詮釋這句話。

如果說《了凡》比《易經》高一個層次,那是不是比《論語》《道德經》還要高好幾個層次呢?

《易經》是周朝時期的,《了凡》是明朝時期的。《了凡》整篇通過自己積善改命,告訴世人“命自己立,福自己求”。用現在的話來說,凡是隻能靠自己,不要想著靠任何人,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當你明白這句話的時候,你就很成熟了!!)《了凡》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不管你現在混的怎麼樣?都不要認命,通過改過、積善、謙德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了凡》是一本值得看,值得學的書。

但是,我想說的是《易經》裡面第一卦“乾卦”,不就是講的立命之學嗎?乾卦告訴我們的就是:人如果想有作為的成長之道。大有卦對應就是《了凡》的積善之法,謙卦對應的就是《了凡》的謙德之效。而了凡的改過之法,其實《易經》整部書都在講“趨利避害”。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就是說:君子整天自強不息,晚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這樣將不會有災禍。

如果你仔細研究了《易經》,學習了《易經》;我相信會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易經》不是風水算命的書,是炎黃文化的智慧源頭,是中華文化的哲學源頭。

哪本書更有層次,沒必要去對比。哪本書能幫助自己,哪本書就有層次,哪句話能幫助自己,哪句話就有層次。

一念迷,佛是眾生;一念悟,眾生是佛。眾生皆是佛,哪個人能幫助你,哪個人就比較有層次。


說文解句


不是《了凡四訓》比《易經》層次高,而是由於《了凡四訓》是勸人向善,修身養性的書,內容適合大多人。通俗易懂,很切合現實的一本書。

《易經》內容博大精深 家,主要講的天地人三個部分,講宇宙萬物發展規律,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人們認為很深奧難懂。《了凡四訓》是根據《易經》裡面的哲理來奉勸世人。

就象我們學習數理化,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給他講乘法口決,會算帳,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知識,什麼東西不能混合用就行了,他會覺得這樣的數理化知識比什麼微積分,火箭在太空飛行,宇宙飛船知識不知要強多少倍。


南極冰火


《了凡四訓》是一本修福積德造命之學。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我們一定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法印。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則,我們都應該看成是佛的經典。《金剛經》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李文會也說:“一切世法,皆是佛法。”那麼照此說來,作為儒學群經之首的《易經》,也應該當作佛經來看待的了。


《金剛經》中又講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謝靈運說:“結成菩提義也,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李文會也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謂佛是高,眾生是下。菩薩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故一切法皆平等,豈有高下也?”黃蘗禪師雲:“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闇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恆河沙劫,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所以,要想學到真東西,就不能有分別之心。無論看什麼書籍,都要用心眼智慧觀察才行。正如《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所講的那樣:“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有了五眼神通,就可心如明鏡,臨照萬物,洞悉一切。佛說的“般若"就是最高的智慧,智慧就是最大的神通。













飛龍在天231272723


這兩本書其實從層次上來說根本沒有可比性,《易經》被號稱是群經之首,天文,地理,命格,推理,哲學、政治、生活、文學等領域都有涉及,就連儒家聖人孔子都極為推崇,不敢說自己精通。

而《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家教書,是袁了凡寫給他兒子,勸誡子孫後代積德行善的,其中更多時是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

這兩本書都是好書,只不過前者實在是太深奧,太複雜了,比如隨便一爻“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外行人根本都不知道它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而相反《了凡四訓》雖然也都是文言文,可理解起來卻根本不是一個難度。

因為《了凡四訓》更加易懂,所以受眾的人數自然大大超過《易經》,樓主大概也是因為讀了《了凡四訓》有心得體會,所以才如此推崇吧。

但是一本書的層次高低決不能以受眾的人數和流傳的廣度來決定!

但是一本書的層次高低決不能以受眾的人數和流傳的廣度來決定!

但是一本書的層次高低決不能以受眾的人數和流傳的廣度來決定!

重要的話我說三遍。

這就像是網文諸如《鬥破蒼穹》啊,《斗羅大陸》啊,都非常受年輕人歡迎,點擊都是以億為單位,還被各種改編和再創作,可決不能因為這個就說它們的水平超過了四大名著!

這就像是勞力士錶大家都聽過,有些土豪也都喜歡戴,可是它比起江詩丹頓等頂級的表還是略差一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七系寶馬和布加迪威龍,易建聯和喬丹,丁俊暉和奧沙利文等等。

這裡面的所有“前者”也都非常優秀和流行,深受大眾歡迎,但是其地位還是沒法和“後者”比,這個比喻可能比較粗一些,但是我想還是很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易經》的高度甚至就連儒家的聖典《論語》都比不了,更何況《了凡四訓》呢?喜歡後者是好事情,但絕不可看低前者。


無為觀自在


學識所限,不懂什麼了凡四訓 也看不懂易經。但我大概能用心感受一點易經所蘊藏的東西和它所承載的意義。

看到有網友說了凡四訓是教人向善的,如果這樣我覺得應該是很好的書,但我想說的是善惡美醜是我們自己或者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積澱傳下的思想,後人在這些思想的薰陶下潛移默化中融入自己的血液裡成了今人辨別是非的準則和觀念。我覺得這些觀念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 它能引導人類一直向文明進發,但不管思想的好壞 起初它也都是人們經過思考實踐所創造的,如果放眼宇宙那麼這些觀念脫離人類範疇是不是還有其意義呢?這個大家可以抱有自己的看法……

再說易經,不是常聽說它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嘛。我覺得這句話就足夠說明易經在我們中華文化裡無與倫比的地位,上面說了善惡和觀念,如果這些可歸為主觀的思想體系中,那麼易經的真諦是不是就是蘊藏在廣袤的天地間呢。

