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時魚咬鉤的信號如何判斷呢?

薛學銘



海釣時不同的魚兒咬釣會表現出不同的方式,即便是同一種魚,如果身處不同的水深,不同的潮位,咬鉤時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同樣會有所不同。

那麼,在海釣時,我們該如何去斷定它是否已經達到揚竿刺魚的狀態呢?下面還是以最常見的幾種近海漁類的咬釣來闡述這個問題吧!


一,海鱸魚。海鱸魚是近海垂釣最常見的一個魚種,也是廣大海釣愛好者喜歡垂釣的魚種之一。在春,秋乃至冬天均可釣獲,索餌時力道大,漂蝦釣浮會經常出現黑漂,去掉浮漂釣半水的話魚線會橫移,爾後才是竿稍沉向水裡。個人以為,無論黑漂或竿稍下深,保持兩三秒的停頓再揚竿刺魚是比較保險的一個做法。釣友們可以試著體會一下。


二,黃翅或白臘。這可說是最普遍的垂釣魚種了。它們是比鱸魚還常見的魚,分佈廣泛,在南方海域幾乎是一年四季均可釣獲,沉底釣法是獵取它們的有效手段。

兩種魚中,要數黃翅比較難釣,它在咬鉤動作上有個試探的動作,如你在竿稍抖動一下時就揚竿的話,必定無功而返。保險的做法是竿稍抖動時不用理它,待有竿稍下彎的動作時再揚竿刺魚。


相對於黃翅咬鉤的小心謹慎,白臘就粗獷多了,一上來就是一頓狂咬,竿稍狂抖加下彎就是它們的傑作了。垂釣中如果有此跡象出現,則提示我們是時侯該出手了。

三,前文說過,不同的水深,不同的潮位,也會影響到魚的咬口和我們對揚竿刺魚的時機的把握。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採取現場測試的方法來決定揚竿刺魚是否提前或延後。

通常來說,淺場垂釣魚在吞鉤時竿稍會點頭加下灣,而在深場垂釣時,魚吞鉤後或許竿稍僅有點頭而沒有下灣的動作也說不定。經常發現,魚竿抖了幾之之後便沒了動靜,拉起後餌料己經被魚吃光的情況。這是由於水深而導致魚訊傳遞慢,以至令人沒能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同樣,不同的潮位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釣無定律,海釣總會遇上覆雜多變的外在因素,而我們要做的僅是適時調整。


隨波逐流話釣魚


海釣魚咬鉤的信號相對比較容易判斷,大部分海里的魚覓食動作比較兇猛,所以,有魚咬鉤的時候,動靜都比較大,如果是用阿波(或浮漂)作釣,經常看到所謂“箭沉”的動作,就是指阿波漂如箭一般突然消失不見,可見速度之快和猛了。如果不要用浮漂,而是選擇直感,那麼許多個體並不大的魚,覓食的動作都非常猛烈,足夠讓釣魚人有竿子要被拉走的感覺,這時慢慢揚竿都不遲。

總結一下,大部分時間,海釣時揚竿的時機選擇動作慢比動作快會更好,等魚完全吞食咬鉤後再起竿不遲。


一嘯


看是什麼釣法,因釣法不同而不同,再細一點,目標魚不同而不同。海釣和淡水釣不太一樣,大原理差不多。

大概如下:

1、如果是灘釣,也就是所謂的遠投沉底釣法。看杆尖,懶就掛個鋃鐺,或者單杆手上有感覺。


2、磯釣。看阿波。


3、船釣。看杆尖和手感


4、排釣。釣法不同而不同,通常用伐杆,看杆尖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