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沉船裡發現了哪些寶物?

姜汝翰.avi


南海一號在出水前,水下考古工作者多次成功下水找到其位置。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東南位置20多海里處

1、在一次下水後一位水下考古工作者取下一塊船體木頭,上岸後發現木質保存比較好,用機械抓取水下樣本後,用乾淨後,發現的第一件寶物那就是「國家寶藏」最近播出的一期,由岳雲鵬(小嶽嶽)飾演船員的那一期,宋金項飾(由於這件金項飾長度達到1.7米有餘,也猜測可能是一條金腰帶)。現在保存於廣東省博物館。

同時還有一些宋代瓷碗和瓷器的出水,這些一同拿到廣東文物局鑑定後所有的人都不淡定了。


2、在沒有水下考古經驗的我們國家,歷經千難研究出了水下整體打撈的方案,將這個巨型沉船成功打撈併入住了它的新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在水晶宮遊客可以清晰的看到沉船的全貌以及正在進行中的文物出水工作。在船艙裡面還有很多碼放整齊的瓷器等待出水。

船體在海底歷經八百餘年還這樣完整和船體的材質也有關係,船木採用的是松木,松木本身就有抗水淹的特徵。也和水下環境有關係,沉船後船體在水下而是多米水環境含氧量低,並且還覆蓋了厚厚的淤泥防止了船體氧化腐爛。起到了很強的保護作用。


3、在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除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看到的展品都是南海一號所出,其中主要包括:銅錢,金飾、瓷器、鐵器、錫器、動物骨骼、植物果實等

銅錢數額很大,金飾都可用精美絕倫,美輪美奐,完好如初來形容,在國家寶藏節目中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上傳幾個隨手拍:

其中瓷器主要是來自福建泉州德化窯、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窯、福建磁灶窯。

在現在的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鄉“碗坪侖”古窯遺址發現的磁盤,瓷器碎片和“南海一號”沉船出土的德化窯很多都是相同形狀甚至是相同的花紋。“碗坪侖”古窯址也因為南海一號的出土備受重視。現在的福建泉州德化縣也還是外銷瓷器的重要產地。

出水的文物大多數保存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些寶物的主人究竟是誰我們無從得知,這些文物的出水對於研究中國歷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有重大意義,也填補了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空白。


沐山海


“南海一號”是我國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1987年8月,“南海一號”古船在廣東陽江海域被發現,由於當時技術及資金問題,只能延遲研究。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

2015年1月28日,“南海一號”船艙內超過6萬件的南宋瓷器重見天光,主要由江西景德鎮窯系、浙江龍泉窯系、福建德化窯系、福建閩清義窯系和福建磁灶窯系等五大民窯瓷器構成。

“南海一號”沉船裡的寶物,在悅史君看來,主要有以下5種:

第一,金器

金器是“南海一號”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氣派的一類文物,有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

其中,鎏金腰帶長1.7米,鎏金手鐲口徑大過飯碗,粗過大拇指,足足四兩不止。

第二,瓷器

“南海一號”已出水的完整瓷器有上千件,彙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其中,現數千件,不少瓷器極具異域風格,被認為是宋代接受海外訂貨“來樣加工”的產品。

第三,銅錢

“南海一號”沉船點發現銅錢已達上萬枚。

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紹興元寶。

第四,銅環

在“南海一號”裝載的貨品當中,出水的還有不少金屬製造的商品,如銅環、銅珠等。

考古人員認為,這些製品只是經過初步的鑄造或打磨,像銅環等上面並無花紋等裝飾的痕跡,有可能是“南海一號”的船主將中國造的半成品運往海外進行深加工。

第五,鐵器

“南海一號”船倉裡面還有兩樣比較大宗的東西,就是鐵鍋跟鐵釘,鐵鍋跟海水發生作用後,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鐵釘個體較大,二十多釐米長,鐵釘都是拿竹篾進行包紮的,數量非常多。

目前,整體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被放置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裡面的水質、溫度和環境都和其原來沉沒的海底位置的環境完全一樣。

水晶宮特別建造了兩條長60米、寬40米的水下觀光走廊,牆體是由透明的亞克力膠建造的。雖然近在咫尺,遊客還看不見船體,但可以通過視頻看到現場挖掘、打撈文物等水下考古作業的情景。

為了保護古沉船的微環境。考古人員將採取逐層打開的措施,一點一點地發掘,整個過程估計需要10年左右。

應該說,未來還有很多驚喜等著我們發現!


