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893年的自強學堂,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

七八月間,各地試卷集中於南京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時有日本飛機到南京轟炸,閱卷工作受到極大的騷擾。特別是參加閱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負責組織這次評閱試卷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國立武漢大學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閱卷完的教授們儘快離開南京。8月19日19時前後,日機飛臨南京上空,日機的轟炸目標有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圖書館週圍房屋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禮堂的後牆被炸燬,科學樓沒有擊中而炸燬了化學實驗室,猛烈的轟炸使國立中央大學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開了遷校序幕。國難當頭,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遷至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國立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國立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 五大名校抗戰時堅持辦學,為20世紀中華民族之光;他們在大西南的歲月是各自歷史上最輝煌,最可歌可泣的時光。

1938年2月21日的國立武漢大學第322次校務會上成立了“遷校委員會”,推楊端六為委員長,選址四川省樂山。1938年4月,武漢被日寇三面包圍,武大師生及所有圖書儀器設備,從武漢出發,走水路經宜昌、巴東、萬州、重慶,抵達樂山。


二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


樂山文廟校本部

武大被迫西遷至四川樂山後,農學院併入中央大學。樂山時期,武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迎難而上,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正常開展,在最困難的環境裡創造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成就。此時武大集聚了高水平的教授110多人,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師資力量僅次於西南聯大。1943年-1944年,世界著名科學史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先後兩次訪問武大,對於武大教授們執著、頑強的科研精神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1943年2月,湖北省立工學院在恩施成立,僅設水利系,學生35人。次年6月,湖北省政府委員會決議將其改為武漢大學工學院分院。 1946年10月,國立武漢大學復員武昌珞珈山。四十年代美國有關部門曾對中國大學的辦學水平進行過一次評估,武大在國內排名第二,僅次於大名鼎鼎的西南聯合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