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傳 第二十六章:母愛如溪

“⋯⋯這些年來,每當在工作中遇到什麼不開心,又或者事業上有任何轉折,我都會告訴自己:不要緊的,回到家,有媽媽在等我喝熱騰騰的湯⋯⋯

我發覺,只有在這些瑣瑣碎碎的家事當中,我才能有實在和安全的感覺,疲憊的心才能再次振作起來。”

任何人都有七情六慾,愛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中,可能會有多次愛情,但生你的母親只有一個,並由此衍生出至愛親情。

這是任何人都難以改變的。

劉德華說:“血濃於水,‘親情’於我來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沒有什麼可以比擬家人在我心中的地位。”

在旁人眼裡,劉德華似乎不懂感情。

劉德華傳   第二十六章:母愛如溪

他的心裡裝的全是電影和唱歌,好像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兩樣是他的最愛,別的一切都不在他心裡。

其實不然,劉德華是一個非常看重家庭的人。

家,父母,兄弟姐妹,在他心中佔據著極大的位置。

一般來說,大凡一個家庭總是父親掙錢養家,對孩子比較嚴厲,再加上外面必要的應酬,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就不會很多。

而做母親的則不一樣,她日夜為這個家操勞,體貼丈夫,關心兒女,把自己全部的愛一點一滴、細緻無微地獻給家中的每一個人⋯⋯

因此,在兒女的心裡,母親就是愛的化身。

劉德華就有一位偉大善良的母親。

記得很多年前,一家人還在鑽石山下創業的時候,生活過得忙碌、勞累而且清苦。

劉德華還記得,當時只有過年的時候,他們幾姊妹才能穿上新衣服。

至於零食,平常的日子就很少有得吃了。

小孩子個個都嘴饞,也不太懂得要為家裡節約,能吃到零食就像過年一樣快樂,這是小孩子的天性。

劉德華打小就頑皮,是個機靈鬼。

那時,家裡有一個放錢的碗,他經常在碗裡拿幾個銅板,在手中拋著玩。

拋著拋著,趁母親沒注意,就趕緊拋幾個到自己嘴裡,然後偷偷帶出來,買點零食和弟弟妹妹一塊吃⋯⋯

當時,劉德華認為自己做得天衣無縫,母親根本就看不出來。

直到後來長大了,從母親多次無言的關愛眼神中,他才讀懂了母親當時的心——看見了也裝得沒看見,給孩子們一個方便。

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隨著社會閱歷的慢慢增多,對家庭,劉德華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人總是越長大,才能越體會到親人對自己的重要性。

劉德華傳   第二十六章:母愛如溪

“無論外頭有多大的風雨,‘家’是最妥當和安全的避風塘,而父母則是最可信可靠的人;這些年來,每當在工作中遇到什麼不開心,又或者事業上有任何挫折,我都會告訴自己:‘不要緊的,回到家,有媽媽在等我喝熱騰騰的湯,然後爸爸又會跑來跟我說今天下午聽到我的廣播劇,姐夫的朋友要我的簽名照,妹妹今年中秋會回香港度假。

“我發覺,只有在這些瑣瑣碎碎的家事當中,我才能有實在和安全的感覺,疲憊的心才能再次振作起來。”

劉德華有三個姐姐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他們都結婚了,只有劉德華一個人和父母相依為命。

劉德華說:“媽媽是受我氣最多的人,在外面受的氣,也不能發出來,只好回家對她發脾氣。”

這確實是劉德華內心的真實寫照。

可以想象,劉德華是公眾人物,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纏身,比如,不實的緋聞、小道消息⋯⋯

你就是有100張嘴也解釋不清。

多了,難免情緒不穩定。

可是,遇到這些爛事劉德華又能怎樣呢?

對旁人發脾氣嗎?

等不到第二天,大報小報都會在頭條說他拿明星架子。

他是萬不敢這樣做的。

因此,窩了一肚子火的他回到家,自然要找一個發洩的人。

他沒妻子,沒孩子,在父親面前也沒這個膽子,自然,母親就成了他的出氣筒了。

但發過脾氣以後,面對母親,劉德華自是十分愧疚,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他知道應該怎樣對待最愛自己的母親。

劉德華傳   第二十六章:母愛如溪

同樣,母親對劉德華的事業非常理解。

她明白,自己的兒子勤奮上進,拍片、錄唱片、開演唱會,成天在外忙碌。

她為自己有這樣一個爭氣的兒子感到自豪。

作為母親,她多麼希望兒子能夠多抽一點時間陪陪自己啊!

但是她心裡很清楚,從兒子成為明星的時候起,自己的這個願望就變成了奢望。

現在,她對兒子的要求不高,“只要拍戲回來,陪她吃飯,她就很開心了。”

母親喜歡看電視,對那些長篇的電視劇集,更是喜歡。

劉德華忙得很,哪有時間坐下來看長篇的連續劇?