歷史這樣說


南海一號沉船,一次舉世無雙的打撈行動,為的是一次跨越800年時空的對話。當我們真正面對這條沉船,我們才真正發現,這是一個真正的謎團。

出水文物:考古學者發現從南海一號挖掘出保存完好的瓷器有許多都源自宋代最頂級的瓷窯,還有許多受到西方、阿拉伯文化影響的瓷器。

依照浙江日報於2016年4月8日的報導中,總計1980年代至2016年間的全部水下考古發掘文物共有14000餘件、標本2575件、凝結物55頓。而陶器佔所有文物中的最大多數,有13000餘件,如瓷壺、瓷瓶、瓷盤、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種類繁多,且製作工法以及細緻度皆十分地高,可見南海一號便是典型的宋代商船,且是航運於國際間的貿易船隻。另外還有金器151件(套)、銀器124件(套)、銅器170件、鉛錫器53件、鐵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銅錢約17000枚,以及大量動植物標本和船木等。

南海一號: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由於其上裝載有八萬餘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極具價值。

南海一號沉沒於水下僅23米深處,船身覆蓋了近2米的淤泥,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質結構(馬尾松木,杉木),其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沉船。

謎團:其一是沉船之謎,有人考察國外一些沉船事件後,懷疑南海一號是否也是因為超載而沉沒。其二是出發地之謎,歷史學家根據出水的瓷器主要產自景德鎮、浙江以及福建,認為船並不是從廣州出發,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區。其三是船所攜帶的歷史信息之謎,南海一號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其四是船沉沒的確切時間,因為船上發現了來自不同時期的錢幣,時間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還有漢初的錢幣。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雖然不清楚沉沒的具體時間,專家還是大致推斷船沉沒於距今860年前,一艘木質的貨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爛。對於此,猜測可能是由於船體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絕氧氣的環境所致。

爭議:(一)發掘或整體打撈之爭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 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就地保存。然而,南海一號上面具有珍寶的消息已經傳開,存於水下難以避免他人的覬覦。同時也難以清楚地釐清中國船隻與海上絲路的關係。調查對曾經考慮過的方法曾有“分段拆解挖掘”、“逐件採取”、“圍堰”等提案,經過多方爭論,最後採用整體打撈離水保存至水晶宮中的“創舉”。而之所以會採取就地整體打撈的方案之因不僅在於此法能夠儘量將沉船於海中的環境儘可能複製,同時也由是廣東地方學來的方法;其於節慶結束後,便把龍舟塗滿泥漿再放入水中,明年端午時再直接取中。而南海一號整體取出之法也是基於先前的科學經驗。

(二)整體打撈可能的負面因素與文化資產價值 儘管目前南海一號的狀態在放置於博物館後依然保存尚好,但這種方式卻曾引來其他專家的批評,包括如何保存沉船在取出時如何避免破壞、南海一號在壓力變化時如何保持、水體中微生物、溫度、鹽度的改變對船體造成的影響,以及採用人工方式長期保存的巨大成本等皆成為專家學者對此提出批評的原因, 且無人能夠承擔日後沉船若因保存失當而毀壞的責任。再者,南海一號經過媒體大肆炒作,在尚未釐清學術價值前,其文化觀光價值便被吹捧抬升。考古學術價值與觀光文化價值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可能讓考古學術的成果因為非專業因素被過高或過低的評價。


星空下的守望者


“南海一號”沉船是我國在1987年夏天發現的一艘南宋時期的貨船。當時這艘船沉沒在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南海域處,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年代最久,體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遠洋商用貨船。


