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隊,雍正皇帝為什麼能贏?

我愛你871123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是非常重要的武裝力量。按照劇中雍正皇帝的話說,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兵力加在一起,是步軍統領衙門的好幾倍。劇中雍正登基,雍正剷除八爺黨,倚靠的武力支持都來自於這兩個大營。因此這兩個大營在電視劇中的存在感,是非常高的。

然而電視劇中的這兩個大營,其實都是虛構的,雍正時期並不存在這兩個大營。


關於西山銳健營的名字,需要說明一下。很多人指正“銳健營”錯了,應該叫“健銳營”。我也知道“銳健營”是錯的,但是在電視劇中,確實是叫“西山銳健營”(見上圖)。所以這應該是電視劇的一個錯誤,下面就統一稱之為健銳營。

歷史上的健銳營,是八旗禁衛軍的一支特種部隊,始建於乾隆十四年,部隊前身是乾隆皇帝為了鎮壓大小金川之亂,專門在北京臨時設立的雲梯部隊,士兵均出自前鋒營與護軍營,且全部都是八旗兵。

後來金川之亂平定,這支臨時設立的雲梯部隊被認為是平亂獲勝的關鍵,廣受讚譽(關鍵都是八旗兵,很給滿州人長臉),因此乾隆皇帝也就特別嘉獎,後來還頒佈詔書,把這支臨時的雲梯部隊改編為健銳營,大營駐紮地設在香山腳下。於是這支臨時部隊就變成了有編制的正式部隊,並一直保留到了清末才解散。

綜上所述,西山銳鍵營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是名字不對;第二是時間不對,雍正時期還沒有這支部隊;第三是兵馬並不多,這個大營屬於精英部隊,不會有很多的兵力。

再說豐臺大營。這個大營的名字很響亮,也是很多“雍劇”粉絲很愛提及的一個大營。然而這個大營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完全就是子虛烏有的大營。

雖然百度百科中有『豐臺大營』的詞條,並且還有一些內容介紹。但是,百度百科的這個詞條是錯誤的。

理由有三:

第一,在電視劇中,豐臺大營被描述為京營八旗的駐地(八王議政時提到過,提督都是上三旗子弟)。如果是京營八旗,那麼問題就簡單了。因為清史有明確的記載,京營八旗的駐地是在北京內城,也就是現在北京二環內,全國房價最貴的區域,不可能在城外的豐臺。


第二,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皇帝沒有安全感,對軍權非常看重。當時北京的防護與治安,是以紫禁城為中心,所有兵馬全部圍繞紫禁城,逐層向外部署。也就是說,北京的清軍主力,全部都在皇帝的身邊,並以皇帝為中心部署。這就不可能在離皇帝很遠的豐臺另外再設一個大營。否則這個大營要是造反了,皇帝就完蛋了。

第三,清軍在北京城外確實有兵馬,但是駐紮在城外的兵馬番號是:火器營、圓明園護衛營和雲梯健銳營,統稱“八旗外三營”。其中健銳營是乾隆時期設立,圓明園護衛營是雍正三年設立。康熙時期,其實只有一個火器營設在城外。

綜上所述,歷史上並不存在豐臺大營,這是可以肯定的。電視劇中的豐臺大營,不僅不符合常理,而且在清史資料中,也找不到任何的文獻記載。


既然沒有豐臺大營,雍正時期也沒有西山銳建營。那麼問題就來了,雍正皇帝是怎麼控制朝廷,削除八爺一黨,成功登基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史料中寫的很清楚。

康熙帝駕崩前夕,時任九門提督隆科多與雍正達成結盟關係。在雍正的授意下,隆科多令九門官兵封鎖北京城。城內所有的人,一律不準與城外進行聯絡。八爺黨在城內被隆科多的兵監視,沒有機會向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通報信息。等到雍正登基後,奪嫡大局已定,那些反對雍正的人,也就只能向他磕頭了。

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對隆科多非常的器重。不僅在登基後立刻重用,並且還特許他可以以“舅舅”自居,這個皇恩簡直高的有點離譜了。

從當年在留下的一些奏摺來看,隆科多以舅舅自居,雍正給他極大的恩寵,坊間傳聞是因為隆科多幫助雍正上位,看來還是很有依據的。



雍正登基之後,手握實權,全國的兵馬都向他一個人效忠。自此,反對他的人,也就只能等死了。

等到雍正把老九、老八先後整死,老十四軟禁後,雍正又把目光對準隆科多,最終把隆科多也幽禁致死。

隆科多在罷官之前,他當時雖然還領著九門提督一職,手裡擁有兩萬人馬。但是雍正讓他去死,他依然沒有反抗的能力。因為步軍統領衙門的那點兵馬跟雍正當時手握的兵馬相比,完全就是渣渣。

