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三月的西湖春光明媚,漫步白堤上,只見一行粉桃一行綠柳,色彩分外宜人。朝湖面望去,船影點點,波光粼粼,那湖天一色的景緻,讓人步履輕捷。遠望寶石山更是青蔥養眼,那保俶塔彷彿就是杭州的一隻手臂,在召引著天下的遊人來此踏春尋幽,思古撫今。

從人頭攢動的斷橋到靜寂的石函路,那不過是幾分鐘的路程,但這裡卻是西湖的另一番景象,只見那摩崖石壁之上,青苔濃密,暗泉滲湧,那摩崖上各種遒勁的字跡,彷彿就是一個露天的書法展示館,書寫的內容又跟杭州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其中有一面高一米許,寬六到七米的石刻大字很是奪目,它一共有八個字,那就是:“節用愛人,視民如傷。”石刻的左下角似有落款,但已無法看清了。查資料得知“節用愛人”出自《論語》:“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在說做官的要節約用度,愛護百姓。而“視民如傷”一語則出自《左傳·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意思是說要讓國家好起來,對待百姓要像對待自己身上的傷痛一樣,因為自己的身上如有一根小刺刺入,就會寢食難安,寓意帝王和官員要體恤民眾的疾苦。

不知道這些摩崖石刻在此存在到底有多少年了,據說是刻於明朝嘉靖年間,那也有四五百年了,千年百年,湖山如故,人間換色,這讓人不禁想起明末抗清英雄張蒼水在杭州就義之前,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望見吳山時,長嘆了一句:“好山色!”

不能不感慨啊,這好山色不僅僅是指杭州西湖的自然風光,更是自然風光和人文經典相融相生的那樣一種好山色,那就是白居易的最憶是杭州,是蘇東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也是岳飛的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那更是于謙的要留清白在人間。

寶石山的名氣也許比不上泰山等五嶽名山,但是說起世界文化遺產的西湖,杭州人口中一直是習慣將其稱為湖山。杭州的好處是在城市的中間有一個西湖,而西湖又被群山所包圍,西湖周邊的山不高,但即使在山腳下,也有石刻銘文,以訓示以勸喻以銘志以傳之後世,就如這“節用愛人”和“視民如傷”。而如果去了吳山城隍山,就會想起歐陽修寫的《有美堂記》。是的,有美堂一千年前是杭州知州梅摯的寓所,今天整修後的有美堂刻有梅摯的《五瘴說》,全文短短一百二十字,卻歷數了“仕有五瘴”的弊害,這等於是在給歷朝的官員敲響警鐘。說實在的,“瘴”這個字並不好看,特別是跟“美”相比,但是歷史就是這樣,要讓好山好水美上千年,必須掃除五瘴六瘴一類的東西。

【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是啊,一部西湖史,實際就是一部杭州清官廉政史,列數那些青史留名的杭州官員,雖然他們各有建樹,影響也大小不一,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能克己廉正,體恤民情,都能以民為本,造福百姓,從而也為百姓所世代銘記。

你看從六公園到少年宮的一處,有一組杭州百姓簞食壺漿送別白居易的塑像,遊客們到此每每會駐足拍照,並議論起白居易的功績來。要知道這雕像絕非虛構,其素材來自大詩人自己的詩作《別州民》:“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由此看出在臨別時詩人雖然為西湖興修水利而頗感自慰,但仍為百姓的負擔過重而難過。

特別是蘇東坡,他的仕途不順,屢遭貶謫,但他只將個人得失和感慨放在詩文當中,每到一地,都為當地百姓所想所急。比如他在徐州是防洪築堤,在杭州是疏浚西湖,在惠州是引泉入城為民所飲,所有這一切就是以民為先,所以今天杭州的老百姓仍把西湖上的那兩道堤叫作白堤和蘇堤,其實也就是在飲水思源。

更讓人深思的是,當年白居易離開杭州時也很想帶點東西回去作個紀念。帶什麼呢?最後傳聞他只在天竺山中撿了兩塊小石子,他認為這兩塊小石子是“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但即使是這樣兩塊小石頭,他也還在捫心自問,如果你一塊我一塊,那這天竺山不也被掏空了嗎?最後他為能以“清白”抵“千金”而略感慰藉,這就是最憶是杭州的白居易。他一生為杭州寫了兩百多首詩,可以說以一己之力在向世界推介杭州和西湖。這一推介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1200年了,並且還將永遠持續下去。

