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維和南中的援軍,能否扭轉戰局?

oO灰機Oo


我認為是很有可能的

第一魏軍糧盡準備退軍

晉人袁子講: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 而據三國志魏國大軍已經面臨斷糧了,鍾會都準備退軍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阿斗死守成都的話,堅闢清野。魏國必然因斷糧而退軍,那時再追擊可獲大勝。成都是蜀漢首都,蜀漢經營五十年多年。是一座堅城,非魏國旦夕間能破。鄧艾偷渡陰平七百野翻山越嶺而來,必是輕裝前進。


第二蜀漢實力尚存,召四方勤王

據三國志裴注蜀漢當時有將士十萬兩千。我個人推測漢中有兩萬多,當時漢城樂城南鄭城等城池尚在。(據三國志漢城、樂城各五千人)鍾會強攻不破只得留下人馬圍城,當時因陽安關守將之一蔣舒投降魏軍。鍾會於是率十餘萬直撲劍閣。姜維當時有三萬人左右的精銳,張翼董厥各一萬人跟姜維匯合一起守劍閣。剩下成都有一萬人、永安近萬人、南中和各郡備兵近兩萬。

魏國伐蜀時阿斗已召右大將軍閻宇率軍西還,留兩千人給羅憲守永安。(沒有記錄這支軍隊到那裡了,數目不詳。個人猜測不下五千人)南中霍弋在魏國伐蜀時曾上書阿斗要率軍入成都,阿斗不讓他來。(可見阿斗還是有點昏的)個人猜測霍弋部隊當在萬人。如果阿斗能堅守成都召霍弋、閻宇(已經在路上)、各郡勤王。蜀漢大部分城池尚在、軍隊精銳尚在。損失的只是諸葛瞻部、陽安關守軍、江油守軍。姜維那裡還有近五萬的精銳。漢中諸城尚在,南中七郡、巴郡、巴西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犍為郡、漢嘉建、蜀郡等還撐握在蜀漢手裡。丟掉:陰平郡、武都郡、廣漢郡(部分)漢中陽安關(漢中的樂城、漢城、南鄭、黃金圍等尚在蜀漢手裡。) 這時諸葛瞻大敗的消息傳到姜維軍中。諸葛瞻要是能堅守多幾天不跟鄧艾野戰,魏軍必因斷糧而退軍。姜維在劍閣聽說阿斗可能奔吳和奔南中、和堅守成都。於是姜維率軍經廣漢,準備救成都。鍾會率軍直撲涪城,鄧艾率軍向成都。但這時阿斗投降了,投降的命令到達姜維軍中時: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演義:吾等死戰,何故先降)



(公元218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犍為郡有數萬流民造反。李嚴只是動用五千郡兵就平定了。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戰敗,巴西郡徵召五千郡兵讓馬忠送去前線。)

第三盟友救援

蜀漢把魏國伐蜀的消費告知東吳,東吳收到消息後兵分三路:1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2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3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但是一個月後阿斗就投降了。東吳的三路軍只能取消計劃了。這時東吳還是想真心救蜀,唇亡齒寒他們還是知道的。兩路進攻魏國,一路準備進入蜀中支援。一旦援軍到達蜀地,彼消彼漲。能很大程度的牽引魏軍。



阿斗雖然有點昏但並不殘暴,當了四十年皇帝很少殺害大臣的。當阿斗投降命令到達姜維軍中,將士怒而拔刀砍石。蜀漢上下看在劉備諸葛亮份上也會死保蜀漢。出師表: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報知遇厚恩。為蜀漢戰死的:趙廣、諸葛瞻、傅僉、黃崇、李球等,都是因為父輩在蜀漢的待遇。一旦南中霍弋援軍和各郡援軍齊集成都。姜維率主力在外,東吳援軍到達。魏軍此時面臨糧草問題,必不能持久。待魏軍退卻,諸軍並出併力追擊。即使不能把魏軍全部留在蜀地,也能使魏軍受到重創。


小鴻哥


不說扭轉戰局吧!至少鄧艾的軍隊是肯定能被消滅或收編的,至於鍾會,則會繼續和姜維相持於劍閣,等著糧盡而退。

至於吳國方面丁封、孫異的援軍,可靠性有多高就見仁見智了。


蜀漢只能靠自己,吳國不可靠

其實在當時的劍閣戰場,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已經奏效了,他已經將鍾會的十萬大軍牽制在了劍閣。雖不能最終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但保護成都,逼迫鍾會大軍回軍也是可以的。

