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樹葉凋零枯枝瘦?

東方火炬1


雖然此上聯出的一般,但如果下聯對的好,可於平淡無奇中產生奇效。本人謹以一句古詩對之:

上聯:樹葉凋零枯枝瘦

下聯:草色遙看近卻無

上聯太過蕭殺之氣,枯枝敗葉,毫無生氣,給人以沒有希望和未來的感覺。下聯如果順著再對,只能使人更加焦慮和憂鬱。下聯寫“草色遙看”是“有”的,但近看,卻又“無”。既承接了上聯的時令,又讓人在萬木蕭蕭的季節裡,看到萬物已經慢慢甦醒的希望!

正因上聯太過平淡蕭瑟,所以用“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中的一句“草色遙看近卻無”對之,自然可以提高整聯的意境。韓詩全文如下: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劉易寧的一片大海


呵呵,路遇853人已對過的聯題,欣賞了友們各自的佳作,同時還看到了以聯題存在“問題”所提出的一些評論或建議,就此本人也說點個人的想法,各抒己見吧!

在平臺既往的“對對聯”當中,我們確實是有不少聯題給人感覺是“亂出”和“亂套”的。一些聯題作者連起碼的上、下聯都沒弄懂,就給大家拋出聯題讓人去應對。出的聯題本來就屬於下聯,只因作者錯當上聯還要大家對下聯,反之亦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出聯題人本身並不懂得對聯的“基本要求”、“用字技巧”、“邏輯關係”、“修辭手法”、“藝術格調”等知識,發佈出來的聯題讓人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尷尬不已,並引出了不少的異議。坦率說,本人不認為本聯題是屬於上述這些的,沒見到本聯題存在什麼違反聯律的原則性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才叫“失替”、“失律”、“病聯”?假如評論者本身對這個概念是模糊的,那就難免會草率和武斷的給別人下定論,甚至還是不恰當的定論。聯題“樹葉凋零枯枝瘦”,韻律“仄仄平平平平仄”。雖然單從聯題的韻律看,作者確實沒有按照七字上聯的一般常見或通常韻律規則“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仄平平仄”去做,但不能因此就斷定聯題是存在“失律”、“失替”、“病聯”等問題。對聯之所以十分講究韻律,說白了就是要給人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單純的平仄聲韻調節得好壞,只涉及對聯韻律的美感好壞,卻不能以此作為衡量或認定對聯“失律”、“失替”、“病聯”標準和依據。何況七字上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仄平平”,也僅僅只是一個“常見”或“通常”的平仄韻律規則,非是絕對的鐵律,當然就可以允許“不常見”的,或是“不通常”的平仄韻律的使用和存在,本聯題即是如此。

其次,由於聯題是一條單句,不是一副完整的對聯。假如我們把一副完整對聯韻律要求的概念,用來作為只針對“對聯”的上聯或下聯單句是否“失律”、“病聯”的單純評斷依據,其本身就存在對“失律”、“病聯”概念的誤解!所謂“失律”或稱“失對”,是指上下聯整體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對仗”規則,完全“失對”的不能稱其為對聯,部分“失律”的稱之為“病聯”。由此不能看出“失律”或“失替”或“病聯”都發生在整副對聯“對仗”的前提之下。本聯題就是一個上聯單句,何來“病聯”之說?判斷對聯單句是否“失律”,其實是有評定標準的:一是屬於上聯單句的尾字要仄聲,即“仄收”;二是屬於下聯單句的尾字要平聲,即“平收”;三是上聯單句末尾三字不可以都是仄聲,即“三仄尾”或“尾三仄”,下聯單句末尾三字不可以都是平聲,即“三平尾”或“尾三平”;四是對聯單句不可以全句中只有一個仄聲字,即“犯孤仄”,或全句是下聯的除句腳是平聲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即“犯孤平”。我們可以對照一下單句的聯題是否違反了上述四項的單句規則呢?很明白,顯然沒有哦!因此,所謂聯題“失律”何以見得?所謂“病聯”又從何談起呢?……

無庸諱言,本人雖也覺得本聯題單句中平仄聲單字交替使用的調節不是很好,平聲字多了一點,但不認為聯題就是所謂“失律”、“病聯”。平仄固然是對聯的基本要求之一,倘若我們把只是常見或通常的對聯平仄規則變成絕對化,教條化和機械化的去對對聯,也未必代表就是真學問的!就像本題聯,儘管單句韻律調節欠佳,但並不違反對聯單句的規則,本人還是能夠接受的,至少比起那些亂出的聯題來,本聯題還算是不錯的了!無論是誰出聯題,只要作者的聯題單句不違反上述四項規則,本人都會接受並給予支持,鼓勵友們創作吧!求全責備不利於大家的創作熱情,簡單的評論也大可不必把所謂的“聯題失律、病聯問題”上升到捍衛國學的高度上去感嘆哦!不多說了,本人也試一個下聯:

