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起朱熹,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同所有的徽州人一樣,朱熹雖是在福建尤溪出生,其主要生活與學術活動也大都在福建,但他總時刻不忘自己是個徽州人,對徽州作為他的祖籍故鄉強烈認同,深有感情。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朱熹,字元晦,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一段割不斷的血脈緣

篁墩村,位於黃山屯溪東北部,此處山清水秀,風景宜人。走在村中寬約一丈的青石板路上,我們看到村子四面環水,村的東面是普安橋,南面有當郎橋,西面有六合橋,北面有梁邊橋。故歷史上篁墩村就有“無橋不進村”的說法。聽村裡人說,很早以來,這個村的這條青石板大路就是屯溪通往歙縣的必經之路。它和黃金水路新安江相毗鄰。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篁墩村是古徽州許多大族聚居繁衍之地,其中出生於福建尤溪的朱熹的先祖,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據史料載,新安朱氏始祖、官至殿中丞的師古公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5-888年)為避黃巢之亂,由姑蘇飲馬橋遷到篁墩村。因此,同所有的徽州人一樣,朱熹雖是在福建尤溪出生,但他總時刻不忘自己是個徽州人,對徽州作為他的祖籍故鄉強烈認同,深有感情。

“朱熹終生不忘始祖故土,他自敘茶院譜後說,‘吾家先世居歙邑之篁墩’。故朱夫子注《大學》、《中庸》必曰‘新安朱熹’。”據篁墩村朱氏後裔朱貴林老人說,他祖上幾代一直是新安朱氏宗伺、程朱闕里牌坊和新安朱氏祖墓的守護人。他動情地說:“如今至少還有四點能夠說明新安朱氏始祖及後代在我們篁墩村的居住和活動情況。一是有一條朱家巷,二是有一幢朱氏宗伺,三是有兩座朱氏祖墓,四是有一座朱氏和程氏合建的‘程朱闕里’牌坊。”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在篁墩,我們看到,程氏和新安朱氏兩家合建的“程朱闕里”牌坊坐落在朱氏宗祠邊,青石花崗岩建築,呈四柱三門沖天式,可惜“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一塊正中坊心石,上面刻著御賜的“宸翰”兩個篆體大字,今由朱貴林老人保管在自家門口。

據安大徽學研究中心劉伯山教授介紹,朱熹中舉後,曾兩次回徽州故里省墓探親。第一次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到紫陽山拜見其外祖父祝確處士,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年)春,到紫陽山拜謁祝確故廬,講學於老子祠,並題書“舊時山月”四字。宋理宗淳祐六年,歙縣建立紫陽書院,傳授“朱子之學”。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因此,現在在徽州不少地方,還流傳著朱熹很多故事。

紹興二十年,朱熹榮歸故里,途經休寧,聞齊雲山風光獨秀,乃決定登山覽勝。時值仲春,草木繁茂,山花遍野,景色宜人,他與同伴涉橫江,至巖腳,沿著登山小道拾級而上,經桃花嶺,過夢真橋,從一天門一直登上三天門。途中觀看了珍珠簾、碧蓮池,在紫宵巖下,他仰望了那“一石插天,高與雲齊”巍峨而壯觀的雲巖;又觀看了對面玲瓏的香爐峰。只見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雲氣蒸騰,紫煙繚繞。山上的風光已盡收眼底,使他心曠神怡。

他即興賦了一首《詠雲巖》的五言古詩:“山行何逍遙,林深氣簫爽;天門夜不關,池水時常滿;日照香爐峰,靄靄煙飛暖。”這也是讚頌齊雲山最早的詩作之一。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一條拋不掉的文化根

