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明天啟年四年(1624年),這裡曾有一座白雲寺,寺後有蕭、劉、王三戶人家居住漸成村落。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因座落在湖邊的白雲寺,每逢汛期,雨後初霽,寺前煙波浩淼,無邊無際,寺廟和三姓村落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遠遠望去,恰似一片白雲,飄飄蕩蕩,村落因此取名為白雲寺。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由於洪災連年,水患無窮,蕭、劉二姓及白雲寺漸漸消失,不知所蹤,僅有王姓一族還在堅守苦撐。 天啟四年後,明朝統治者為治水患,防其氾濫,在這裡築起了五米高的水壩,形成了十餘萬畝的湖泊。湖水隨著水量的豐枯,湖面時大時小,豐水季節湖面遼闊,水天一色;枯水季節宛如水汪,湖水安瀾,魚蝦集聚,水鳥棲息,漸漸成了人們嚮往之地。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吳、張、李三姓居民先後從埇橋區、本縣下樓鎮等地遷入,村莊初具規模。人們近湖而居,人稱老汪湖。因老汪湖西有子張山(子張,孔子弟子名),張東湖村名即由此而來。(同期聲。介紹老汪湖)

古青州府“六十年一現”的美麗神話留傳至今。相傳,六十年前的一個夜晚,有位漁翁在船艙中酣睡,忽然聽到艙外有嘈雜叫賣聲,老人頓時驚醒,出艙觀看,但見燈火通明,店鋪林立,人聲鼎沸,一幅真真切切的集市貿易景象。老人彷彿在夢裡,以為到了古城徐州,等到東方發白,集市慢慢消失,眼前依然是一片汪洋。神奇的傳說至今還不時撩起當地人對美好的嚮往和憧憬。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自明清以來,村民忙時侍弄莊稼,閒時捕魚捉蝦,儼然魚米之鄉的生活,所以人們漸漸殷實富足起來。相傳,村裡有一王姓大宅門,家中騾馬成群,良田千頃。王財主為彰顯財富,請來工匠在豪宅前,挖一近千平方米的深坑,坑內擺放砂缸,缸上覆蓋掛滿大小鈴鐺的厚木板,每當收穫季節,石磙碾過,鈴聲大振,傳遍四周數十里。

王財主的炫富傳到了京城,由於其行為有違朝廷規制,刑部派員將王財主就地正法,其頭顱也帶到京城。後人為安葬王財主,把家中僅剩銀兩打成銀頭,與其屍身相接,合成全屍草草埋葬了事,銀頭老太的傳說也流傳至今。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而更為張東湖村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的,當數村北大宅門東邊的“霸王橋”了。公元前205年春,聞名千古的“睢水之戰”前夜,劉邦自彭城被楚王項羽追殺兵敗之後。劉邦一路逃至張東湖北一條小河邊,命將士把小河挖寬掘深以阻楚軍。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項羽追至此處,便急命士兵排起長隊,一頭連著大青山,一頭連著小河,傳石建橋,僅用半個時辰,一座簡易石橋壘成。數萬兵馬才得以繼續追擊漢軍至睢水,“漢軍為濉水所擠”大敗。此後人們便給這座橋取名霸王橋,溝為霸王溝。日本侵略中國時,為防日軍燒殺搶掠,當地百姓自發地把橋扒掉,並把溝挖深,用作防禦工事。後來霸王溝又被叫做封鎖溝。

綿延百里的老汪湖長堤就屹立在莊南。古老的老汪湖,沉積千年的“青州府”,有多少神奇的故事傳說被人們傳誦。村北河邊的霸王橋遺址,昭示著兩千多年前楚漢戰爭的刀光劍影,曾經的白雲寺,雖然被洪水捲入了歷史的雲煙之中,但人們彷彿仍能聽到古寺的木魚聲聲。

靈璧縣遊集鎮張東湖村的前世今生

張東湖,這個曾飄在白雲之間的神秘古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與時俱進,奮力拼搏,美麗鄉村的千年一夢,正向我們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