所謂宇宙蒼穹 世界萬物 相生相剋 因果循環,這些不僅僅是物質 還有規律和思想,包羅萬象無出其外。我想這大概就是易經,雖然現在讀它或能讀懂的不多,但它應該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起始和基礎,也是華夏民族認知的發端。

對易經,我認為的是善惡美醜含於其中,天文地理 日月星辰 自然規律含於其中,哲學在其中,數學在其中,音樂在其中,一切都在其中。

相傳易經的其他兩部已經失傳,現在的易經應該指周易,易經中的八卦相傳為伏羲所創,雖然可能是傳說,但能說明我們祖先的智慧,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夢到上課鈴響了


你覺得了凡四訓比易經更高一個層次,並不能說明了凡四訓真的就比易經更高一等,那是因為以你的智慧,只能吸收了凡四訓的觀點,遇到更高一個層次甚至幾個層次的易經你就很抓瞎了。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拿現在很火爆的網絡小說來講。為什麼現在很流行毫無營養的裝逼打臉小白文,一般這一類的小說只要文中語句還算通順,就算邏輯再混亂,都能受到絕大多數人歡迎。而那些情節嚴謹,邏輯鮮明的小說卻未必能大賣。

究其根本只因為絕大多數人在看小說時,都是將自己帶入其中,這樣一來就體現出一個問題,絕大多數人在跟著劇情走下去時,他們發現自己如果在現實中遇到小說裡類似的事情,他們完全沒有能力也沒有智慧,去用嚴謹的智慧和邏輯解決這類問題,他們只能走裝逼打臉毫無邏輯的路線,這類辦法無需太高明的智商,只需要有所謂的實力,一力降十會的力量,無需動腦就能解決。

也正因此,裝逼打臉的小白文才能大行其道,那些文筆邏輯更佳者反而受眾更小,甚至不少人半路就撲街了。這並不是說裝逼打臉的小白文就比之更勝一籌。

而你所謂的了凡四訓比易經更高,那只是因為以你的智商,只能接受了凡四訓乃至以下的思想,更高一等的你就會有反而不如的感覺。僅此而已。


姜子鈞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經典,含蓋萬有,綱紀群倫,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尊奉的經典。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的一部勸人信佛教的自述體小說,是故事書,不是什麼經典,跟〈周易〉沒有任何可比性。

〈了凡四訓〉整篇通過主人公自述的故事,講述了他自己所謂的信佛改命的過程,勸導世人都去信佛,他堅信‘信佛一定可以改變人生’。

自明朝以來至今,特別是隨著近代半個多世紀的佛教興盛,〈了凡四訓〉被佛教高僧大德們投機利用,過度渲染和誇張宣傳,使之成為了給佛教徒們洗腦的專用工具,使之成為了毒害愚教中國人最厲害的精神毒品!使之成為了坑害國民的精神大毒草大染缸!

〈了凡四訓〉就像是給中國人畫了一個水中月,導致很多中國人前仆後繼去撈那個水中月,即使人們知道永遠也撈不上來,但總是在痴心妄想的撈,即使賠上巨資財富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人的命各有不同,了凡的故事只是他自己述說的經歷,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說的真實性,他的故事沒有任何真實性,更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號召所有的人都去學他。他這種依賴著信仰佛教去改變命運的理論,絕對是對大眾的洗腦誘騙,有的佛教徒極力推崇〈了凡四訓〉是極其錯誤的行為。

人各有命運,人的命運各有不同。了凡的故事只是他自己述說的經歷,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用他自己講述的沒有真實依據的故事,而去號召別人都去學他,這是對大眾的法身慧命極為不尊重不負責的錯誤行為。

人各有命,富貴在天,人的命天註定。既然是上天註定的命運,肯定是人為改變不了的。人能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態。

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平安健康自然具足。真理不在宗教內,不要迷信任何宗教信仰,也不要聽信任何人的勸教洗腦。抽時間研究研究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周易〉,開闊眼界拓展視野,順應天意,順其自然,保持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心態,就是順利如意功德福慧具足的人生。








妸姆星系盤古飛船



先說《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袁了凡寫給子孫後代的家訓。指導子孫修身行善的一本書。

《了凡四訓》的地位類似於《顏氏家訓》和《朱子家訓》。

這三部家訓裡,唯一讓我銘記的獨到之處,並非《了凡四訓》,而是《顏氏家訓》:

子女遭受繼母虐待,從古至今,傳承不息。舜被繼母虐待,繼母和弟弟幾次欲致瞬於死地。機智的舜一次次逃過劫難。在《顏氏家訓·後娶》中,就記載了曾子不續絃的事蹟。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孝子,合得終於天性,而後妻毀之,伯奇遂遭放逐。

曾子妻死,謂人曰:“吾不及吉甫,子不及伯奇。”於是,終生不續絃。

王駿喪偶,亦謂人曰:“吾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並終身不娶,此等足以為誡。

曾子開創了謹慎續絃思想的先河。這是保護未能年人免遭虐待的具體實踐和有效措施。也是慈父的必備條件。父母有慈,兒女有孝。

再說《易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歷經數千年創作而成,被譽為群經之首。

《周易》的創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卦畫的產生;卦爻辭的產生;《易傳》的產生。一般認為,伏羲作八卦的卦畫;文王六十四卦的卦畫和卦爻辭;孔子作易傳。據文史專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而《易傳》主要作者是孔子,後又經其弟子補充。即便爻辭確實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周公將授自父親的爻辭補入《易》。稱卦辭和爻辭均為周公所作,也不為過。同樣孔子傳《易》於弟子,弟子們將孔子所授之精義補充進《易傳》,補充的內容亦是孔子之言。說《易傳》為孔子所作,亦不為過。


故曰:《周易》歷時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聖(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