根據當時的軍制,雍正手握七大營,分別是: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步軍營、虎槍營、善撲營。這些加起來總計四萬多人,且都是特種兵,虐步軍統領衙門的兩萬多“半軍半警”的渣渣,簡直不要太簡單。

總的來說,根據清朝的軍制,雍正時期還沒有健銳營這個單位,整個清朝歷史也不存在豐臺大營這個編制。理由有三點,一是八旗軍駐紮在城內,而不是豐臺;二是豐臺大規模駐軍不符合常理;三是史料中並沒有豐臺大營的相關記載。

因此《雍正王朝》劇中的豐臺大營,其實只是一個虛構的單位。雍正時期,皇帝的兵權主要還是來自步軍統領衙門,以及北京城內和城郊的七個大營: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步軍營、虎槍營、善撲營。誰要是掌握了這七個大營,那就等於掌握了京師的兵權。


Mer86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雍正皇帝得以順利繼位同樣也離不開軍事力量的支持。首先,當然是小多子隆科多了。隆科多貴為九門提督,掌管紫禁城防務。在康熙晚年,小多子備受康熙皇帝重用,康熙駕崩後,他義無反顧的站在雍正身後,成為雍正順利繼位的保證。其次,則是在京郊的豐臺大營了,豐臺大營落入雍正掌控之中,才能保證皇位的最終順利過渡,不致發生變亂。控制豐臺大營甚至比控制九門更為重要,因為豐臺大營不管是駐軍人數,還是軍隊戰鬥力,都可能要強於九門內的部隊。



那麼,豐臺大營在清朝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豐臺大營,是駐紮在北京城外西南部豐臺的精銳駐京八旗軍隊,因駐地豐臺,所以名曰豐臺大營。在這裡駐紮軍隊,其目的當然是拱衛京師了。豐臺大營駐紮有十二營軍隊,每營大約500人,共6000多人。這還只是保守的說法,也有人說有兩萬多人,更多的時侯,這裡駐軍有四萬之多。

這樣看來,豐臺大營少說也是擁有上萬人馬的八旗部隊。作為駐京八旗,其實力當然也是非同小可的。京營八旗,下分親軍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驍騎營、火器營,真可謂兵種齊全,裝備也是相當精良。



相比豐臺大營,九門提督又如何呢?九門提督全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又稱之為步軍統領。九門提督設立於康熙十三年,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的守衛與門禁。這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此外九門提督還需要負責巡夜、緝捕、斷案,甚至還包括紫禁城救火啊、編查啊。這麼一說,九門提督就是紫禁城的衛戊司令無疑了。九門提督有三萬人之多,但是既要負責警衛,又要負責治安,還得分散在九門駐守。雖然九門提督所轄部隊裝備也不錯,但相比正規野戰部隊豐臺大營,其戰力必然遜色不少。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臨終前,康熙詔隆科多至榻前,面授遺命。康熙駕崩,隆科多宣讀了康熙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很顯然,隆科多堅定的站到了雍正身邊,他所統領的三萬部隊,也必然成為了雍正繼位的可靠保證。

這裡有人就會問了,豐臺大營呢?掌管豐臺大營的提督是否會支持雍正呢?這個問題,正史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豐臺大營沒有發生叛亂,有可能雍正已經控制了豐臺大營,也可能康熙駕崩的突然,各營的長官最終默認或者誠認了雍正皇帝。電視劇雍正王朝則採用了雍正通過十三爺允祥,控制了豐臺大營這一說法。



不管怎樣,雍正最終贏了,並沒有發生動亂,大清也順利完成了從康熙到雍正的權利過渡。這說明,九門提督和豐臺大營這一系列軍事力量是支持或者誠認雍正的。反過來說,正因軍事力量的支持與默認,雍正才能贏得這九五至尊之位,才能成為天下主宰,才能最終成就自己的功業。


風雪夢不逝


豐臺大營是清朝時期衛戍京城的重要精銳力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豐臺大營提督統轄,直接效忠於皇帝。