於是,母親便會主動為兒子把精彩的電視劇錄製下來,並且“嘮嘮叨叨”地“數落”兒子一番。

而劉德華便從這些“嘮叨”和“數落”中,體味到母親要求自己多看別人演出,從中學習別人長處的良苦用心。

他喜歡母親這樣的“嘮叨”。

記得有一個晚上,劉德華完成了一天的緊張工作,回到家裡,正在客廳裡看電視的媽媽一見兒子,便興高采烈地說:你回來得正好,這部片子,你萬萬不能錯過。

因為片中講的就是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心態。

哦,那我真要好好看看。

劉德華心裡想著。

在母親焦急的聲浪裡,坐下來觀看電視劇。

“當時的畫面我真的一點印象也沒有,但歌聲和老媽的每一句話到今天還牢牢的記在心中。”

兒子是母親永遠的牽掛,母親是兒子永遠的依賴。

但兒子已經長大了,不願讓老母親天天為自己擔心。

因此,劉德華不願把外面的壓力帶回家裡,在父母面前,他總是儘量顯得輕鬆、愉快。

可有時候,他又渴望有一個地方,能安放自己疲憊的心。

一天深夜,萬籟俱靜。

在錄音棚裡工作的“鐵人”劉德華,突然感到身心疲倦,他覺得錄音間裡的空氣是那樣的混濁,令人煩躁不安。

“不妙!”

劉德華知道工作和精神的壓力已到了極限,必須馬上中止工作,“儘快找個地方,讓身軀有一點休息,讓心靈有一點慰藉”,於是他向同伴們告假,獨自離去。

夜,靜悄悄。

星星也躲進了雲層裡,劉德華駕車在公路上飛馳,他的心緒飄浮不定,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

冥冥之中,車子又習慣性地停在了自家門外的空地上。

啊,到家了!

劉德華抬頭看天,天空中看不到星光閃爍,黑漆漆的一片。

漆黑的夜空下,老媽的身影浮上腦際,他多想立即回到家裡,把心中的一切煩惱,一切委屈,向媽媽倒個乾淨。

他知道這不難,只要自己摁響門鈴——但是,且慢,劉德華的心隨即又陷入矛盾中:怎麼能讓老母為自己擔憂呢?

劉德華獨自坐在車內,靜靜地,靜靜地。

他把車窗、車門全部打開,讓積鬱在胸中的焦慮狠狠地吐出來,許久,心情平靜下來,臉上也沒有疲憊的神色,才像往常一樣回到家裡。

回家後,劉德華坐在客廳中央,客廳很大,人在其中,在空間比例上就顯得更小。

他沒有驚動母親,一個人靜靜地坐著。

可不知何時,母親卻站在了他的身旁。

儘管兒子的表情十分沉靜,但做母親的似乎長了順風耳、透視眼,兒子的心思,全在母親的掌握之中。

知子莫如母,瞭解劉德華性格的母親,並不多說什麼,她只把自己的關切與愛放在眼神中,往兒子的心中傳遞。

劉德華就是在這種關切和愛的眼神中,找到了鼓舞和鞭策的力量。

劉德華是幸運的,他有一個溫暖的家,“我知道幸福不是必然的,不是每個人天生也有這份福份”。

對於生養自己的母親,他永遠心存感恩之情。

然而,令劉德華感到更幸運、超過常人的,是他比旁人多一個“母親”。

劉德華的另一個母親是演藝圈中的媽媽——葉德嫻。

劉德華稱葉德嫻為DEANIE姐,從拍攝《獵鷹》一片開始,他們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日子,朝夕相處,彼此投緣,建立起“媽媽和仔仔”的關係。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這份忘年之情卻一直沒有減退。

在繁忙的工作中,兩人並沒有經常見面的機會,甚至也不經常聯絡,但,彼此之間“那份親情的感覺仍在”。

一直以來,葉德嫻對劉德華的關心,就像母親對待自己親生的兒子。

每當劉德華有不如意的事情,葉德嫻的電話就打過來了,給劉德華以極大的鼓勵和安慰。

因此,劉德華心裡有什麼困惑與委屈,都願意對葉德嫻傾訴,兩人之間無所不談。

劉德華曾經回憶起兩人之間的一次深談:“曾在一個夜晚,我們說起彼此的家庭。

我說我慶幸有一個體貼入微的母親,照顧我的起居飲食,好讓我在外安心衝鋒陷陣,也慶幸有她這個好媽媽,在許多年間,給我精神上的支持。

“我對她說:做你的兒女一定很幸福。”

“她莞爾,在她複雜的眼神裡我看到一絲無奈。”

“原來,她一直因自己過去忙碌和顛倒的生活而對子女深感內疚。”

這使劉德華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突然對母親就有一種歉疚。

母親不辭辛勞,晝夜不分地照顧自己,而自己卻難有時間和她聊天、吃飯,作為兒子,自己又何嘗盡到了責任?

有一次,記者問劉德華,在演藝圈中,有哪些人他會視如至親?

劉德華毫不猶豫地說出的三個名字裡,第一個就是葉德嫻。

另外兩人,是周潤發和潘宏彬。

劉德華說:“DEANIE姐從《獵鷹》一劇開始便愛惜我如子侄般;至於發哥,我一直似兄長般敬重他;彬仔則是我同期訓練班出道以來的沙堡兄弟。”

在劉德華的心裡,不管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是演藝圈裡的媽媽葉德嫻,對自己的愛都是世間最純潔的,沒有一星一點的雜質。

兩位母親的愛,都像山中的溪流一樣,永不幹涸地涓涓流淌,一直流進了他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