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上》:幸好張英雄,最終成了自己的英雄

知道張猛導演是那部有名的《鋼的琴》,王千源扮演的貧窮父親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而和一群大老爺們兒一起做了一臺鋼鐵做的鋼琴。但是,其實他的女兒需要的並不是鋼的琴,而是鋼琴,這代表著優渥的物質生活和安定的生活環境,而這恰恰是他所給不了的。他全部的努力都像極了一個耳光打在他的臉上,給了屏幕前的人太多的思考。因為《鋼的琴》,所以特別期待這一部《陽臺上》,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

深夜的電影院裡沒有幾個人,幾個情侶互相依偎在一起吃著爆米花,空氣裡有早春浮動的不安定,像是誰的青春在醞釀,而最終又軟軟地散開,終究成了幻影。

而這也像極了電影主角張英雄的青春。

《陽臺上》:幸好張英雄,最終成了自己的英雄

他其實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媽寶男,一個沒有斷奶的巨嬰。電影開頭,他的爸爸喝著酒,給他倒上一杯,問他生日願望是什麼。張英雄輕言細語地說,我希望世界和平。接著就是他爸爸劈頭蓋腦一頓打。

“我叫你說說你自己!”

其實說世界和平的人,要麼就是真的心懷大愛,要麼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張英雄應該是後者。

他完全沒有自己的世界,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不工作不學習,成天待在家裡,跟在父母屁股後面,做沒有姓名的跟屁蟲。爸爸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從來沒有想過反抗,更加沒有想過拒絕。

他的父親貫穿著他的整個成長,讓他所有的幻想都僅限於父親,所以後面和粉毛在east king上粉毛問他夢想是什麼,他有點嚮往有點迷醉地說:“有老婆,有孩子,像我爸爸一樣,沒事咪咪老酒。”

而父親突然離世,讓張英雄失去了參照的模板和前進的方向,他突然沒有了可以跟隨的對象,於是他陷入了更加巨大的沉默和無言之中。

一個人如果太久沒有目標,就會開始在幻想中和自己為敵,和世界為敵,於是,在張英雄心裡,逼死父親的陸志強就是他最大的敵人。他開始跟蹤陸志強,在暗地裡偷窺他,並且開始把跟蹤對象從陸志強變成他的女兒陸珊珊。

《陽臺上》:幸好張英雄,最終成了自己的英雄

張英雄一直都在跟隨,一直都在別人的背後,看著別人的背影前進。因為假如不這樣,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和張英雄不一樣,他在酸辣粉店認識的同事沈重是個非常有目標,活得鮮明張揚的人。他從東北到上海,一個人走那麼遠的路,就是為了像許文強一樣死在百樂門。他幻想自己是個英雄,實際上卻只是在酸辣粉店擦桌子的外地人。他總覺得自己認識很多人,可以吹很多的牛逼,做很多的大事,但是其實對上海來說,他只不過是面目模糊的外來者之一罷了。

但是,張英雄毫不意外地被他吸引。很少有朋友的他,第一次遇到這樣鮮明的人。這也開啟了張英雄的另一層迷茫,就是對自己的性取向的迷惑,所以,他會在騎摩托時把頭靠在粉毛肩膀上,會在睡覺的時候發出女人的聲音,會把電腦桌面設置成《春光乍洩》中的張國榮……這種迷惑是懵懂的,是懷疑的,也是充滿了不確定的。而在他遇到了陸珊珊之後,這種迷惑和自我探究成了另外一種懵懂的情愫。很多人在察覺自己對同性有好感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異性身上,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正常”,而陸珊珊是他的“仇人”的女兒的身份,更讓這份感情蒙上一絲宿命論的色彩。

因此,雖然他從來都不瞭解陸珊珊,從來都沒有跟陸珊珊說過一句話,陸珊珊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他的寄託,他每天利用休息的時候從窗戶裡偷看陸珊珊,沉默著跟在陸珊珊身後。在漫長的尾隨中,張英雄也在反思著自己的前路。

《陽臺上》:幸好張英雄,最終成了自己的英雄

就像許多人一樣,思考著,困惑著,同時順著原路繼續走著。

而最後,張英雄發現,其實他的仇人陸志強自己也是個被害者,他心裡的陸珊珊和實際的陸珊珊並沒有什麼相同,就算鼓起勇氣抱住了她,她關心的也只有手裡的煎餅。他的表情這才終於輕鬆起來,扔掉了一直握在手裡的小刀,大步向前走去。

那把刀是作為弱者的張英雄唯一可以跟世界抗爭的武器,而那其實並不是一件真正的武器,在真正強大的人看來,幼稚的近乎可笑。而張英雄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意識到了原來所謂仇恨,所謂暗戀,所謂的迷惑,都只是自己對自己的探索,是一步又一步的成長帶著他往前。

而這次,他終於不再看著別人的背影,而是自己選定了前進。

然後開始學著,做自己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