豐臺大營,因駐紮在北京城外西南部豐臺而得名,由精銳的八旗軍隊組成,是拱衛清朝時期京畿重地的重要軍事力量。

由於豐臺大營的重要性,對於豐臺大營的管理和統帥也是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而豐臺大營也是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在士兵的統御和管理上也較其他的兵營嚴格很多。

至於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兵馬,歷史上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豐臺大營共駐紮著12個營的軍隊,每營約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種說法是說豐臺駐紮著4萬人左右的兵力;還有一種說法是豐臺大營駐紮著軍隊數量是在2—3萬人之間。這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而豐臺大營的兵力構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騎兵,還有火器部隊,戰鬥力強悍。

至於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描述的與豐臺大營平行的西山健銳營,在雍正時期並不存在,真實的西山健銳營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並且存續的時間非常短,其準確的稱法應該是香山健銳營。


雍正能夠勝出登基皇位,靠的並不是豐臺大營,而是隆科多和他的步軍統領衙門。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奪嫡之夜,正是依靠著十三爺胤祥拿著康熙的金牌令箭趕到了豐臺大營,除掉了依附於八爺黨的豐臺大營統帥成文運,奪下了豐臺大營兵權,這才有了率兵進宮勤王,確保雍正登基的一幕。

而這段劇情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出入有很多:


首先,康熙去世前三天,就已經安排雍正去天壇祭天了,所以康熙去世的時候,雍正並不在身邊;

其次,十三爺胤祥那個時候並不在宗人府被關著,而是與其他阿哥們一起,守在康熙身前聽候康熙的安排,而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只有隆科多了;

再次,康熙去世後,隆科多隨即關閉九門和封鎖紫禁城,並實行了全面戒嚴,換句話說,十三爺就是想去豐臺大營也是去不了的,因為他連紫禁城都出不去。


十三爺對於雍正登上皇位的貢獻在於,在雍正繼位後,十三爺胤祥下跪磕頭,擁立新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對於雍正登基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實際上是隆科多。

當時的隆科多是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兼九門提督,這個職務相當於北京衛戍區司令和北京公安局局長,既要負責整個北京城和皇宮的防衛,也要負責整個北京城的治安,還要管理著全北京的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步軍統領衙門下轄軍隊數量保持在3萬人左右,當時全在隆科多手裡,與豐臺大營的兵力不相上下,不同與豐臺大營是純粹的野戰部隊,步軍統領衙門下的兵力更適用於城防和治安,並且更靠近皇宮。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都與隆科多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前文中提到,隆科多是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在康熙去世前唯一守在康熙身邊的外臣,因而他非常清楚康熙臨終的安排;

其二,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後,馬上下令關閉九門,並且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唯一能出入紫禁城內順利出入的人只有隆科多了;

其三,康熙去世前曾急召雍正趕回暢春園,但是從康熙去世前後,到雍正到場,前前後後經歷了十個多小時,在這期間雍正能夠接觸的人也只有隆科多。

所以,在康熙死後,隆科多是宣讀的遺詔還是宣讀的遺命,雍正與隆科多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事情,現在也已經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謎團。

而此時的豐臺大營,很有可能因為隆科多對於北京城的突然戒嚴,而完全不知道康熙去世的消息。並且,雍正繼位後已是名分確定,豐臺大營上下必然也是根據制度,集體忠誠並且效命於新皇帝雍正,也不需要安排誰去奪取兵權,因為皇帝的身份就是統御豐臺大營的直接憑證。


豐臺大營的精銳力量和北京城中步軍統領衙門的軍隊,成為了十四阿哥胤禵不敢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晚年,雍正登基最大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就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個時候還是叫做胤禎,後面為了避諱改稱為允禵。

此時的十四阿哥帶著十萬大軍正在西北平叛,即便十四阿哥對於雍正登基極為不滿,想要帶著著大軍回京奪位。但是胤禵想要以這樣的方式奪取皇位,就必須要面對三個最大的問題:

第一,雍正已然登基,皇帝的名分已經確定,他手下的這些將士中,是否願意同他一起殺回北京;

第二,此時西北大軍的軍需糧草供應全部有賴於陝甘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是雍正的人,還是雍正的大舅子,成為十四爺大軍行動最大的掣肘;

第三,即便西北大軍這十萬人能夠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也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時間,此時的軍隊早已是疲憊不堪,而且要面對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以及各地勤王軍隊的反撲,是全無勝算。

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儘管手中握有十萬大軍,但是十四阿哥依舊不敢輕舉妄動,並且被雍正非常順利的調回了北京,奪下了兵權。


