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的李鴻章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封疆大吏的?

吖Pat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李鴻章出生於安徽瀘州府合肥縣東鄉磨店。傳說,李鴻章的出生很不同凡響,當年剛過正月就有春雷鳴響,附近還有仙鶴翔舞。李鴻章長大後身材欣長,因官居一品,有些江湖術士便吹捧他有仙鶴之相,送了他“雲中鶴”的雅號。

傳說歸傳說,李鴻章由一介草民最終躍上權力高位,在晚清官場確實有種鶴立雞群的感覺。

還有一個說法,李家自李鴻章老爹李文安這一輩開始發跡,跟李家搬到一口叫熊磚井的古井旁邊有關,當地人說,靠著這口古井,人能交上鴻運。

李鴻章從小就才氣逼人。有位桐城派的老先生叫周菊初,有一天到塘子裡洗澡,把衣服掛在柳樹上的時候,他嘴裡吟了一句“千年古樹為衣架”,李鴻章當場就接出了“萬里長江作浴盆”。

老先生把這事說給李鴻章爺爺李殿華聽,李殿華不相信。於是老爺子當場要考李鴻章。

老爺子出上句“風吹馬尾千條線”,李鴻章脫口接道“日照龍鱗萬點金”。而李鴻章大哥李翰章卻對不出來,顯得比較愚鈍。

道光二十三年,李鴻章考選為瀘州府學優貢生,可入京師國子監讀書。時任京官的李文安來函催他入都,準備來年的順天府鄉試。

久居鄉里的李鴻章很興奮,一路上躊躇滿志地作《入都》詩十首,其中一首豪情萬丈:“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說實話,這霸道才情,晚清是少有的。

道光二十四年,李鴻章順利中舉,但次年會試,卻名落孫山,榜上無名。

然而,這一年在他一生中卻很有分量。

入都前,他就曾發下宏願,要“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落榜了,正好有這樣的時間見高人,開眼界。

更關鍵的,正是在這一年,李鴻章拜在了他命中貴人曾國藩的門下。

這得感謝他父親李全安。

李全安做官不怎麼樣,但眼光一流,早早就看出自己這個同年曾國藩是個非凡人物。

道光二十七年,李鴻章再次參加會試,高中後被選為庶吉士。三年後散館,被授任正七品翰林院編修,而後歷任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

李鴻章素懷鴻鵠之志,太平京官的生涯讓他深感英雄無勇武之地,太平天國興起後,聞知恩師曾國藩在湖南大辦團練,他的野心很大,不是想去效命曾國藩,而是想會安徽大展身手。

因為有這樣的心思,平日又好顯露自己的雄筆,不久李鴻章就製造了一個機會。

道光帝非常器重的股肱之臣呂賢基,是李鴻章同鄉。李鴻章找到他,對當下的時局發了一通宏論後,便建議呂賢基上一大折。

呂賢基因為素來欣賞李鴻章的文才,便讓他代筆。

哪知道,李鴻章直接來了個大辦團練的恢弘構想。

咸豐一看,呂賢基說的太好了,既然如此,那你就趕緊回安徽把團練辦起來吧。

呂賢基氣瘋了,但又能怎麼辦呢,只能把李鴻章一起拉回去。

李鴻章的征戰歲月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然而,豐滿的理想下是卻是異常骨感的現實。

當時安徽辦團練的幾個大員,都不是能領兵打仗的主兒,包括尚未經歷真歷練的李鴻章在內。短短三年,死的死,敗的敗,李鴻章本人也是祖宅被燒,一路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歷史有時候很有意味,李鴻章真正走上發跡之路,其實是從走投無路開始的。

被太平軍殺逃出安徽後,因為無路可走,李鴻章這才主動走進曾國藩大帳,成了曾國藩的一名幕僚。

對李鴻章,曾國藩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把他當成能獨領一方的帥才使用,而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能耍筆桿子的高級幕僚。

而李鴻章的心中卻始終藏著巨大的野心。

師傅不大力重用,徒弟覺得無法施展拳腳,這決定了師徒兩人的關係在這階段並不是真和諧。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對於李鴻章似乎是好事,因為這階段的軍中磨礪才是他日後縱橫而起的基石。

1860年,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為了給咸豐一個交代,他鋌而走險,將大營遷往安徽祁門。

對此,李鴻章堅決反對,他認為祁門地形如釜底,是兵家所謂的絕地,如遭太平軍圍攻,必陷死局。

李鴻章這個人雖然有大才,但卻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因為不願跟曾國藩共陷絕境,不久他便利用李元度徽州失守,假意為李元度仗義執言,跟曾國藩分道揚鑣了。