朱子提倡讀書,認為窮理之要,必在讀書。這一點對徽州影響很大。徽州於是文風昌盛,人們知書達理,號稱“東南鄒魯”。

“朱子作《家禮》,提出一整套關於加強宗族凝聚力的活動方案,徽州於是發展成為一箇中國最為典型的封建宗法社會,宗法制度很強,宗法觀念最重;朱子強調忠孝節義,於是徽州多出忠臣義士,由之還深深影響徽州的學術、藝術、工藝的諸方面。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如鼎盛於明末清初的新安畫派,其最初的代表人物就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一批忠節遺民畫家,倡人品與氣節,畫風趨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如徽派盆景藝術,其代表作是傲寒獨放得梅樁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態是九曲不折、剛遒力勁的盤龍式等,深切透露出朱子理學思想。”

劉伯山教授說,“由於朱子頌揚‘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故徽州的學子以之為書院學規,士子以之為立身處世教條,商人以之規範經營之道。特別是徽商,它是在南宋時才崛起,明中葉時已為中國商界一勁旅,至清中葉時徽商已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

徽商當年之所以獲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於他們是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儒商其經營的最高原則是仁義當先。徽商在全國各地曾建有各種各樣的會館,皆崇祀朱子,以朱子之教為自己的最高原則及保護之神。”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因為徽商的興盛與繁榮,使得發源於徽州的新安醫學得以盛行。徽醫學家生活在“讀朱子之書、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的環境裡,自然“多明義理之學”。因此,他們得“理學”入醫,格物窮理,辨證論治,並重視著述、授徒,講求醫德醫風,把始於唐宋的“新安醫學”推向一個新時期。新安醫學的發展,也和朱熹理學有著久長而密切的聯繫。

更為重要的是,著名學者胡適也深受朱熹的影響,他在文章中就說過,“在許多方面,我對那經過長期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但是,我對十二世紀‘新儒學’(理學)的開山宗師的朱熹,也是十分尊敬的。”

胡適晚年在一篇《中國哲學裡的科學精神與方法》的演講中,用了很大篇幅來介紹朱熹的思想和治學方法,讚揚朱子在宋儒中地位最高,是最善於解說,也最為努力解說那個“即物而窮其理”的哲學的人。應該說,胡適讀朱子的書和他的方法、精神,讀到了骨子裡,念念不忘和尊崇朱夫子,有“考據癖”綽號的胡適,是用朱夫子的血汗凝成的。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一張值得推崇的歷史人文品牌

“在大陸,由於歷史的原因,朱子學在民間出現了斷層,老百姓和學生對朱子文化的接觸和理解有所欠缺,特別是年輕人,從入學到上大學都很少接觸。因此,兩岸的朱子文化要交流,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需要做好民間的普及推廣。”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據安徽省朱子研究會諸偉奇會長介紹,去年8月,由安徽省朱子研究會、福建省閩學會、江西上饒師範學院朱子學研究所和臺灣朱子學研究協會聯合主辦的朱子教育思想與當代教育學術研討會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160多名專家學者赴會,探討朱熹教育思想,共商以朱子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安徽省朱子研究會成立於1996年,主要是開展朱子學和儒學的研討,特別是朱子學與安徽社會、經濟、文化等關係的研究,努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為安徽省的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安徽省朱子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詹向紅說,“研究會在注重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的同時,還開展了與朱熹有關的文化遺存調研,多次對黃山、婺源程朱遺存進行調查,向黃山市委、市政府提交了《關於程朱歷史遺存保護的建議》,得到黃山市委的批覆,最終使得古徽州地區歷史文化遺存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篁墩村——朱熹始終忘不了的故鄉

而讓詹向紅欣慰的是,這麼多年經過多地的努力,朱子文化的普及工作方興未艾。

的確,在朱子出生地三明尤溪,滿城皆是“朱子”:紫陽湖、紫陽公園、文公戲苑,此外,新落成的尤溪火車站也融入了朱子文化元素,南宋建築風格的朱子文化苑也正在建設中;2010年,兩岸同時發行了朱子題材郵票;在五夫鎮的朱子學校,三年級的小學生就能背《朱子家訓》;在海峽對岸,臺北孔廟祭孔完後,即祭朱子;金門有朱子祠,新竹有朱子學堂,嘉義有朱子公廟;祭朱子大典、朱子文化節、朱子學論壇等活動已成常態……

這些民間活動和項目,如春風化雨,讓朱子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