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150年前的上海是什麼樣的?150年前上海的房子又是什麼樣的?大多數人關於那時的記憶似乎只有外灘建築群上被黃浦江風吹得呼呼作響的萬國旗幟。我們驕傲地談論“魔都”,卻時不時也會困惑於上海的過去,那個說著吳儂軟語的上海縣到底是什麼樣的。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設縣始於元朝,興盛於明。清朝嘉靖時期倭寇橫行,於是上海縣築起了城牆(20世紀初城牆被拆除,成為中華路、人民路)。

城牆之內,是縣衙所治的縣城;而城牆之外沿著黃浦江,則是船桅林立的十六鋪碼頭;縣城與碼頭之間,商賈川流不息,百貨山積,貨棧、錢莊、飯店、集市應運而生,形成了王家碼頭街、豆市街、花衣街、蔑竹路、會館弄、鹹瓜街等各條街巷。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很難想象,在經歷數次戰爭和洶湧的城市重建後,在外灘還倖存這麼一棟清朝大宅——沈宅,上圖是它原樣保留的磚雕儀門。當它被發現時,部分大廳開了工廠,其餘部分則住進了30多戶居民,成了一個大雜院。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然而沈宅的紅磚拱券、磚作儀門、鏤雕精細的翼狀木飾,巨大的橫樑,精巧的欄杆雕花,仍然讓人震驚。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大宅歷任兩代主人。建造它的,是一名叫沈義生的福建人,他善於商道,抓住上海船運的商機,成為清代四大沙船鉅商之一,憑藉雄厚財力,在咸豐十年(1860年)的花衣街上建起這棟私家大宅,起名“沈宅”。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從1993年上海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直到2014年玉佛禪寺平移,上海共進行七宗建築平移,被稱為上海7大建築平移奇蹟

沈宅現位於一個名為“綠城·黃浦灣”的豪宅紅線邊界上,原址修復必然會突破用地紅線,涉及規劃調整,困難重重。巧合的是,該項目同時擁有另一所名人老建築——陸宅,於是為了整體延續海派風貌,這家開發商決定把沈宅進行平移進行集中保護。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沈宅目前已完成建築主體的整體抬升及加固。“好多人很好奇,房子怎麼會走呢?隨著2002年上海音樂廳抬高平移之後,很多人接受了房屋平移的概念,但年逾古稀的民間老宅平移,在上海還是首例。” 對於房屋平移,曾經負責上海音樂廳平移的總工程師藍戊己說道。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移動千噸的建築並非易事,其造價成本遠遠超過重新建造一個同體量的建築。藍戊己用一句通俗的話解釋道:“建築平移需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託換’,在建築體底部做一個托盤,盤子下面再做一個軌道,把房子打包捆紮進行加固,然後就可以移走了。”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156年曆史的沈宅,因此次的平移事件再次走上舞臺,它像一顆石子,在龐大的上海激起漣漪。


上海城市記憶:156年前的上海記憶將被喚醒


城市建設者們或許再次去思考城市更新與歷史建築保護的辯證關係,文藝界或許會獲得一個懷念老上海風情的場域,普通的人們或許會有一個翻開上海城市記憶的契機。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記住這棟沉默著注視黃浦江156年的民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