成都方面最大的敵人實際上只有駐紮在江油的鄧艾,和他的兩萬軍隊。這時候,劍閣的姜維是不能調動的,劉禪要想解圍就必須從南方和東邊調兵而來。

南方由霍峻之子霍戈鎮守,有兵至少兩萬,並且長期處於混亂震動之地,絕對是精兵級別的。而東邊永安的羅憲,他曾奉後主之命,率兩千人去鎮守永安,加上永安本地的駐軍,人數大抵在五千人左右,而且因為防備的地區重要,羅憲的兩千兵極有可能是蜀漢的中軍虎步營軍士,戰鬥力也是非比尋常的。

所以,成都的援軍有至少一萬五千(霍戈加羅憲),在加上成都城內的守軍,人數和鄧艾相當,而且只多不少。另外,劉禪方面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作為六十年統治中心的成都城了,只要霍戈、羅憲穩著打,完全可以耗死鄧艾的。



至於說孫吳方面,坐山觀虎鬥,笑看狗咬狗是他們一貫的方針。在聽到曹魏伐蜀的消息後,吳主孫休派丁奉進駐壽春,佯裝北伐,吸引曹魏目標;派丁封、孫異率軍入沔中,救援蜀漢。

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要幫助蜀漢,但孫休在做完這兩手準備後,又派了留平去南郡見鎮守南郡的施績,商談進軍方向。這才是最後的部署,畢竟進軍方向,可以是北方,同樣也可以是西方。

《晉書》中所寫:在聽聞蜀漢滅亡後,吳國就派了將軍盛曼西進,假一以救蜀,實際是要奪取羅憲的永安。盛曼是施績部下,駐守在南郡,所以他的部隊極有可能是跟在丁封、孫異後面的。如果蜀漢救援成功,那盛曼就不需動手,要是蜀漢救援不成,則盛曼的任務就變為襲取永安。

而除了盛曼之外,在益州因鍾會、鄧艾之爭而大亂的時候,吳國又派了步協、陸抗連續兩次,率數萬大軍攻擊永安。多虧了羅憲守城有功,加上魏將胡烈進攻西陵,才解了永安之圍。

所以吳國方面根本就靠不住,蜀漢只能靠霍戈、羅憲二人,尤其是羅憲,他的守城能力絕不容小覷。只要能解決鄧艾,則曹魏、東吳方面自然退軍,再安排姜維繼續北伐,拿回漢中或者龜縮自保,延續多幾年國祚不是大問題。


狐史首丘


那是不可能的!當時勸降劉禪的譙周分析得挺透徹的,譙周認為不是鄧艾想滅蜀,而是蜀人自己想滅蜀。所謂是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死不遠。

當時鄧艾率兵三千進攻綿竹,與諸葛瞻的一萬五千名蜀軍作戰後大敗諸葛瞻,殺傷蜀軍八千多人,在這裡有諸葛瞻能力不行鄧艾善戰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呢,隨後的5000名蜀軍向2500名(傷亡了500人)投降卻說明了蜀漢的根本問題是不得人心。

鄧艾向成都進攻的時候,有大約8000名士兵跟十幾萬老百姓,但是呢,真正的魏軍只有鄧艾以及他的兒子鄧忠帶領的2500名,其他的則全是蜀漢人,這種仗還怎麼打?完全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調炮往裡揍。

其次,成都沒有兵。早在綿竹大戰的時候,諸葛瞻把所有蜀軍全部都押上去了,那15000名兵是蜀漢所有的部隊,諸葛瞻戰敗的時候只逃回了2000多人,靠2000多人去守那麼大一個成都城完全是等於沒人守城。尤其是綿竹城裡有各種大型攻城器械,這些器械是隨著諸葛瞻的戰敗落入鄧艾手裡了,現在這些器械被用來反打蜀漢,只要有攻城雲梯那2000多魏軍就可以爬上城牆攻下成都城了。


優己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如果劉禪還能堅守一兩個月,蜀國還是有機會生存下去的。

一是雖然當時蜀國國力疲弱,但畢竟劉氏父子已經統治了幾十年,尤其對大族和百姓還是比較仁慈,又是漢朝正統,具有一定的民心。

二是姜維雖然在漢中據守鍾會,但姜維作為一個身經百戰兼智勇雙全的名將和諸葛亮的唯一傳人,無論是鍾會還是鄧艾都不是其對手,雖然要全面進攻吞併魏國兵力確實太少,但是如何防守他還是會有辦法的,而且姜維忠心可鑑,劉禪投降後姜維還在謀劃如何復國就能說明姜一定會竭盡全力。

三是當時蜀國其實還有一些精銳部隊和名將,比如鎮守南中的霍峻就打仗很厲害,手下帶著兩三萬能征慣戰的部隊,對劉禪也十分忠心,聽到劉投降的消息後也不願投降,還堅持了很久。

所以說古語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畢竟劉家在蜀地經營兩代人幾十年,加上諸葛亮治理清明,蜀中人大都還是感念的,根基也還是很深厚的。