上聯:樹葉凋零枯枝瘦,韻律: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聯:山花復綻翠草豐。韻律:平平仄仄仄仄平

呵呵,上、下聯的兩個單句中均沒有出現“犯孤仄”、“犯孤平”、“犯尾三仄”、“犯尾三平”,整副對聯的對仗也均是平仄相對、字數相當、意思相關的,真的不知道所謂聯題“失律”在哪兒了,“病聯”病在了何處?也許是本人才疏學淺吧!……

謝謝!



彌勒佛241769465


樹葉凋零枯枝瘦,此上聯基本是寫深秋或者初冬景色無疑。深秋季節,秋風颯颯,百花失色,百草枯黃。無邊落葉蕭蕭下,天寒地涼萬木枯。秋景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吟詩作賦,題聯寫畫的天然絕佳素材。樓主本聯也在其列。

意境不算不錯,只是按對聯格律要求,平仄明顯不符對聯規則。如果是平常在家閒來無事,三朋四友隨意做個文字遊戲,也無傷大雅,無關痛恙。也或茶餘飯後,街頭巷尾,聊天嬉戲,曲苑雜談也無可厚非。只不過你是出聯之人,身份高貴,非同尋常,你既出聯,就應該掌握中國數千傳統對聯文化的淺規則吧,平仄對仗這最簡單的要求都不曉得,可偏偏要出些病聯讓大家來應對。不知是何居心。

出聯者應當好為人師,應對者猶如學生。先生是一知半解之人,那學生就算再有才,都會被你帶上邪路,你這樣做是害人害己,遭濺中華對聯文化,當然我這樣說會引起許多人的不滿激憤,但做為炎黃子孫的一份子,任可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傳承好咱們的優秀對聯文化,如果違背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旨,任性妄為,將錯就錯。那我們既對不住老祖宗,更對不起咱們的子孫後代,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啊!

本聯:樹葉凋零枯枝瘦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再作解釋已經沒啥必要了。如果將第六字換成仄韻,一切便因刃而解了。試將"枝″字改為"草"。不但合韻合律,而且比原聯意境更寬廣大氣些許。雖算不得上品佳作,起碼不是病聯了。

上聯:樹葉凋零枯草瘦

下聯:山花絕跡夕陽斜【應秋景】

上聯:樹葉凋零枯草瘦

下聯:江花爛漫柳枝垂【應春景】

上聯:樹葉凋零枯草瘦

下聯:雪花漫舞素梅寒【應冬景】

上聯:樹葉凋零枯草瘦

下聯:荷花謝落藕節肥【應秋景】

上聯:樹葉凋零枯草瘦

下聯:菏塘煮沸燥蟬狂【應夏景】


秀才品詩詞


題主出句:樹葉凋零枯枝瘦,

本句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此為上聯,但平仄欠妥,其中"枝"字為平聲,但按仄聲起仄聲收的標準格式"枝"字位置應為仄聲。若按此作為上聯,不予改動的話,我擬以下聯對之:

樹葉凋零枯枝瘦;

竹林繁茂筍節肥。

若可以改動的話,則可把"枝"字換成"莖"字,或把"枯枝"二字換成"枝莖"

二字。因題主所出上聯的意境是描寫冬天或深秋之景色,寒風涼冽,四野蕭瑟,樹木枯萎,樹葉凋零,樹之枝幹,枝莖枯瘦斑駁,一片蒼涼的景色。故我取此景對上,如下:

樹葉凋零枝莖瘦:

黃花冷落抱香殘。

對句取黃花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之意。

謝題主。


滄海一聲笑0541


出句是:樹葉凋零枯枝瘦。

檢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解其意:秋風蕭瑟,氣象蕭條,樹葉紛落,感覺樹枝都變瘦了。

分析特點:凋零枯廋全是形容,枝葉都從屬於樹。

由其平仄可知雖然是七言,但不是律句。通過以上判斷,我大概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近對,即沿著這個意思寫秋天景象人物,補全或者延續。

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花叢散亂傲菊芳。

又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雁聲寥落老翅低。

再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衣衫落拓蹇驢疲。

前兩個是景,後一個是故事。

另一種是隔對,就是離著比較遠,比如你這是秋天,那麼我就寫春天,你寫樹葉枯枝我就寫高樓大廈之類。

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花叢繁盛暗香浮。

又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詩心矯健彩筆橫。

再如:

