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很抱歉

太長不看版:這一篇沒有太長不看版,因為你需要好好看完。

有天,母上一位朋友託她找到我,想讓我幫他們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問孩子什麼問題,答曰:“不愛學習,愛玩手機。”

我說:“這沒毛病啊。要是哪天他不愛玩手機瘋狂迷戀上學習了,可能需要心理醫生給治治。”

在被母上批評教育之後,我決定還是跟他聊聊,起碼可以作為一個長輩告訴他一點人生學習的經驗。

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並沒有什麼明顯心理問題,相反他善良、幽默、興趣廣泛、課外知識豐富,最多就有點中二病;但另一方面他也正在經歷很多青少年在那個年齡都會遇到的煩惱:敏感、自卑、在意別人的評價,常常陷入自己和自己的纏鬥之中……

我和他聊了有幾個小時,一出房間就迎上了他父母殷切的目光,似乎想要從我這裡聽到專業有力的分析。

“給你們一分鐘時間,能告訴我5個他的優點嗎?”我問。原來似有滿腹話要講的父母頓時語塞。一分鐘過去了,父親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嗨,你要讓我說他5個缺點,我一秒鐘就能給你說出來!”

“那再給你們一分鐘時間,除了學習學不進去之外,能說出5個他現在的煩惱嗎?”

得到的回應仍然是沉默。

臨走時父親握著我的手說,“我懂了,謝謝你。我們會反思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也許是從一開始就是),江湖大忽悠佔據了心理學半壁江山,抓住了焦慮中的父母。好像孩子成長中的任何問題都能被貼上心理毛病的標籤,然後用巧立的名目去“治療”。

類似形形色色的疑問我收到過很多。

“我孩子兩歲半,平時玩小車都要一字排開,弄歪了就發脾氣。請問哪裡有比較好的心理醫生能治他的偏執和強迫症啊?”

▲ 兒童兩三歲會進入秩序敏感期,就是會有一些強迫行為,不能以此為依據判定為偏執或強迫症。

“昨天我抱著20個月的女兒進電梯,電梯裡進來兩個男的,她就嚇哭了。她是不是有社交障礙?

怎麼提升她的社交能力?”

三歲前兒童本來就不具備社交功能。突然和兩個陌生男人共同進入密閉空間,別說你女兒,我都怕。

“我兒子15個月,一生病就特別脆弱,一夜要喝3次夜奶,他這種焦慮矛盾型的人格,是不是要靠母嬰隔離來戒斷?”

誰告訴你貪戀夜奶就是焦慮矛盾型人格了?Ainsworth聽了都想打人。

為人父母,我很抱歉

感謝母上那位朋友後來選擇了相信我。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時候,即使我解釋到口乾舌燥,家長仍然不相信我的話:他的孩子真的沒有心理問題——只是和億萬個其他孩子一樣,正在經歷他人生中的某個階段而已。

“你看不出來毛病是你水平不夠,自有高手能解決我們的問題!”#那你好棒棒哦,要不要諾貝爾大禪師頒個獎給你?#

所以豫章書院、雷電法王楊永信簡直就是為無知家長量身定做。

為人父母,我很抱歉

在“問題少年”中,有一部分是真有心理問題。在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階段中,青少年面臨著自我認同、人際交往兩大任務。而孤獨、抑鬱、低自尊、自我封閉及社交焦慮的孩子往往更難處理好這些難題。與其說他們有網癮、玩癮、逃學癮,不如說他們只想在玩樂中追求心理滿足,逃避他們應付不來的長大成人任務。

但心理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父母本已難辭其咎,此刻卻不從自身反思,反而讓非專業人員通過禁錮、毆打、電擊等暴力方式野蠻阻斷種種“問題”行為,簡直愚不可及。被虐待過的孩子並不會因此就解決原來的問題,反而會更焦慮,更抑鬱,自尊更低,更具攻擊性。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被扣上“問題”帽子的青少年,其實並沒有心理問題,只是自控力差而已。青少年由於前額葉功能(如抑制功能)不完整,所以更愛冒險、不太能控制衝動、自覺能力差。但前額葉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完善。這也是為什麼過了20歲,愣頭小夥子就能漸漸學會冷靜自控自律。

說白了,這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已,即使不去豫章書院、網癮學校,長大了也會好。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大量教育機構,將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發展好的功能,算作他們“教育”的功勞,以此斂財,同時還通過洗腦讓愚蠢家長(甚至孩子自己)覺得真有效果。

為人父母,我很抱歉

在治病的時候,醫生如果對你愛搭不理,那就說明真的沒病;如果告知家屬病情要重視,要付出大量努力來配合,承受巨大壓力,面臨很多風險,最後效果也不能百分百保證,那

這是正規醫院的路數;只有江湖騙子才會號稱,你家孩子已經病入膏肓了啊,但你什麼力都不用出,什麼風險都沒有,過程輕鬆快速,效果槓槓宛如新生,唯一代價就是大把花錢。

要不怎麼說學習很重要呢,因為有些智商稅,是拿孩子的尊嚴、身心健康甚至性命去交的。

看過一個新聞,一個16歲少年進網癮學校沒幾天就被打死了。而他進“校”前兩天,還英勇地救過一位落水女士的命。他的母親哭癱在地喊著“我要兒子”的畫面至今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無法想象他被反銬在地圍毆致死之前有沒有絕望地想過,自己能救得了別人的命,為何在被稀裡糊塗的父母親手送進鬼門關時,卻沒人救得了自己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