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逆境之下,從「追風口」到「找風向」

干货 | 2019,逆境之下,从「追风口」到「找风向」

風口就是融資的熱點,是投機者與資本市場“無意”炒出來的泡沫,但是一旦市場環境遇冷,虛高的風口就會迅速崩潰,散落一地雞毛。

干货 | 2019,逆境之下,从「追风口」到「找风向」

“風口論”人人喊打

“P2P暴雷、區塊鏈遇冷、比特幣腰斬、ofo逼近破產邊緣,2018年的冬天寒風刺骨。風口正在變得越來越短命……”

自媒體慨嘆2018年創業維艱的同時,也在頻頻向大眾發出最善意的提醒——“不要再追風口”。馬雲在浙商大會上也談到“自己強了,再大的洪水和風浪才能度過,否則你天天坐在山頂看風浪,你就會成為風浪的一部分。”

風口,這個曾經讓人渴望無限靠近的存在,如今卻成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浮躁之物。一句“風口勿追”,在今天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動聽。

風口為何物

那麼,到底什麼是風口?

簡單來講,風口其實就是融資的熱點。最初,一般只有少數人嗅到市場機會,投入創業並獲得資本青睞,隨後便吸引一波模仿者進場,套用前者的商業模式,居然也順利獲得投資。資本的信心不斷地向外擴散,進而捲入更多的投機者。如此循環往復,大量資本、人才、注意力一股腦兒地湧入同一賽道,隨即形成“風口”。這些模仿者、投機者,就是“追風口的人”。

但是請注意,最先發現市場機會的人,也就是最先入局的創業者,他們並沒有追風口。因為在他們創業時,風口還沒形成,而只是一個風向(即市場機會)。

風口勿追,實質上是在告誡我們不要隨大流,創業還是應該回到商業的起點——為顧客創造價值。

資本寒冬,風口失去成長的土壤

創業者和投機者是兩個明顯不同的群體。創業者發現機會,滿足市場需求。而投機者模仿前者,借風口實現融資,具有極強的功利性。

創業者盯著市場機會,而投機者盯著別人的機會。

投機心態源自耐心的缺乏。相比靠自己發掘市場,驗證商業機會的不確定性,直接進入一個已經被前人驗證的市場、套用一個已經被資本認可的商業模式,快速獲得資本的加持,顯然容易得多。

然而,在資本寒冬的裹挾下,我們大概可以判斷,投機者基本沒有了生存的空間。2018年年中,投中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完成的募集基金總額為1342億美元,到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值縮水到341億美元,同比降幅竟高達74.59%。要知道,2018年年初區塊鏈作為風口可是被捧上了天。可即便如此,依然抵擋不住市場信心的下滑。

雖然現在還找不到2018下半年的數據,但很容易想見,近半年來,在受到P2P暴雷、共享經濟泡沫破滅、中美貿易戰等一系列挑戰因素的影響後,資本市場的數據只會比以往更難看。

當一級市場的基金募集不順利,大量風投機構的資金就會變得不充裕。錢袋子癟了,投資人自然會非常謹慎得觀望,絕不會輕舉妄動。即便看好某個項目,在不確保它能及時拿到下一輪的情況下,大多數投資人也都不敢投。

不誇張地講,這就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資本市場現狀。當所有投資人都理性到這種程度的時候,過去那些在短暫的時間窗口內就可彙集大量資本的戲碼,將很難再出現。

資本寒冬期,風口已經失去成長的土壤。

從“等風口”,到“找風向”

當風口不復存在,篩出無數的投機者之後,能留在市場上的,自然就是能真實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者。這時,創業,也終於可以恢復它的本來面目——為顧客創造價值。

那很多人可能問了。“沒有了風口,你叫我如何判斷市場機會呢?”

我會說。你要學會從曾經被動的“等風口”,到現在主動的“找風向”。

什麼是風向?風向的本質是什麼?

市場有且只有兩種角色,供給方和需求方。市場是動態變化的,在任何行業中,當供需雙方出現變化時,就會出現供需失衡。通常情況下,供需雙方各自沿著基準線上下做小幅度的波動,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可是,一旦失衡狀態持續時間較久,就意味著供需雙方已經出現了矛盾,隨著矛盾的深化,供求之間就會產生了巨大的勢能。而這個勢能,就是所謂的“風向”(也即我們常說的‘市場機會’)。

(ps:不難理解,供求矛盾來源於供求失衡,而供求失衡無外乎供大於求、供不應求、供求之間的渠道不暢通這三點。)

而一個好端端的供求和諧的市場,之所以出現矛盾,基本上是由於某種驅動力作用的結果。在這裡,我們可大致總結出4種驅動力,即風向的成因。它們分別是用戶驅動、技術驅動、營銷驅動和外部驅動。

