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朝被認為是我國最富庶的一個朝代,但由於長期積弱,宋朝飽受人們詬病,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最窩囊的一個王朝。就是這樣一個孱弱的王朝,卻在亡國的危難時刻,大宋臣民表現出了反常的堅韌和頑強,與橫掃歐亞的蒙古人進行半個世界的殊死搏鬥,連蒙古大汗蒙哥都葬身釣魚城下。
當蒙古人終於突破大宋防線攻入江南,江南臣民的表現讓蒙古人徹底驚呆。
蒙古兵攻取潭州(今長沙)時,湖南安撫使李芾及部屬沈忠、楊震、顏應焱等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全部殉國。嶽麓書院幾百儒生無一人苟活,城中百姓紛紛自殺殉國。一時間城內“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雲。聽得北人歌裡唱,潭州城是鐵州城。”
合州城內製置使張珏及部下將士皆死,無一人投降。靜江百姓面對蒙古人的誘降絲毫不為所動,全部戰死或自殺殉國。此等景象比比皆是,大宋臣民氣節何等悲歌壯烈。
1276年,臨安城破,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忠臣義士擁戴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為帝,在海上繼續抵抗。
1279年南宋殘部與蒙古大軍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崖山海戰,南宋戰敗,丞相陸秀夫揹負9歲的幼帝趙昺投海,張世傑、楊太后及數十萬將士全部跳海自殺。聞崖山戰敗,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

崖山之後無中國,此言非虛!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這是民族大義。
崖山之戰,上演了人類史上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最為壯烈的反抗,展現了中華民族最悲壯的詩篇。
南宋雖亡,但是這種精神和氣節不會消亡。八十九年後,一位漢人英雄掀起了驅逐蒙元出漢地,恢復漢家錦繡河山千萬裡的復仇之戰。
02
反觀大清朝,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卻出現了讓人不可思議的一幕:百姓居然幫助八國聯軍運糧、運物資、斬殺清廷官員。

天津,美軍的臨時運輸車隊,老百姓恨透了滿清和義和團
在洋人打來的時候,老百姓對滿清,沒有表現出什麼熱情。老百姓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朝廷和外夷的戰爭。
半個世紀後中國的老百姓紛紛毀家紓難,無數白髮蒼蒼的父母送別子女奔赴前線,去抗擊日本侵略者,何也?
03
晚清(1840-1912),是清朝的晚期,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開啟了晚清時期。
清朝開始衰落,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清朝危機進一步加深。
晚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政府最腐敗的時期,貪官之多,多如牛毛。
這些貪官像蛀蟲,年復一年地蚊食清政府的基梁,最終導致清王朝的覆滅。
晚清政府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這是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普遍流傳的一個民謠。
這四句話總結很經典,高度概括了晚清的社會現象。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副都統海齡在生死存亡關頭,不顧百姓死活,卻沉湎於聲色之好,納妾藏嬌,避居佛殿。
當外夷入侵時他並沒有效組織抗敵,而是到處屠殺無辜百姓,捉路人做漢奸。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看清軍失敗的笑話時,英軍統帥巴夏禮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
問翻譯何以如此,翻譯回答說:“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國家不過是清朝的私有財產罷了,是人家的國家,朝廷從來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
這樣的國家、朝廷、官府,與老百姓何干呢?
老百姓早已經失望以至於痛恨了!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江邊兩岸聚集了當地居民。
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像在觀看一場表演。
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像看馬戲一般。
185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
而清政府不顧及英法聯軍的條約不平等而直接認可,反倒以巴夏禮率領的代表團不行跪拜之禮這種瑣碎小事爭執不下。
最終清政府扣押了英法代表團39人。
隨後英法聯軍強佔圓明園後,清政府在武力威逼下交還了39名代表團。
而其中生還的只有18人,自此英法聯軍與清政府的“樑子”結下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於10月6日佔據圓明園。
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法軍隊洗劫兩天後,向城內開進。
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餘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
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於圓明園並殺害21名使節為藉口,將焚燬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
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
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
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裡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
圓明園裡面具體有多少瑰寶至今都仍然是一個謎。
經過外夷多次對圓明園進行洗劫,圓明園不計其數的珍寶就這樣不知所蹤而淪為滿目瘡痍的廢墟。
據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
聯軍剛進入圓明園時,先期是有秩序地行搶劫之事,最終演化成了聯軍和國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劫掠行動。
當侵略者最後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唯有水桶、水鍋而已”。
侵略者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淀華人即華役,將攜來的火線等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希望侵略者能夠儘快縱火。
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前夕,滿清自顧不暇,咸豐皇帝帶著高貴的皇室先溜了,只顧自己性命,棄百姓不顧。
太平日子滿清作威作福,剝削民眾,災難來了又扔下民眾不管自先逃命。
導致積蓄已久的民眾怨氣自然如火山一樣爆發。
人們巴不得看到他們統統死掉,焚燬你的家園還是輕的呢,休怪民眾無義!
這樣說來,又能怪誰呢?歸根結底是清廷腐敗無能導致圓明園被焚燬。
雖然清朝民眾夥同外夷搶奪圓明園珍寶並且縱火只是野史,並無事實依據可言,但不由得讓人深思。
可見當時的人民對於清廷是有多麼的憎恨!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一個壓榨人民使得人民吃不飽飯,自己卻衣食無憂安於天命的清廷必定是會遭到人民唾棄的。
外敵入侵只知道自己逃命棄百姓於不顧的清廷必定要走向滅亡!
閱讀更多 鄉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