2007年12月,中國成功將這艘充滿神秘色彩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打撈出水。至此在海里沉睡了800多年的寶船終於橫空出世,它的出水也標誌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首創的整體打撈工程獲得成功。

隨著“南海一號”的打撈成功,人們對這艘古船上出水的寶物特別關注,據悉這艘南宋古船是一艘裝滿貨物的商船,當年在東南沿海港口裝完貨後,在行駛至南亞,西亞地區進行貿易交易的途中不幸沉沒。船中裝的貨物主要以瓷器,鐵器無主,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錢幣,紙張,絲綢等物品。作為距今800多年的古代物品,每一件都相當的珍貴,因此說“南海一號”沉船現存的物品幾乎都是寶貝。

截至到2016年1月,“南海一號”沉船共出土文物14000餘件套,其中瓷器就達到13000多件,金器151件,銀器124件,銅器170件,另外銅錢大約17000枚,以及大量的動植物標本,船木等。在這些文物中有很多被任為是特別珍貴的寶物,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的。下面就把其中最珍貴的寶貝展示給大家。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銅鎏金龍紋開口環)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龍泉窯青釉印花菊瓣

紋盤)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石制羅漢造型像)


南海一號出水文物(高腳杯造型硯臺)

觀南海一號,閱千年歷史。南宋古船“南海一號”的發現,更加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古國的博大精深。


任馳贏天下


南海一號是什麼?

南海一號也叫“南海Ⅰ號”,是1987年在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發現的一艘沉船。它的失事年代,約是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從1987年到2017年,共在船上發現了1.4萬多件保存尚好的南宋瓷器、生活用品,還有2575件動植物標本,極具文物價值。

好在南海一號沉沒得並不深,僅在水下23米處,但船身上覆蓋的淤泥卻近2米厚。

“南海一號:沉沒點距海岸線只有18海里,所以還是沉沒區域得還是比較淺的海域

在23米水下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號”

正在打撈出水的“南海一號” ,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不含桅杆)。除甲板腐爛外,船身其他部分保存完好,全木質結構,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沉船。

出水文物:

南海一號的出水文物中,陶瓷器具佔絕大多數,有13000餘件。如瓷壺、瓷瓶、瓷盤、瓷碗以及其他青白瓷器等。有來自景德鎮的瓷器,也有出自浙江和福建的瓷器。

出水錢幣的時期,在從北宋末期到南宋初年之間。

在船上還發現了不同時期的銅錢17000枚,時間跨度從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金器151件(套)、銀器124件(套)、銅器170件、鉛錫器53件、鐵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

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是一艘商船,沉沒於正在將中國出口的物資運往海外的途中。這些出口商品代表了當時很高的工藝水平。

  德化窯 宋青白釉印花四系罐

德化窯 宋青白釉印花瓶

浙江龍泉窯系青釉印花菊瓣紋盤

“南海一號”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窯綠釉印花碟

“南海一號”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窯綠釉印花碟

色彩鮮豔的粗陶器

1987年出水的鎏金腰帶

淤泥中的陶器

鎏金腰帶


海上絲路

中國商船從廣東等東南沿海出發,途經印度、埃及到達歐洲的羅馬等地,將遠東的商品運往歐洲,這就是古代的“海上絲路”。“海上絲路”和中國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兩架大橋。

價值不可估量

  打撈“南海一號”的意義,不僅在於找到了數萬件來自南宋的珍品,還在於這些標本和實物所蘊藏著信息量。宋代是“瓷的時代”,北宋的6大名窯,現在多已找不到它們的蹤跡。南宋時期官窯又發展發胎薄釉厚色澤鮮豔等特點。宋代也是中國瓷器出口激增的時代,從南海一號中發現的瓷器,為文獻記載,提供了非常多的極有價值的佐證。


楊東曉的貓科學


近幾年,最火的政策莫過於“一帶一路”,這裡一路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創,正式形成是在秦漢。宋元時,達到鼎盛!