正義來之不易


蜀漢自己在“作死”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先是姜維不能制黃皓,反為避禍而出成都屯田沓中,在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攻打綿竹的時候,劉禪不以張翼為將而用諸葛瞻,結果諸葛瞻不聽黃崇死守劍閣的建議強行出兵,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被破,蜀門洞開,實際上成都形勢已經非常危殆。




自魏國發生高平陵之變後,朝政大權便漸為司馬氏一族所篡奪。齊王曹芳被廢了,高貴鄉公曹髦奮起反抗結果遭司馬昭心腹賈允指使成濟弒君,魏元帝曹奐即位後,經過連連宮變的魏國,朝政大權已盡入司馬兄弟手中。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以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為將起兵15萬大舉伐蜀,後主以張翼、老將廖化、鎮北將軍董厥領兵據敵。姜維據守劍閣擋住鍾會十餘萬大軍,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於綿竹大敗諸葛瞻 ,諸葛瞻父子戰死,鄧艾兵鋒直指成都。




隨著魏國大軍壓境,成都亂成了一鍋粥,主戰主降的吵吵嚷嚷,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主張投降。而劉禪之子北地王劉湛叩首上奏,謂言降者當斬,祖宗基業不可毀於一旦,堅決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劉湛先殺妻後在宗廟自殺殉國。劉禪最終聽從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此時成都尚有5萬守軍,而城外的鄧艾魏軍,不過區區數千疲憊之師。




魏國大軍來攻,蜀漢遷使入吳請援,吳主孫皓以丁奉為將馳援蜀漢,但兵未至蜀已有覆巢之危,實際上東吳援軍已來不及救援西蜀。而姜維,死守劍閣抵擋鍾會十幾萬大軍,分身乏術的同時,劍閣也並非萬無一失,他一旦離開劍閣回援成都,以鍾會之智謀,劍閣必破。南中羌軍,自張翼就任庲降都督以來,由於執法嚴厲,不得南夷歡心。實際上,坐等南軍來助,完全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所以劉禪最後拒絕了南中監軍霍弋馳援成都的請求。三路援軍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劉禪知成都不能守,投降,尚能保全成都上下軍民的性命,劉禪這是以一己之辱,保全蜀漢免災戰火荼毒。




劉禪知道自己國家無力抵抗,為百姓計,採取了投降的策略。投降,可免生靈塗炭,群臣免於受辱,唯一的賭注,是劉禪自己的性命。《三國志》中說劉禪投降時,沒有把自己當作亡國之君,氣節不失,為國為民計,投降,可能是蜀漢當時唯一的出路。


大國布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支持不住的。

不談劉禪那些老弱殘兵能否擋住鄧艾3萬精兵,就算暫時擋住了又能如何?

當時唯一可以救援的蜀軍,就是退守劍閣的姜維。

但姜維幾萬軍馬,面對著正面鍾會十多萬大軍。

如果姜維放棄劍閣撤退到成都,鍾會大軍必然尾隨追擊。以蜀軍那點力量,也就勉強能夠依靠險要山地擋住偽軍。

現在進入成都平原以後,蜀軍根本不可能打贏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敵人,擺明了也是一個死。

而且如果這樣徹底拼命的下場就是毫無餘地了,司馬昭不可能接受蜀國的有條件投降,更不可能保持劉禪家族的地位。

與其都是敗,如果幹脆這時候投降,交出地盤和全部部隊,換取比較好的投降條件。

其實,當時劉禪也沒有能力守住成都。

整個蜀國人口只有90多萬,能夠使用的部隊也就8萬左右,敵人卻有20萬。

而部隊的精銳幾乎都在姜維手中對抗鍾會十多萬大軍,其他地方蜀軍兵力稀少,非常空虛。

劉禪依賴的諸葛瞻,受傷只有幾千老弱殘兵,被鄧艾精兵一觸即潰,諸葛瞻父子也送了命。

不是蜀國將軍不拼命,實在是沒法拼,拼了也是死。

當時劉禪手上基本沒有機動兵力,連對付東吳的羅憲區區500人都用上了。

此時成都雖然還有1萬兵力,但官兵士氣低落,尤其蜀國老百姓因連連征戰,厭惡蜀漢朝廷,反而支持晉軍。軍心士氣如此,成都是守不住的,只能投降。

說來說去,蜀漢不具備和曹魏對抗的實力,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薩沙


何必呢,從上至下,有幾個人還想抵抗的,正兒八經的抵抗怎麼會滅國這麼快。有些人知道自己不久的將來會滅亡但是不想等死,不到最後一步都不會放棄。而有些人就是想到明後天明後年就要滅亡,想想還是算了,早放棄早好。劉禪也算還行,哪怕是諸葛亮死後都還堅持了些年頭。真的是蠢人,早都玩完了。從關羽丟荊州後,蜀制定的以荊益二州為大本營的戰略就玩完了。不出兵夷陵,應該還有一點機會,損失多少將領精兵,馬良張南死,黃權還帶兵投降。最大的劉備都被搞死,這一玩就在沒有光復漢室的可能了。要不是諸葛和姜維一直北伐拖住魏的步伐,早亡國了。諸葛在用人平衡派系手腕差太多,後主也沒學到他爹的這個本事。劉備是我個人認為是三個人中最勵志的。