當我們明晰了驅動風向的成因,就不光可以對當下的市場環境進行剖析,還可以更好的預測未來的風向,提前做好創業佈局。

1. 消費者驅動——影響需求

消費者是導致供求矛盾的首要驅動因素,用戶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水平的變化、新用戶群的出現,都會對需求端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終導致供大於求或供不應求。

(1)消費觀念變化

上一代人的消費抱著強烈的目的,而新一代消費者更加註重體驗性以及個性化。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潮思想浸染下,一個人的消費觀念也會發生顯著的改變。

方便麵作為中國曾經最賺錢的行業之一,自2012年以來,就面臨著市場連下滑的困境,市場越發疲軟,且絲毫沒有迴轉的跡象。

干货 | 2019,逆境之下,从「追风口」到「找风向」

究其原因。拋開外賣平臺、社區便利店等跨界打劫者的入侵,我們更應該注意到的是大眾消費理念的轉變——人們早已不再僅僅滿足於填飽肚子,轉而追求更加有營養的食品。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趨勢。且這種趨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造成了方便麵供大於求的失衡。

另一個受消費觀念影響頗深的行業的是成人用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越來越開放,性已經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供求的天平開始傾斜。

據《2018年Q1中國情趣用品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情趣電商市場規模達到188.7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情趣電商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元,分析師認為,中國情趣電商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2)消費能力變化

消費升級的時代大背景下,催生了一大批優質的品牌。而很多在我們看來並非是強需求的產品,也依然能穩穩佔據市場的一席之地。

為什麼?

任何產品或服務,都在三個層面滿足著消費者需求,即功能、體驗和個性。中國處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伴隨著國家的成長,大眾的消費能力也在穩步的提升,人們對產品體驗性和個性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苛刻。

這也是為什麼像三隻松鼠、江小白這樣的新晉品牌,即便性價比不高,卻依然銷量如此之高的原因——三隻松鼠把堅果打造成了精美的零食,江小白將情懷和故事融入酒水,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消費者的體驗級需求。

干货 | 2019,逆境之下,从「追风口」到「找风向」

消費升級是中國未來5-10年的大趨勢。在品質消費上,中國依然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問題,中國還有大量的優質消費者,如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迎合他們對不同層面需求的追求,仍然是當今企業面臨的挑戰。

(3)出現新用戶群

剛剛我們講到,既有消費群體的觀念、能力變化,是影響供求關係的重要力量。此外,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全新的用戶群突然湧入某個行業,進而打破了該行業的供求穩態。

比如,在今天,95後00後的年輕男性已經開始消費化妝品,且消費能力不容小覷。這是整個化妝品市場都始料未及的,在以往,化妝品可是女性的專屬。據英敏特研究表示,中國男士化妝品市場將在2019年增至154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男性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化妝品市場發展的新生力量。

總之,如果你想通過研究“消費者驅動”找到市場的新風向,就需要經常問自己:

①我所處的或者我將要進入的行業,消費者的觀念、能力、群體結構相比以往是否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②這些變化,可以催生出哪些新的市場機會?

2. 技術驅動——影響供給、渠道

技術驅動兩條路,其一是通過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進而產生大量的供給;其二是通過技術的應用,提高供求之間的連接效率,從而有效解決渠道成本高、信任成本高的問題。

(1)影響供給的兩種革命性技術:流水線和人工智能。

流水線

談到流水線就繞不過去福特。100多年前,天才企業家亨利·福特發明了流水線技術,使得汽車可以實現批量製造,1908年,福特推出劃時代的“T型車”,利用流水線技術將汽車的裝配時間從12小時減少到90分鐘,到1927年,福特已經賣出超過1500萬輛汽車,可謂是極大地解決了行業的供給難題。

人工智能

我們總說人工智能可能是取代互聯網的下一個革命性技術。我認為這是胡說八道,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互聯網,因為這兩者要完成的任務、解決的問題是完全不同的。互聯網的本質是提高連接的效率,而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提高生產效率。兩者只能談互補,不能談取代。

羅振宇在2019跨年演講舉了兩個應用人工智能的例子,天貓和美團。

早在幾年前,天貓上各種活動海報、Banner圖、輪播圖,基本就都是由人工智能來製作了,據說阿里的魯班系統每秒可生產八千張圖片,並針對每個用戶的行為數據,推薦獨一無二的海報內容,提高點擊率。從千人一面的傳統營銷,到千人千面的智能營銷,人工智能可謂功不可沒。

同樣,美團外賣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訂單的調度,助力餐廳更快速的出餐,幫助快遞員更高效的取餐、送餐,實現消費者更快捷的用餐,以大幅提升外賣市場效率。

(2)影響渠道的兩種革命性技術:互聯網和區塊鏈。

互聯網

商業世界可大致分為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如果說流水線和人工智能是兩種創造價值的技術,那麼,互聯網和區塊鏈就是傳遞價值的兩種技術。