而“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從福建(所以該船又稱“福船”,福建建造)泉州出發沉沒於廣東的一艘木船,據勘測,歷經八百多年,它依舊保存完好,長近42米,寬11米,能夠載重420噸左右,排水量可達830噸左右,是目前發現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的一艘。

實際上,到宋元已經不再叫海上絲綢之路了,隋唐出貨主要是絲綢,宋時指南針大規模應用於航船,前幾朝的積累,航船技術和造船技術也有著較大幅度的提升,加上瓷器在宋朝發展到頂峰,這時候的海路更遠,運送的東西主要是陶瓷,實際上應該是稱呼“海上陶瓷之路”。



所以“南海一號”上主要出土的還是陶瓷,有一萬三千多套,種類超30種。從當事人的言語中,可以捕捉到這樣兩個高頻關鍵詞,即“罕見”、“驚呼”,甚至也有專家說:“搞了一輩子瓷器的研究,出土的一些陶瓷見沒見過,連名字也沒聽說過”。剩下的便是銅錢、金器、銀器、銅器、動植物標本等!總共一萬四千多套!

充分考慮“南海一號”文化效應,要知道就出土的那麼多文物不但是一些實物資料,比如航海史、陶瓷史等,還為缺乏的一些文獻提供詳細資料,文化意義極其重大!

但再怎麼重大,無疑對水下考古人員是一次挑戰。整個打撈是採取“整體打撈”法,光打撈費就是七千多萬,剩下就是花1.6億元在廣東絲綢之路博物館中建造一座“水晶宮”。而“南海一號”便陳列在其中。


史小二記


南海一號”的設計載重是200 噸左右。估計船上當時裝有10 萬件各類器物。“南海一號”裝載的貨物可謂異常豐富,其中包括五大名窯出產的瓷器13000 件、金器151件、銀器124件、銅器170件和銅錢17000枚。這些發現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預想。

<strong>


麗江小胖


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是中國海上考古的一個標誌性的里程碑,追述南海一號沉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的宋朝,當時的宋朝海運非常發達,宋朝的中國科技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

宋朝的瓷器以及很多商品也受到了很多歐洲人的追捧,宋代的船舶會載滿滿船的商品通過南海到達阿拉伯、非洲等地,在這些商品到達阿拉伯的時候會被阿拉伯的商人們轉運到歐洲,以此大發橫財。

南海一號就是當時專門運載宋朝瓷器的一艘大商船,可惜不料天禍突至,這艘大商船突然在廣東陽江近海區域沉沒到了海底,作為那個年代的一個歷史見證,南海一號至此帶著曾經的所有榮光被海水封存了起來,不受人力的損壞,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才重新映入了人們的眼中。

南海一號發現於1987年,當時中國的水上考古一片空白,所以是在跟日本方面合作之後才開始對南海一號進行了初步的探測調查的,國家的考古隊為了不破壞南海一號的本身、完整的將其打撈出來,做了很多年的準備。

一直到了2004年的時候才著手小心清理南海一號中的文物,花費了鉅額的金錢,修建了保存南海一號的儲存博物館以及專門的水晶宮,當做好了長時間的準備之後,在2007年的時候才終於開始把南海一號沉船打撈了起來。

國家在修建專門保存南海一號的水晶宮以及博物館上總共花費了1.5億元人民幣,為了無損打撈南海一號也花費了將近1.5億人民幣的金錢,所以僅僅是打撈保存南海一號的費用就高達了3億多元。

在打撈南海一號的當年就引發了很多的熱議,這個時候人們對南海一號的總共價值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人大膽的估計南海一號的全部價值有3000多億,或者價值可以比擬秦朝兵馬俑之類的狂言,但也因此遭到了專家們的批駁。

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說,3000億元價值的說法就顯得非常的不可靠,雖然說文物無價,但是總的來說也是有一個價格的,據專家們的打撈考古發現,南海一號裡面有著非常豐富巨量的精品的瓷器,這些瓷器精美到可以在外國賣到10萬美元的價格。

