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原文:[變換須知]: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淸 袁枚《隨園食單》須知單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聖人孔夫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誨人不倦,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熱情好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曰:“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什麼,束脩就是乾肉脯孔子時代的學費,叫“束脩”。這句活的意思是隻要你交學費,我沒有不收的學生。這一束共有十條“修”,開學那天學生敦家長提著一串串肉乾,到校總務處報到辦理入學手續。只要你來了,孔聖人就麼大份,有教無類,什麼學生都收。那這麼多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每人和每人情況不一次那怎麼教育呀,您別急,聖人自有他的辦法,孔子從學生智力水平的客觀實際出發,把學生大致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根據分類,教給他們與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識,也就是根椐學生不同情況施行教育。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有一次,他的學生子路請教他:“如果聽到我認為好的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這樣對嗎?”孔子嚴肅地告訴他:“這樣不對,你做事不能自以為是,應該聽聽父兄長輩們的意見才對,怎麼能一聽到說馬上就去做呢?”又過了幾天,孔子的 一個學生冉有也向孔子請教了同樣的問題,孔子聽後,竟立即贊同地說:“當然對了,只要聽到好的意見就應該馬上去做。”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的學生公西華看到老師在回答一個問題時,答案卻有不同的兩種,對此很不理解,就問孔子:“先生,您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他們呢?”孔子笑著對公西華講:“因為冉有平時做事謹小慎微,顧慮重重,所以我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讓他聽到好的意見後就馬上去做。而子路卻不同,他雖然勇敢,但做事魯莽,所以我要教他處事冷靜一點,穩重一點,多聽長輩的意見,三思而後行。”公西華聽後,對老師這種因材施教的做法佩服不已。孔子的這個故事很耐人尋味,由此可見,孔子對學生的瞭解之深,以及他針對不同對象施教有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後來宋朝朱熹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說,“夫子教人,各盡其材,聖賢施教,各應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因材施教雖然說的是教書育人,此道理同樣近適用餐飲,袁枚講:“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各種原料每種有某種味道,雞有雞味,肉有肉味,豬有豬味,魚有魚味,切不可以將他們混在一次起烹在一起,這和孔聖人教學生是一個理,要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這才對得起這些原料。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可現實中也有把許多菜都是混在一起的,比如佛跳牆您能說這不是美味嗎?佛跳牆是歷史名菜,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大人,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讚不絕口。佈政府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後來,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為主打而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忽見隔壁一僧人嗅味觀看是什麼菜建這麼香,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即改名為佛跳牆。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佛跳牆菜的原料雖然有18種之多,但是絕非隨意搭配都道選用精品:海參、鮑魚、魚翅、乾貝、魚唇、花膠、蟶子、火腿、豬肚、羊肘、蹄尖、蹄筋、雞脯、鴨脯、雞肫、鴨肫、冬菇、冬筍等等。先把18種原料分別採用煎、炒、烹、炸多種方法,炮製成具有它本身特色的各種菜式,然後一層一層地碼放在一隻大紹興酒罈子裡,注入適量的上湯和紹興酒,使湯、酒、菜充分融合,再把壇口用荷葉密封起來蓋嚴,放在火上加熱。用火也十分講究,需選用木質實沉又不冒煙的白炭,先在武火上燒沸,後在文火上慢慢煨燉五六個小時,這才大功告成。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佛跳牆烹調工藝非常繁複,而且是經過反覆試驗,經百年沉積才出此至味,此菜在袁枚時代還真沒有。不過在明萬曆年間有一道菜叫三事盅,也叫燴三事有同工異曲之妙。明劉若愚明宮史《火集飲食好尚》載“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加調料用小火慢煨,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是明朝宮廷里正月裡的時令菜,為明神宗萬曆皇上朱翊均很熹愛的一道菜,此菜比佛跳牆早好幾百年,可稱的上是佛跳牆的源頭,三事盅也好,佛跳牆也好都是經過精心製做的好菜,也是因材而做使眾美味溶和到一起的佳味,但有一個問題,此菜確是美味,可一桌子菜都是這樣的美味,那還能嚐出美味嗎?用袁枚的話: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逐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怎樣才萛因材施教,使原料各盡其材各顯其味呢?袁枚在變換須知這樣寫道: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要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就不能怕麻煩,什麼料用什麼湯,才能各有各的味。比如隨園食單的湯羹就有十三種,像羊羹,羊肚羹、黃魚羹、蟹羹、鱔絲羹、鴨血羹、筍覃海參羹,蚶子羹,還有吳竹嶼湯煨甲魚、龔司馬烏魚蛋都是用原湯燴制或加雞汁調味而成。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說到雞汁,此雞汁可不是現在常用的那種雞汁,隨園食單的雞汁實際上就是雞湯,袁枚書中將雞湯分為嫩雞湯和雞汁二種,嫩雞湯是普通雞湯,雞汁則是一種被稱為套湯的濃雞湯,此種湯特別醇香,它的味道是其它湯不能比擬的。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套湯是用類似“吊清湯”的手法,把吊好的湯加上料在吊,如此反覆熬製,在用雞胸雞腿肉砸成泥哨湯,吊湯時原料和掃湯次數多少稱為多少套,此湯最講究的為“三套湯”。也叫三吊三紹湯,吊的次教越多成本越高,一般能使上三套湯可就不得了,業內傳有三套湯外還有六套湯九套湯,那是故弄玄虛,有三套足矣,此湯己滴水成珠,殺口掛嗓,過去沒有味精全靠此雞汁提味。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現在用的雞汁是第四代的最新鮮味調味品。它是已經歷了第一代味精、第二代特鮮味精、第三代雞精、雞粉。雞汁是他們在第三代雞精、雞粉的基礎上,採用現代生物技術工藝研製開發的。精選農家雞也有不用雞的,經科學工藝提取後,採用現代生物酶解抽提技術,將雞肉中的全部營養和風味物質全部抽提出來,精製而成的濃縮調味汁,雞鮮味十足、口感自然,適合使用煎、炒、燜、蒸、煮等多種菜式的的烹調。過去廚師要“吊湯”費時貴料又費力。現在有了濃縮雞汁,廚師變得省時、省力、省心,只需拿著瓶子把雞汁一到就調味了,深受年青廚師喜愛,這多省事呀,但從而也打造出一大批味精雞汁廚子,此類人離了味精雞汁就不會炒菜了。什麼都放一點,記得有個電視廣告是說味精的,一個師付拿一袋什麼牌味精,揹著徒弟往菜裡放,還洋洋得意的說這可是我的秘密武器。老話講“廚子的湯,老八路的槍”隨著時代變遷,老八路手中的武器也鳥槍換成了大炮,不過好是好,鮮是鮮,可有一節,做出來的菜全是一個味,味精雞汁味,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順便說一下味精是日本人於1909年發現並申請專利,最早叫味之素(味の素),味精通過刺激舌頭味蕾上特定的味覺受體,比如說氨基酸受體 T1R1/T1R3 或穀氨酸受體,代謝性穀氨酸受體(mGluR4和mGluR1),帶給人味覺感受。這種味覺就是人們熟知的五味中的鮮味。

善治菜者,要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

有意思的是,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但現在日本人就餐大多聲明不許放味精而要吃原汁原味。我不反對味精雞汁,它方便省事,而且運用恰當,對人體也無太大害處,不過從美食角度,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作菜多用吊的湯,要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去體會袁枚所說的那種,讓吃者的舌頭應接不暇,自覺感到心花怒發食慾頓開的那種感覺。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