樹葉凋零枯枝廋,

漁歌清越春水長。

手機打字,大概就這樣子,歡迎批評指正。



風雲散士


雖說“樹葉凋零枯枝瘦”在對聯裡按格律平仄來說為病聯,但是,如題主改為“樹葉凋零枯草瘦”也並非好聯。

樹葉凋落了,枝幹屬實是比較瘦的。帶葉的樹枝看起來很是飽滿,一旦樹葉被秋風掃落,剩下幹樹枝必然顯瘦。

因此,“樹葉凋零枯枝瘦”雖然說是病聯,但還是比較合理的。如題主改為“樹葉凋零枯草瘦”雖然格律上合理,可字面上就不合理了。

樹葉凋零與枯草雖說能顯現秋末初冬的景色,但與“瘦”有何關係呢?“草”無論秋風怎麼吹,就算草變黃了,變枯了,徑還是徑,葉仍然是葉,根本沒有“瘦”的跡象。

所以說:“樹葉凋零枯草瘦”這句聯改的更是病的不輕啊!

其實,“樹葉凋零枯枝瘦”確實是一句病聯,先不論格律的平仄,單說“枯”字就不妥,枯的解釋很明顯,有“腐爛”的意思,秋風掃掉落葉🍂,樹枝是不會枯的,也不會爛,只能是呈現出幹樹枝而已(其實,這種現象只能出現在我國的北方和東北而已,絕大部分南方還是沒有“秋風掃落葉”這種現象的)。

因此說:就算不以格律平仄說此聯,從字面上說也是病聯。

筆者不善對聯,只想針對該聯略做改動,使之從格律和字面上稍微貼切一些。

可否改為“樹葉凋零枝幹瘦”為妥?這就應對了“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律,從字面上看也比較合理一些(只是筆者的謬論,望網友們多多指正)。


用戶891449724641


現在時代文字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你用什麼理由說他不合格,以方言還是平水韻,還是詞林正韻,還是普通話,十四部,還是十六韻,還是現在十八,十九韻,我聽說古代還有幾部,他們立行數據不等,既然立行數據不等,平仄和音就不等,怎麼去平判別人對錯,唯一平判詩詞,對聯好壞標準,只有用詞性才是理由,天能對地,有能對上無,少能對上多,這樣既美觀大方,含義深刻,合不合律就是好聯好對,若巧合而成合律!就是絕句絕聯!蘿蔔和白菜,你念重點輕點,這個文字符號仍然代表蘿蔔白菜,東西南北人,外國語,他們發音不同,但這個符號仍然是蘿蔔和白菜!難道這點,你們這些格律專家,難道不清楚麼!有什麼理由說他不合規則!


藍天白雲126978817


上聯:樹葉凋零枯枝瘦。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下聯:荷叢茂盛藕段肥。類推遠對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或者 秋風蕩水駭浪寬。應景近對

我就愛看高手打架,因為能長學問。說實話四連仄在對聯和律詩中確實是違和的,但也分用什麼觀點去看。李白是詩家之大成者,他有時也用拗句,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第一句如果說是平起仄收式首字不入韻,那麼第二句怎麼算?平仄根本對不上。怎麼回事呢?唐朝以前格律並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人們習慣上叫古詩,而自唐起人們逐漸講求格律並自覺遵守這一規範,因此許多人管它叫唐詩或者叫近體詩。那麼以前就不叫詩了嗎?不是,叫古詩只是不在律詩範圍內。對聯也是這意思,李白可以效法古人用唐人身份寫古體詩,那我們為什麼就不可以寫古聯呢?

那麼什麼是古詩呢?就是它不受律詩的五大要素限制,即:平仄、押韻、對仗、粘對、篇幅(篇幅是指每句字數、每句句式、每首行數)。換個說法就是古詩可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混一起寫而且允許奇行數,其間的對仗、押韻沒嚴格規定,這在律詩中是絕對不允許的。


荷角停蜓


文:漂流的亞特蘭蒂斯,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題主所提供的上聯,盡顯一幅秋意蕭瑟景象。古有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秋向來就是文人騷客詩詞中的常客,可供參考的資料比較多,這裡給出四個下聯,以供參考。


其一:


上句:樹葉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風蕭瑟秋草黃

其二


上句:樹葉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風蕭瑟古道涼

其三


上句:樹葉凋零枯枝瘦

下句:秋風蕭瑟天氣涼


此聯並非出自我手,而是出自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其一中的前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這句與題主的上聯頗為對仗,所以拿出來以供諸位參詳。

其四


上句:樹葉凋零枯枝瘦

下句:芳草萋萋谷稻香


至於好與不好,那就請諸位品評,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下聯和評論!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樹葉凋零枯枝瘦,

鮮花怒放色澤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