但是這樣的瓷器在南海一號上足足有兩三萬件,雖然有著不少是有著一點破損的,但大多卻還保持著完整,但是這些文物古董的價格是這樣算的嗎?難道南海一號裡面的瓷器有這麼昂貴的價值嗎?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的,世間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古董只有數量的稀少才能被人把價格炒高,文物商人們才能以此獲利,一下子出現了這麼多的宋朝瓷器衝入市場的話,其中的價格就會大打折扣,價值會降低很多。

到時候有沒有這麼大的價值就不一定了,所以這就是最俗的判斷方法,用錢來衡量,考古學家們的眼光和我們不一樣,沒有我們這麼俗的眼光,他們看中的是南海一號上面的文化價值,他們花費了那麼巨大的金錢就是為了探索曾經宋朝商業的繁榮,以及那個年代工藝的發展狀況,這就是考古學家們所追求的文物價值。

南海一號中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是瓷器,接下來還剩下大多數的鐵器也在海水的腐蝕下失去了重要的價值,南海一號中的金器、銀器也有著不少,但總共來說也就才百來件,跟陶器相比起來是相形見絀的。




所以說這就是在南海一號上發現的寶物,這些寶物的價值並不一定高到了人無法企及的地步,但是這裡面的研究價值卻非常的值得國家在這裡面花費什麼龐大的金錢,現在為了保養南海一號每年所花費的費用高達了2000多萬,雖然花費了這麼多昂貴的金錢,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卻是值的。


孤客生


南海一號是南宋時期沉沒於廣東的一艘貿易商船,南海一號雖然沉沒了千年,但是它的身上承載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其歷史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可小覷,而且南海一號更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南海一號於1987年發現,但是由於技術受限在當時並未打撈。2013年11月28日,“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正式啟動。

南海一號在清理完船體後開始清理、提取船體內的文物。出土完整瓷器960件、金器122件、銀鋌23枚、銅器41件、銅錢5000多枚、漆木器11件、殘損標本1850多件,除此之外還出土了硃砂、果核、串飾等。南海一號出土的瓷器幾乎涵蓋了南方所有的瓷器種類和窯口。

金器的種類也很多,包括項鍊、手鐲、耳飾、臂釧、戒指、帶飾等。漆器中的剔犀漆盤最為矚目,該漆盤體型巨大,以木為胎,胎上附灼紅、黑、黃三色漆,雕刻卷草雲紋,紋飾精美且大氣。

精美的器物往往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但是一些常被人忽視的出土遺存也是包含重要信息的。南海一號中出土了3105顆種子,分屬於19個不同的植物種屬,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可食用植物。這些植物遺存中有梅子、檳榔、橄欖、銀杏、松子、葡萄、荔枝、冬瓜、花椒、胡椒等。

從植物遺存出土的位置看這些食用植物並非貿易商品,而是船員帶的補給品。通過植物種類分析,這些植物基本都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植物,為南海一號由福建泉州起港提供了間接證據。而且此次發現的胡椒遺存是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胡椒實物,南海一號的發現正是胡椒傳入中國且被人們利用的歷史見證。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專注民俗文化


北京民俗


先介紹下“南海一號”沉船的歷史背景,這艘古船在南宋時期沉沒於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應該是在當時遇到了颱風或者惡劣天氣而失事,在其船上裝滿了大量的南宋瓷器及對外貿易貨品,這艘船於1987年被發現,經過潛水的初步探查,它是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對考古研究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號”採用整體打撈的方式出水保存。並且與2013年開啟了全面考古發掘清理工作。截止到今天已經取出古船中幾萬件文物遺存。今天筆者實拍的這件國家博物館藏的《南宋德化窯青白釉印花六稜執壺》也出自於此,其高25.4cm,足徑5.5cm,執壺又稱“注子”、“注壺”,是隋代出現的酒具。下面是這件將近1000歲的文物表情包。

第二件是筆者從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特展中拍攝的,“南海一號”南宋龍泉窯青釉菊瓣紋盤/國家博物館藏,一併發出給各位上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