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一年懷戀故人的思念,而今天這個清明節,在這日子緬懷我們的英雄,願我們可愛的英雄一路走好。

對於杜牧這首《清明》,想必我們都非常熟悉,這首詩說它是清明節中最著名的一首詩毫不過分,著名到什麼程度呢?著名到一提及有關清明的詩句啊,我們好像就知道這首詩,就好像沒有其他的詩句了,或者我們想不起來了其它的詩詞了。這隻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杜牧寫的出神入化,寫出了清明的氛圍,寫出了人們的感受,寫出了人們的情感;二、一首詩想成文千古名句,真的很難。既要寫的傳神又要貼近人們的生活,能做到的都是鳳毛麟角。而杜牧用了簡要的四句詩,便讓《清明》深深的鐫刻在我們的心中,這一刻就是千年。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詩題《清明》便是告知了我們很具體的時間,就是清明節這天詩人所見所聞的事情或活動。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屬於春季中的二十四節氣,春雨貴如油,相對的來說雨水並不是很多。正是因為春雨貴如油,很少,所以春季的雨水對田裡的莊稼非常的寶貴!詩人說雨紛紛,可想而知,並不是說清明節這天雨下的很大,這裡是營造一種春天特有的下雨的氛圍,說小雨連綿不斷、紛紛揚揚的飄灑,飄灑到一派萬新的打底衫,飄灑到突出嫩芽兒的樹葉上,飄灑到詩人的心中。正如朱自清所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屋頂上籠罩著一層薄煙。樹葉兒綠的發亮,小草清得逼你的眼。”

“路上行人慾斷魂”。在讀書的時候,就這個路人啊不同的同學讀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說這路人就是指詩人自己或者就是詩人看到的一個人,有說這路人是代指,很有可能詩人是看到了一群人,而我覺得都可以,無論是一個人或代指都可以。那為什麼斷魂呢?因為清明時節下了點小雨,就把行人的靈魂都給奪跑了嗎?肯定不是這樣。斷魂是說行人們情緒低落,失魂落魄。

但是說到清明節,得說一說這節氣。

清明節首先是二十四節氣,那麼就像立春啊立秋啊之類的,是一種物候的節日。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就說明清明節一到,大地溫度就要開始上升了,這個時候要開始播種了,萬物到春天,到了清明節就要開始蓬勃生長了。

清明節除了一種物候節氣,還是一種傳統的人文節日——寒食節。據說,晉文公為了追悼介子推的忠誠,報答介子推的恩情,就定了一個寒食節,規定這一天不準生火做飯,不準吃熟食,以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介子推,到後來人們就演變成祭奠先人祖先,為逝去的人掃墓。大概到了唐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就逐步演變成一天了,兩個節日融合到一起。在春季美好的季節,既可以外出踏青,感受春光的美好,同時又紀念先祖,掃墓祭祖。

所以為什麼路上的行人會失魂落魄呢?因為這天人們出門掃墓祭祖,心裡難免會有失魂落魄的情感,而天空又下起了綿綿細雨,雨絲更讓人的思念無限延長。在這裡個人覺得,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雖然行人掃墓祭祖,懷念逝去的親人,心情肯定會低落,但在春季美好的春光面前,在如此潤萬物的細雨中,那這是不是也讓行人銷魂呢?讓行人沉迷於這美好的春光中呢?

“借問酒家何處有”。這個時候詩人想喝酒了,行人也需要酒。想必是借酒消愁,但這又不是完全的借酒消愁。一路美好的春光,一路小雨潤如酥,路邊的花兒綻放,樹葉兒新綠,難道不是借酒助興嗎?在祭完祖,掃完墓,杜牧覺得缺點東西,而這東西就是酒,借酒來助興。

“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句已經成文千古名句,也是該詩最秒的一句。這裡有個主體,就是說詩人想買酒,所以他就拉著人問哪裡有賣的。他拉誰呢?行人?都不好,因為講究一個詩意。那麼牧童便是最好的詩意對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中國的山水畫、古詩詞中在人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的意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比如樵夫,王維說“隔水問樵夫”。比如漁夫,孟浩然說“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等等,特有的意象來烘托詩詞的氛圍。而對於牧童,王維說“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孟浩然說“桑葉就耕夫,荷鋤隨牧童”,還有更有名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詩人用牧童是最好的也是最恰當的,無論是虛指或是真碰到了一牧童。杏花村,這裡也是詩人的詩意寫作。牧童指的並不一定就是杏花村,當然也確實有一杏花村存在。在春天,故人寫杏花的詩句太多了,“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等,在前面都有過介紹。

整首詩,前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所以這裡是泛指,並不知道詩人寫的是在哪裡。接著後面牧童,杏花,就直接說明了,詩人身處田園,所以整首詩詩人是在寫一個美麗的村莊。這首詩雖然簡短精小,但正是這樣一首鄉村小詩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心中的春天,看出了詩人心目中的清明,詩人心中對鄉村田園生活的期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