雍親王府


豐臺大營的駐軍有三萬七千多人。分為四個軍旗,每個軍旗總兵力在滿員9450人左右,這是清朝的三支快速反應兵力之一,其中兩支駐防北京,一支駐防在熱河。

清軍在北京的駐軍有三支,總兵力100500人左右,分為三個獨立司令部。一個是九門守軍,有兩個軍旗總兵力18900人,外加御林軍6000人,總共24900人,這是京城9門內的常備軍,屬於駐防軍編制,沒有野戰騎兵;一個是西山銳健營,有三個漢軍旗步兵總兵力27350人+滿軍旗騎兵9450人,屬於野戰軍編制;另外一個就是豐臺大營也是按三個漢軍旗步兵總兵力27350人+滿軍旗騎兵9450人來編制。

當然,軍隊戰鬥力不能只看人數,還得看裝備。豐臺大營裝備的裝備在清朝裡也是非常好的,總共裝備火炮20門,火槍8000條,戰馬8000多匹,牛騾20000多頭。

至於說雍正能夠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康熙的作用。康熙對兵權的掌控還是非常牢固的,比如他事先下了詔書給張廷璐,一旦九門提督隆科多勾結八爺圖謀不軌,就賜死隆科多,這等於是將九門的軍隊控制在手裡了。

其次,豐臺大營的人是支持雍正的。這個與太子允礽有關係,太子很早的時候就在豐臺大營培養勢力,這些豐臺守軍多少都有受過允礽的恩惠,而胤禛當時就是故太子黨的二把手胤礽的超級心腹,這些兵將肯定是拿他當自己人新主子看的。


優己



雍正帝可以成功繼位,能在九子奪嫡的殘酷鬥爭中笑到最後,豐臺大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不代表是雍正帝可以成功繼位的唯一關鍵原因。

雍正帝的成功因素無外乎掌控兵權,而對內他獲得了負責京城守衛的隆科多支持,對外獲得了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用以切斷在西北手握重兵大將軍王老十四的大軍補給線,使老十四屈服,並以年羹堯來代替老十四。

而京城外的豐臺大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下面宋安之就來說說。

在康雍交替之際,除了各地的八旗駐防軍隊和綠營,全國大致有三股重要的力量。一個是大將軍王老十四的大軍,他當時擁兵十多萬,可以說是清庭可以拿的出手的所有機動部隊了。一個是九門提督隆科多,主要負責北京的守衛工作,雖然隆科多負責的軍隊的並不是機動部隊,但意義非凡,是非常關鍵的部門。一個是京城外的豐臺大營,屬於是保衛北京的機動部隊。因為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還以為有個西山銳健營,其實西山銳健營是乾隆中期才組建增加的軍隊,真實歷史上雍正時代西山銳健營是沒有的。

真實歷史上,雍正篡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楚的,也並不是一些網友用所謂康熙遺詔可以解釋的,因為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康熙駕崩三天以後才寫出來的,滿漢蒙一式四份遺詔的確不能改,但三天時間可以寫出來無數份了。

背後諸如為什麼遺詔三天以後才寫出來等深層次的原因才是值得讓人思考疑惑的,當然老十四至康熙駕崩都是貝子爵位,連一個貝勒都不是,所謂的大將軍王只不過是一種稱呼罷了,頗有一些不倫不類的感覺,也證明不了康熙一定就是選擇的老十四等等。


所以不論雍正是不是篡位當上皇帝的,毫無疑問當時那種局面,抓住兵權才是成功繼位的前提。

遠在西北的老十四有川陝總督年羹堯牽制,切斷大軍的補給線等於是切斷大軍的生命線,所以老十四隻能乖乖聽話。(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京城裡負責守衛,掌控兵權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自然可以讓賢王老八他們不得不認命。京城之外的野戰正規部隊豐臺大營雍正也早已掌控,所以當時再無人可以挑戰雍正,雍正就此成功繼位。

可以說豐臺大營對於雍正帝很重要,是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不能說是雍正帝唯一成功的因素,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那麼豐臺大營有多少人數呢。