為此,曾國藩曾大發感慨,此君不能共患難。

然而,當李鴻章離開曾國藩之後才清醒地認識到,沒有曾國藩的肩膀,他根本立不起來。

說曾李傳承是晚清的一段佳話,到這裡味道才算真正散發出來。

李鴻章想吃回頭草,曾國藩沒有拒絕,相反重新審視了李鴻章的宏才潛力。

1861年9月,湘軍收復軍事重鎮安慶,太平軍陣腳大亂,在固守天京的同時,猛撲能提供錢糧的上海。上海商人、士紳驚恐不已,派錢寶琛之子錢鼎銘前往安慶救援。

此舉給蟄伏多年的李鴻章提供了一飛沖天的機會,抓住曾國藩九弟曾國荃不願前往的契機,他主動請纓,結果如願以償。

正是在這個時點上,曾國藩把李鴻章看成了傳承弟子,不僅為李鴻章的淮軍配置了班底,更把多年的帶兵心得,官場權謀,摘其精華授給了李鴻章。

1862年3月4日,曾國藩出城巡閱李鴻章組建的軍隊,標誌著淮軍正式成軍。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海紳商用僱來的七艘洋論,分五批陸陸續續穿越太平軍的長江防區,甚至穿過天京,將淮軍運抵上海。

此時的李鴻章已脫胎換骨,先沉下氣一心練兵,待時機成熟時,遂率領淮軍用三場大戰——虹橋之戰、七寶之戰,四江口之戰,一舉成名。

曾國藩亦從旁力挺,借戰功,一舉將李鴻章扶上了江蘇巡撫的大位。

從此,李鴻章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在戰略眼界、洋務意識、外交手段上都呈現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


黑句本


“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這話對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確是最為恰當。在讀書之時,尤其是學習到近代史的時候,對於李鴻章的第一印象都是被冠以“投降派”“賣國賊”的專屬名號。

漸漸地深入瞭解李鴻章之後,才發現我們誤會他了,我們的認知裡都欠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一、少年科第

1.經世致用的啟蒙:李鴻章生於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少年天才,得到安徽合肥名士徐子岺的教學與啟蒙,徐子岺曾是曾國藩的幕僚,也能歸類到經世致用學派中的一類,那麼李鴻章早年的啟蒙教育不是純粹的八股,還有徐子岺這樣的名師帶他睜眼看世界,打下最為基礎的種子,只等待生根發芽。

2.到京城一遊,高中舉人,獲同鄉名人推薦:李鴻章並不是普通的草根出身。父親李文安是京官局級序列,跟晚清名臣曾國藩是同年考取進士,跟林則徐之子同時在刑部當差。你看看這個圈子基本上也是湖南經世致用學派的人,那麼少年李鴻章到京城那時,是如此的意氣風發,不僅是拜訪名師還是考取舉人,都是為了給自己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的結果,也是給自己立下“建不世之功,封侯拜相”的宏偉目標。

3.會試不利,經世致用學思想形成:李鴻章再次入京會試,順便還以父親的恩蔭去拜訪安徽同鄉潘世恩提前打招呼,但結果是會試落榜後,得到以年家子的身份在曾國藩身邊學習與打下手的機會,最後獲得曾國藩的認可,在此時李鴻章的經世致用思想已經成型。

二、壯年戎馬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李鴻章第二次會試高中後,就在京城當皇帝身邊的秘書文員的職業。一干就是六年,終於迎來他人生的第二次職業轉變,從文職轉為武職戎馬生涯。

但慫恿安徽老鄉呂世基上書咸豐皇帝回安徽辦團練的事情,很快就被批准。辦團練組建淮軍過程一呆就是五年。本以為可以依靠團練來獲取功名,卻因為軍事能力不足,宣告失敗。

或許這時候李鴻章才第一次生出無力感與絕望感,前方路途究竟怎麼走?但人吶,總會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也才在這時候脫胎換骨,功成名就的開始。

李鴻章在三十六歲的時候,辦團練失敗後,迫不得已到了曾國藩那裡做幕僚,看看這位晚清第一完人曾國藩究竟是怎麼治軍,怎麼打仗,怎麼做官,怎麼做人的手法。

李鴻章,給予曾國藩的錯覺就是一個筆頭很硬的高級秘書,並不能作為獨領一方軍隊的將才。但李鴻章此時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不滿,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們仍然知道“建不世之功,封侯拜相”的人物,怎麼可能沒有野心呢?

李鴻章不僅有野心還想著時常居於屋簷之下,做小媳婦的感覺太過於憋屈。

在公元1860年,曾國藩為了給咸豐皇帝面子,把自己的湘軍大本營搬遷到祁山之中,但李鴻章卻說:“祁山是萬山之叢,屬於兵家絕地,不可往之”,曾李之間開始出現裂痕,但李元度失守徽州被彈劾,曾國藩也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戰略失誤與用人失誤的領導責任。李鴻章確是糾集一幫秘書拒絕領導的批語,最後兩人鬧翻。

但李鴻章發現跟曾國藩鬧翻後,自己根本折騰不起風浪,還不能以曾國藩的弟子去招搖過市。最後在胡林翼等人作為和事佬角色,李鴻章又回到曾國藩身邊,曾國藩卻沒有記仇。

剛好上天賜予李鴻章一個事業大轉折的機會,太平天國破壞江南大營後,導致花花大都市上海形如孤島。救援上海,以防太平天國攻佔成為當頭第一要務。

李鴻章率領9000淮軍,經由外國商務船運送到上海後,外國人看到李鴻章的隊伍“形如乞丐”嘲笑不已,還反諷著“這樣的軍隊能叫軍隊,能守得住上海嗎?”