【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還有那一位興修海塘,治理潮患的錢鏐王,今天的南山路西湖邊既有錢鏐王祠,又有錢王射潮的雕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和他的子孫審時度勢,保境安民,讓人民過上了太平的生活。錢鏐王在杭州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有這樣一則特別感人的,那就是他在高位上還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傳聞因為錢鏐王喜歡吃魚,曾命西湖漁民每日都要向王府繳納數斤魚,名曰“使宅魚”。詩人羅隱知道後,借為錢鏐的《蟠溪垂釣圖》題詩的機會,作詩道:“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意思是說如果姜太公來到西湖垂釣,也得每天給錢鏐送魚,這顯然是在諷諫錢鏐。錢鏐聽了後突然醒悟,他不但不怒,反而下令取消了“使宅魚”。

而更為重要的是,傳說錢鏐王留下了一部《錢氏家訓》,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講究修身養性,要心存忠孝,愛兵恤民。這家訓不僅是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傳家寶,更是杭州和中國傳統家訓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還有人人傳誦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在61歲時在杭州任知州,其中有兩件事情給人印象深刻:一件是他上任時杭州恰逢災年,他想了不少辦法來賑災,而其一就是利用西湖風光和佛國梵音引導和鼓勵人們來遊覽西湖。這跟之前當政者的思路截然不同,之前認為在荒災之年遊覽西湖是浪費奢靡行為,而范仲淹則認為讓有錢人來遊湖拜佛反倒能拉動消費,可見範公的憂樂觀也是辯證的。還有一件事是他的同僚和好友看他年老頗有退隱之意時,勸他在西湖邊造個別墅什麼的,卻被他一口拒絕了,范仲淹認為西湖是天下人的西湖,他是不會去跟老百姓爭利的。今天來看這樣的官員的確是言行一致的,因為范仲淹曾在越州知州的任上專門寫過《清白堂記》一文,以記自己的清白之志。

說起為官的清白,在杭說杭,自然要提到那個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西湖南線的三臺山至今仍有于謙祠堂和于謙墓等,供人憑弔追思。于謙的人生最好地詮釋了廉潔奉公的品德,其中有兩個細節給人留下較深的印象:一是當時不少官員赴京上朝不說要給達官要人贈金送銀,至少也要帶一些地方土產去聯絡感情,但于謙偏偏是空著兩手去的。二是于謙最後被誣入獄時,已經官至兵部尚書,但是最後搜家時才從家裡搜出一堆書來,根本沒有什麼財產。于謙為什麼能做到如此清廉,這是跟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分不開的,後世曾把岳飛、于謙和張蒼水稱之為“西湖三傑”,而於謙本人在生前就已經有一個夢想,即他死後要伴著岳飛,這也有詩為證:“夢裡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高墳武穆連忠肅,添得新祠一座無?”

是啊,杭州的每一片土地都寫著清廉的詩篇,湖邊的每一塊青磚都刻有美好的傳說。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惟留清風篇。當今天我們在杭州的湖山間徜徉,在欣賞湖光山色之時,其實更多地是在追尋從古至今的一種人間正氣,它代有傳承,時有創新,它就是歷史和現實的交融,是人文和風景的交響,是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當代體現,也就是張蒼水心心念唸的西子湖頭有我師。(作者:孫昌建 杭州市紀委監委駐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紀檢監察組對此文亦有貢獻)

視頻鏈接:

鏈接:

于謙與“兩袖清風”

【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明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于謙聽罷仰面大笑,然後瀟灑地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入京》詩以明志: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名城話廉】杭州:節用愛人留青史 視民如傷湖山間


其意為: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百姓享用的,可是貪官汙吏搜刮去了討好上司,它們反而給百姓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免得老百姓在後面指戳脊背,被人說長道短。這首詩嘲諷了當時官場的歪風,表現了于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汙的錚錚風骨。這首詩寫成後遠近傳誦,成為一時佳話,“兩袖清風”的成語由此而來。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7期《中國紀檢監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