關於豐臺大營的人數有三種說法,一說駐紮有十二營軍隊,每營大概500人,一共6000多人。一說駐軍最多時達4萬多人之多。一說是28000餘人。

豐臺大營中駐紮的都是八旗精銳。

按照入關時期的八旗精銳之師最多十萬來算的話,到了康熙末年,經過快八十年的發展,豐臺大營的八旗精銳,不可能只有6000人那麼少,也不可能是4萬人那麼多,因為清朝入關以後,順治和康熙年間都有不少大戰,八旗精銳也是有損失的,所以豐臺大營的人數當時應該介於20000到30000之間。

豐臺大營身為正規的八旗精銳,可是擁有步兵、騎兵、火炮部隊等齊全的兵種。

這兩三萬軍隊可以說是雍正帝對於老十四大軍的第二道保險,如果年羹堯牽制老十四失敗,老十四造反回京的話,豐臺大營加上隆科多的軍隊,還有雍正繼位後的皇帝正統性,老十四也是翻不了什麼天的。

至於說雍正帝為什麼會贏呢。

只能說雍正帝的手段高明,一步步掌控的京城內外的兵權,才可以彎道超車笑到最後。


宋安之


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是兩處軍隊的駐地,豐臺大營是九王奪嫡的阿哥們最為看重和必須爭奪的軍事力量


豐臺大營,駐紮在北京西南部豐臺的精銳駐京八旗軍隊,是京城的衛戍部隊,也就是北京城外圍的軍事力量,一旦京中有變是第一時間到達的外部力量,最高長官是提督,關於其中兵力,目前有三種說法,一種是6000人,一種是28000人,還有一種是40000人,區別呢比較大,反正說不清,兵種有步兵、騎兵,據說還有火器部隊,也是說不清,總而言之,回到剛才,他是北京城四周最強的軍事實力。


而除過豐臺大營,不得不提起的就是步軍統領衙門和西山銳健營,步軍統領衙門是簡稱,它的全稱呢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衙門”,它的最高長官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是京師的衛戍、警備和治安保衛機構,它具有軍、警兩種屬性,是完完全全的京城內部最大軍事力量。西山銳健營是乾隆十四年組建的,為了當時作戰需求(大小金川戰事),乾隆皇帝特意下旨組建,而它是不可能出現在奪嫡當中的,二月河先生在康熙王朝書中就已有出現,可能是先生為了故事情節而這樣寫的吧



而掌握了這兩個軍事力量,就等於你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即使你沒有得到傳位詔書,你都可以來一場黃袍加身的戲碼,軍事力量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是權中之權,至上之權,如果還不信你看巴育,英拉至今漂泊海外,沒有踏上故土。

在之後我們看到了八王逼宮,而他之所以敢逼宮也是因為買通了京城九門提督隆科多,並掌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文中這樣寫),在逼宮的過程中也就只有兩個人敢站出來說話,一個是王文昭,一個是張廷玉,前者受知遇之恩(曾科考雍正為他掌燈),當場口吐白沫癲癇發作,後者是老臣,不能不站出來。最終還是十三爺力挽狂瀾重新把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挽救了雍正。這其實就是演示了一遍標題問題,沒有軍權連個肯為你說話的人都不可能有,因為這不切實

綜上所述,軍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史新時刻


豐臺大營?先要搞清楚,清朝並沒有這支部隊,衛戍京師的部隊由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組成,禁旅八旗因為是留駐在京城的部隊,又稱為京營八旗,當年雍正的舅舅隆科多就是拱衛京師的步兵統領,管轄京營八旗。而駐防八旗就有點飄忽不定了,在通州、豐臺、順義都有流動的八旗駐兵,也就是京師周邊的野戰機動部隊了,但數量很少,所以豐臺鎮附近雖有軍營,但沒有豐臺大營,這個單位壓根不存在。

圖為北京城禁旅八旗兵駐防圖。

《雍正王朝》裡提到的雍正即位時,依靠的武裝力量,一是豐臺大營,二是西山銳健營,豐臺大營子虛烏有,西山銳健營那時也不存在,是到了乾隆時腦子一熱,臨時成立的軍事單位,很快就被改編了。所以這兩個不存在雍正時期的軍事單位,為了文學作品的需要,掛靠了一些歷史原型罷了。

圖為拱極營,宛平防衛京師的兵營。

真實的雍正登基軍事情況是,紫禁城內的領侍衛大臣只對皇帝負責,康熙死後奉召對新皇帝負責,雍正即位當天就任命自己親信十三爺胤祥為領侍衛內大臣,而京師警衛部隊一直由他舅舅隆科多掌握,北京城從內到外都是雍正的人,比較擔心的是遠在西北邊關的撫遠大將軍胤禵,皇位交替時年羹堯一直死盯著胤禵,即位後迅速召其回京並拿下,武力隱患基本解除。