李鴻章知道成敗在此一戰役,破釜沉舟的心態,讓他勇往向前。

最後這9000多乞丐淮軍守住了上海,抵擋太平天國的進攻,獲得天下人的讚譽,從此李鴻章開始他“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仕途路程。

三、中年封疆

李鴻章自守住上海後,被曾國藩舉薦為江蘇巡撫,擴增淮軍到八九萬人的隊伍。這時候李鴻章才開始獨自一派,成為淮系的當家人。


這時候李鴻章步入四十不惑的年歲。

鎮壓太平天國,成就封疆大吏,獲得封侯的最佳機會。

公元1864年,剿滅太平天國之功,李鴻章受封為一等肅毅伯,賞雙眼頂戴花翎,正式列入封疆大吏序列。

當然李鴻章在晚年洋務運動中,徹底把經世致用的理論運用到實際,開啟實業救國的路線,在晚清四大名臣中,開眼看世界,掀起富國強民的改革,他相比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物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他連續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也讓他被後世所非議,讓他享受著不平等的待遇與歷史結論。

梁啟超先生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公元1901年,號稱“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在快要“走向共和”之際,憂憤而死,享年78歲。


歷史伴讀小二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簡單梳理一下李鴻章的生平履歷。

出仕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1823年2月15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東鄉磨店的一戶耕讀傳家的人家。李鴻章出生時,其父親李文安還在苦苦攻求科舉功名,到了1838年李鴻章的父親考中了戊戌科進士,後來任刑部郎中。受父親的言傳身教,李鴻章同樣走的是科舉出仕的道路,抱著“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雄心大志,到北京依附父親讀書,並拜在父親的同年曾國藩門下,成了曾國藩的門生。

1847年,清政府舉行丁未科取仕,李鴻章考中了二甲第36名,獲得了進士出身,由此開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京官

李鴻章考中進士後,開始走的是一條常規路線。首先被作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庶常館進修了3年,經過考試選拔後,在1850年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原本照這個發展下去,李鴻章極有可能成為一名清流言官,而就在這時,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李鴻章的命運。

“翰林變綠林”

1853年,太平軍攻入安徽,多年在翰林院編修崗位上徘徊無法進步的李鴻章,受老師曾國藩回籍練兵的啟發,協助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回安徽舉辦團練,就此離開了京官崗位,開始搞起了練兵打仗的事業。

淮軍大帥,封疆大吏

回籍後,李鴻章輾轉進入了老師曾國藩的幕府,主要承擔謀劃、撰寫等工作。1861年,因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揮師逼近上海,上海紳商向曾國藩乞援,曾國藩於是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馳援上海,從此徹底改變了李鴻章的命運。

(1870年代任職直隸總督後的李鴻章)

率領13營淮勇子弟到達上海後,李鴻章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開始不斷建樹戰功,1862年被實授為江蘇巡撫,成為了封疆大吏。剿滅太平天國後,李鴻章又指揮淮軍剿捻,於1868年升任湖廣總督,。旋即因為1870年發生天津教案,李鴻章被調赴天津處理教案,當年被改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872年被授武英殿大學士,登上了人生的巔峰。

從李鴻章考中進士算起,到官拜總督、大學士,一共用了不到25年時間。


回望李鴻章的一生不難看到,對其命運影響最大的可以說是兩個事件。一是1853年,做出了放棄京官生涯而回籍練兵的重大抉擇。二是1861年被老師曾國藩命令編練淮軍馳援上海,並幹成了這件事。


海研會


第一,李鴻章成長的國家是一個數千年來處於皇權專制統治之下的國家,而他又恰好趕上了這種政體業已成熟——專制程度達到頂峰——的時代。

其二,李鴻章處於一個滿人統治下的漢人國家,而他又恰好趕上了滿漢雜居多年且漢人的權力逐漸恢復的時代。

評論家動不動就說李鴻章是近代中國的權臣。我並不理解他們所謂“權臣”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如果拿李鴻章與兩漢的霍光、曹操及明代的張居正相比,和近代歐美、日本那些所謂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權臣相比,他手中的權力簡直不值一提。倘若李鴻章是真正的權臣,那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古代的那些權臣,他們無一不是控制皇帝而獨攬大權,讓天下懼怕而能撼動江山社稷的;反觀李鴻章,他沒有野心、兢兢業業,可以說是個純粹的大臣。倘若李鴻章真的是權臣,那麼不妨看看近代各國的權臣,他們都是在政治改革中雷厲風行而得心應手的人物,全然不理會旁人的責難和猜忌;反觀李鴻章,他卻因循守舊、畏首畏尾,最終無所成就而萎靡不振。如此說來,李鴻章簡直是個平庸的大臣。更何況,李鴻章所處的時代與環境本來就與那些人有出入,我在這裡試著和讀者一起追溯古今,以進行研究和分析。


脫離組織的仙人掌


得益於曾國藩的培養


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得意於曾國藩的培養,沒有曾國藩哪有李鴻章後來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