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自貢吃喝玩樂網

1298年,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寫道,中國是一個遍地黃金、人人穿綾羅綢緞的神奇國度【1】。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1887年,世界格局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一位美國傳教士依然對中國的某處盛讚不已:

“許多木製井架隱隱可見,巋然屹立……在帝國其他地方也難以見到……此時,我們在全世界能夠再找到一個規模這樣宏大的企業嗎?”【2】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這個地方是自貢自流井鹽場。那位傳教士或許不知道,自流井的鹽業已經繁榮了千年,並且還將把這份輝煌延續下去。

//

一、一銼功成,源遠流長

//

鹽業發展之初,自流井老街上只有幾戶人家參與,他們自己製鹽、販鹽,主要為了謀生。即便有一兩家合夥投資,也僅是小本生意,獲利微薄。

乾隆年間,老街上出現了八家商號,商人們與灶戶合作,前者提供資金,負責分銷;後者掌控井鹽生產。

此時,井鹽的生產技術雖已比前朝進步不少,但依然是投機而具有風險的一件事:鑽井的銼子一銼下,是“水到井成”,還是“終不及泉”,全看運氣。

自流井老街上的鹽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但無論如何,老街上的人氣和財富是越來越興盛了。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

二、鹹泉上湧,水火既濟

//

在耗時長久的鑿井製鹽過程中,商號與灶戶的合作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完善。

自流井鹽業鼎盛之際,老街對投資人與地主的契約做了明確的規定,也劃清了二者的權利與義務,及彼此所佔的股份額、交易押金等。

商業的完備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也增長了老街上的勞動力。鹽場內井(鹽井)、筧(竹筧)、灶(鹽灶)三部的分工日趨細化:一口日產百擔鹽的鹽井,井上鹽匠約40人,工種10餘類;一個有著30口鍋的灶房,有工人約30人,工種7、8類;一條長達10裡的輸滷竹筧,至少需竹匠、水匠、馬伕等十多人。

自流井鹽場內,鹽工們揮汗如雨;鹽場外,鹽商的生意也紅紅火火。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

(三)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

鹽在人類社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無法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

一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必需依靠商業鹽的供應,鹽是重要的民生與戰略物資;另一方面,鹽有醃製、保存食物的作用,在古代,商人可以通過鹽實現遠距離的食品貿易;鹽是建立貿易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也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在我國古代,朝廷很早地認識到了“鹽是財政命脈”這一事實。早在漢朝時,官府便在產鹽之地設置鹽官;唐朝時,鹽業的收入佔據國庫的半壁江山。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南宋時,自貢井鹽的課利佔據了宋朝西部戰場的14%,時人云:“四川財賦利源,大者無過鹽、酒”【3】,絕非虛言。

到了清朝時期,自流井井鹽外銷全國各地,無數鹽商因此鵲起,形成了集產、運、銷為一體的鹽業家族財團,堪稱富甲全川。

即便在民國,加拿大傳教士漢正禮面對自流井鹽場時,也不禁感慨道:“自流井這個極不尋常的城市,是一個巨大的鹽井區——中國西部最大的工業中心【4】。

自貢:舊時十里鹽場地,繁華老街賽成都

曾經,無數人在自流井老街上來來往往,生產的鹽養活了一代代炎黃子孫,創造的財富足以名留青史,也為社會提供了許多獨特的行業工種。

如今,吐故納新的自流井將承襲千年鹽都的傳奇。復興中國鹽文化的同時,重造自貢商業中心。這一次,從自流井流出的不僅是汩汩滷水,更是燦爛的未來。

【注】

1、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

2、弗吉爾·哈特《自流井考察記》

3、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6

4、漢正禮《家書珍藏》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