圖為遵化八旗兵營舊址。

電視劇為了劇情需要,主要人物要生動飽滿,所以在雍正即位交替之際,肯定要發生點驚心動魄的場景,太平淡無奇就沒人看了,雍正另一重要助手胤祥必須要描繪生動,但真實的胤祥是被康熙囚禁的,韜光養晦了十幾年,沒有他什麼故事,那就只能靠編,編出個豐臺大營,編出個胤祥拿下豐臺大營,才能順理成章的助其登皇位,這個大營到底有幾千人還是幾萬人都不重要,因為壓根不存在,真正的胤祥也是雍正即位後才重新出山的。


圖文繪歷史


雍正能贏,最重要的並不是掌握了豐臺大營,而是掌握了九門提督。掌握豐臺大營,只是最後一步。

康熙末年,京師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股:大內侍衛、九門提督屬下的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豐臺大營。

至於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提到的所謂西山銳健營,那是乾隆登基後才有的,不可能出現在康熙末年。

這三股力量,各有偏重,但互相牽制,共同保衛紫禁城的安全。

其中,大內侍衛1000多人,直接負責警衛皇宮。人數雖少,但個個都是高手。

大內侍衛一般都非常忠誠,很少出現反戈一擊的情況,誰當皇帝,他們就聽誰的。所以,雍正登基後,大內侍衛自然被他掌握。

九門提督隆科多,手中握有30000多兵馬,而且駐紮在京城內外,守衛著進出京城的九道城門。隆科多一聲令下,就可以切斷京城內外的聯繫。所以,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隆科多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雍正收服了隆科多,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即便豐臺大營與雍正為敵,短時間內也難以攻入京城。外地勤王的軍隊一到,豐臺大營受到內外夾擊,只有束手就擒。

當然,最好的局面就是把豐臺大營也控制在自己手裡,因為豐臺大營畢竟也有28000左右的人馬,而且戰鬥力非常彪悍。

等到掌控了豐臺大營,雍正就把京城內外的三股軍事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了。可以說,此時,他的皇位基本已經穩了。


趣談秘史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贏,主要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說到天時就不得不說雍正及時控制的豐臺大營了。豐臺大營是駐紮在北京城外西南部豐臺的精銳駐京八旗軍隊,因駐地而得,駐軍人數視時局而定,保底人數在10000-20000人之間,鼎峰時能達到30000-40000人。在清代,八旗兵分為兩種,即駐守京城的京營八旗,以及駐紮在外的駐防八旗,豐臺大營就屬於京營八旗。在京營八旗中,還下分親軍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驍騎營、火器營。京營八旗是當時整個八旗中裝備最好的軍隊,以前鋒營為例,其兵源是從由滿洲、蒙古八旗各統領手下挑選出的精銳組建起來的,堪比現在的特種作戰部隊。火器營營兵分為鳥槍護軍、鳥槍馬甲、炮甲三種,可以說有槍有炮,能近戰,更能遠攻。


地利,主要是雍正坐擁皇城,近水樓臺先得月。

人和,則是說雍正將九門提督隆科多納為心腹。“ 九門提督 ”是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雖然為為“從一品”,但是權力非常大,能當此官者,非皇親既國戚。九門提督所統領官兵人數為20000多人,雖然人數上比豐臺大營駐軍還多,但是分散在九門,所負責的任務繁重,其戰力無法和豐臺大營的官兵相比。但是皇城牆高壁厚,內城糧草充足只要關上城門固守,外面根本攻不進來。所以說只要控制了九門也就控制了皇城,而雍正恰恰時控制了隆科多,而隆科多身為九門提督,就等著控制了九門。再加上雍正又控制了豐臺大營,掌控了軍權,所以說雍正也就順勢掌控了整個京城的局勢。



豐臺大營是京營八旗中非常重要的一支軍隊,其規模不大,但是戰力驚人,類似於如今的衛戍部隊,掌控了它就等於手中有足夠的力量拱衛京師的安全。而九門提督手下的部隊是皇城裡皇帝可以直接隨時調遣的部隊,有了它便能隨時掌控皇城局勢。雍正皇帝身居皇宮既掌控了九門提督,又控制了豐臺大營,可以說坐擁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他能成功。


木子知兵史


另一篇文章說就沒有豐臺,銳建這兩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