互聯網一切的優勢都提現在連接上。過去十年,在移動互聯網的土壤裡野蠻生長的網購、出行、外賣、O2O、生活服務等行業,都無一例外的,受益於互聯網高效價值傳遞帶來的巨大優勢。

當我們看到每日優鮮、瓜子二手車、找鋼網等等平臺崛起的時候,當我們聽到太多人都想“砍掉中間商,高效連接買賣雙方”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是互聯網的連接作用,才讓我們在今天有可能繞過冗餘中間商,對價值鏈進行重新整合。

區塊鏈

區塊鏈的熱度在2018年的3、4月份被炒到了頂點。當然,如今遇冷是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那麼,我們為何曾對區塊鏈技術抱有如此高的期望?

依然是連接。相比於互聯網,區塊鏈技術,將會解決互聯網的信任缺失、隱私洩露、錢貨交易不同步等根源性問題,帶來價值傳遞效率的攀升。

當這樣一個與互聯網對標的技術出現後,我們很難想象它會對商業世界造成如何顛覆式的影響,並因此成就多少偉大的公司!

以上分別簡單介紹了幾種技術對供給和渠道帶來的影響。那麼,如果你想通過分析“技術驅動”找到市場風向,就要經常問自己:

①有哪些行業,因為技術的落後,還存在著供不應求的困境?

②哪些行業,因為中間渠道繁瑣、缺乏信任,導致消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經濟成本和信任成本?

③當前的新興技術,有沒有可能大幅提升供給?縮短中間渠道並營造信任?

3. 營銷驅動——影響需求

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創業要找“剛需、痛點、高頻”?原來我們竟被騙了這麼多年!》講到的,如今任何領域的創業,弱需求都是主流。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不懈的努力來對需求進行構建,逐漸提高需求的剛性程度,從而獲得更深遠的用戶覆蓋。

而隨著需求的構建,就極有可能催生出巨大的新興市場,進而導致供不應求的現象。

比如,在瓶裝飲用水市場,起初都是1元瓶的天下,大家認為自己喝的就是礦泉水。後來,農夫山泉用海量的廣告投放教育市場,暗示消費者日常喝的並不是礦泉水(大自然的搬運工),而是純淨水(自來水多工序過濾)。

我們關於純淨水和礦泉水的區別認知,幾乎來自於農夫山泉的那120秒的貼片廣告。而這一策略也直接催生了市場對礦泉水的大規模需求。而後來,今麥郎集團推陳出新,上市一款新的飲用水品牌“涼白開”,構建“喝水要喝涼白開”的弱需求,再次成功開拓新市場。

總之,營銷驅動是創業者主動創造出的供求失衡,這源於對需求的洞察和構建。

4. 外部驅動——影響需求、供給、渠道

外部驅動因素,簡單來講,就是國家或地區的法令、政策、政治、社會等可能會影響供給、需求、渠道的因素。

  1. 影響供給的,比如,一帶一路政策,催生了對外跨境電商市場,市場供給增加;兩會期間,為保證北京空氣清潔,下令京郊的化工廠、採礦場停工,市場供給減少;

  2. 影響需求的,比如,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母嬰用品市場被放大,市場需求激增;政府出臺限購令,房產市場需求被抑制;

  3. 影響渠道的,比如,為了讓房租迴歸正常水平,北京市住建委嚴打“黑中介”“二房東”。

總之,國家的一紙禁令,能迅速摧毀一個行業,也往往會成就一批企業。同樣,一個看起來與我有益的政策,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噩夢。作為創業者,要對國家的法令、政策有足夠的敏感度。一切動作順應國家的意志,不做違反時代趨勢的徒勞之事。

總結

馬雲說:風停了摔死的都是豬,因為豬即便飛上天也不會長出翅膀。風口,曾經讓人渴望無限靠近的存在,如今已成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浮躁之物。

一時間,在中國創業圈流行了4年之久的“風口論”,似乎氣數已盡。

關於什麼是風口,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邏輯自恰的體系內,風口就是融資的熱點,是投機者與資本市場“無意”炒出來的泡沫。而一旦市場環境遇冷,虛高的風口就會迅速崩潰,散落一地雞毛。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資本市場都會非常保守。那些我們熟知的、在中國市場不知曾發生過多少次的“創投雙方火速就位催生融資熱點”的戲碼,也將很難會再次出現。

這樣的時間檔口,我們要做什麼?我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從過去“等風口”的思想中跳出來,開始積極主動的“找風向”。

如何找風向?

記住市場常見的三種供求失衡(供大於求,供不應求、渠道不暢),以及影響三種失衡動態發展的四種驅動因素(消費者驅動、技術驅動、營銷驅動及外部驅動)。並以此深刻洞察各個行業的供求變化,找到可切入的機會。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授權轉載,不代表極客爸爸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