名字很帥氣488


沒有如果。

姜維當時已經戰敗,東川(漢中)已失,借地形險要退守劍閣,而對手就是鍾會的十三萬兵馬。如果支援成都,一離開,就會遭到一路追擊,稍有不慎就自身難保。

蜀國滅亡的根源是,政治腐敗+窮兵黷武。

鄧艾偷渡陰平,本來沒什麼,益州當時若稍有戰力,2000人翻過摩天嶺,到盆地如同撒了一把芝麻,連星星點點都算不上。何況無馬匹重甲、無糧草醫藥、無弓箭補充,簡直是甕中之鱉。

但蜀地的意志被腐敗與戰爭掏空了,人心渙散。完全沒有當年劉璋部下抵抗劉備入川的鬥志。

《三國演義》中,江油城守將馬邈在家與其妻說:“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幹我甚事?”、“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

由此話可以得知,馬邈雖“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但至少把蜀漢內部腐朽與外部危機看得很清楚。

故鄧艾如天降神兵,預感到蜀漢必亡的馬邈毫無抵抗直接投降。

馬邈的投降,不僅讓身處死地的鄧艾絕處逢生,還讓他如虎添翼,馬邈不僅給了鄧艾馬匹、糧草、武器補給,還獻出了地圖,給他當嚮導。

此時的鄧艾仍不能說可以肯定成功,畢竟人數太少,每到一地,還不夠讓守軍放亂箭射百十號人。但有足夠的主動,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

上天眷顧鄧艾,益州真的疲敝了。鄧艾的2000人深入盆地,沒有陷入當地人的抵抗的汪洋大海之中,反而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完全沒有當年劉璋部下抵抗劉備入川的士氣。

雖在綿竹,諸葛瞻打敗了鄧艾的先頭部隊,最後諸葛瞻被包圍而戰死(被不足2000人馬包圍了,要麼諸葛瞻人馬少得可憐,要麼就是人馬臨陣脫逃。)

因"神兵天降",儘管成都兵力名義上是全師滿員,但被昏庸政治和連年征戰折騰得毫無鬥志。蜀漢上至君臣,下至將校,已經嚇得魂飛魄散,舉國投降。

只有好戰的姜維錯誤判斷了形式!


碧水青山0


其實,真正實力再於人心向背,魏國安定多年,兵強馬壯,軍力強盛,而蜀國政治昏暗,民生調敝,兵寡將微。就算堅守援軍擋住這一輪,但蜀國門戶漢中已丟,魏軍退守漢中,蜀國也很難擋住第二輪。說到底,這是姜維的整體國防政策失誤,也是劉禪不理朝政的表現。如同足球場上,當一個弱隊同時打三個強隊時,姜維本應選鐵桶防守反擊陣形卻選擇改打全攻全守陣型。後衛諸葛瞻又不給力,大門被打爛,大比分輸了比賽。



西川古城


簡單的說,只要守將有決心,守住至少幾個月沒有問題。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極高,檢查三國史,幾乎沒有堅城是被強攻下的,鄴城和白門樓是自己人開了城門,失荊州是江陵、公安的守將直接投降,同樣是成都,劉璋面對劉備守了超過一年,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諸葛亮數萬大軍圍陳倉不足千人的防守二十餘日不能下而只好退兵了。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的第一步就是關上城門,而帶著幾萬禁軍和皇帝的曹爽方的上策居然是帶著天子去許昌而不是攻克洛陽。成都城建壁厚,有皇帝有禁軍,防守的條件極好,但是沒有郝昭。姜維得知成都被進攻,沒有走直線從劍閣-涪城直奔成都,而是繞道巴西-今天的南充來回援,他的目的是想讓統治者們好歹守個兩天瞭解一下前線作戰部隊的辛苦,但是沒想到後面直接投降了,以至於蜀漢將士得知消息後拔刀砍石—只要劉禪守住一個星期,師老兵疲孤軍深入沒有穩定後勤保障的鄧艾就是盤菜了。至於說到劍閣外鍾會的十幾萬大軍,幾千人就擋得住,哪個地形來多少人也展開不了,只增加吃飯的嘴而已。蜀漢不僅姜維錯誤的判斷來後方守將的決心和能力,關羽得知荊州被襲後,一樣認為自己後面的城沒那麼容易被攻克,半天沒有從樊城退兵,其實這後方只要一個比郝昭還差的守將,能守住一個星期,回援的部隊就能偷襲的全滅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