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看,是農曆先進還是公曆先進呢?

新疆賣火柴的小女孩兒


好吧,首先不管是農曆還是公曆,它們都屬於曆法的一種,但曆法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答案是古代人根據天象和氣候的變化,總結出來的一種法則。

這種曆法法則主要就是三種,分別為陰曆,陽曆和陰陽曆,那麼公曆屬於陽曆的一種,而農曆則是陰曆和陽曆的集合體,所以農曆也叫陰陽曆。

那麼從曆法的角度來看,公曆最大的好處就在於簡單,因為公曆屬於純陽曆,它只需要參考地球圍繞圍繞太陽的運行週期就可以了。

而且公曆的算法非常簡單,只要設定好簡單的置閏規律,就可以保證一年四季的時間不出現差錯,例如地球圍繞太陽一圈的準確時間為365.2422天。

這個0.2422就是多出來的零頭,這個多出來零頭如果忽略的話,就回導致誤差的產生,所以公曆每四年就要閏一天。

然後在說說農曆,我剛才上面已經說了農曆是陰陽曆,古代的中國人非常的聰明,他們不僅參考了地球繞太陽的運行規律,還參考了月球月球繞地球的運行規律。

這種曆法的好處,就是能夠準確的各種天象對應,比如今天是農曆十五,那麼月亮就一定是滿月,另外農曆還融合了自然氣候的變化,典型的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就是陽曆的一種體現,所以古代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農曆,絕對是有大智慧的,放眼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種植恆星


2017年,中國有了標準農曆。

在此之前曆法一半是經驗一半是政治鬥爭,這導致存在多種版本的農曆,因此常常引發混亂,比如現在華人社會中就同時存在多個版本的農曆,各有自己的一套計算方法,結果導致重要節日彼此之間出現誤差。比如春節究竟是哪一天?


2017年5月22日,國家標準委正式制定和頒佈了《農曆的編算和頒行》,該標準的頒佈嚴格依照科學,即依照太陽和月亮的客觀運行規律,計算精度達到1秒鐘,標準農曆第一次明明白白的將農曆的編排的規則,採用的計算模型和精度等都公之於眾,同時明確了農曆年月日的確定方法以及排序方法,進行了各種規範性的規定。同時明確規定,朔和節氣的時刻的計算必須依賴於太陽和月球的實際位置,必須按照國際天文學規範中關於天體位置計算所規定的模型來進行計算,並且要求計算精度的誤差不得超過1秒種。



所以,新制定的農曆是最科學的農厲,這是自己和自己進行比較。


公曆是純陽曆,農曆則是陰陽合曆,兩者用途不同,不具有可比較性。

純陽曆的優點是方便簡單,而通過設置簡單閏年的辦法,能保證一年四季的日子不錯位,比如七八月是夏天,那七八月就一直都會是夏天,不會慢慢的錯位成七八月變成冬天。而陽曆是指導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歷法。


而純陰曆的優點是,你知道哪天是滿月,你也可以用它來預測潮汐,適合海邊生活的人。但是純陰曆的和純公曆的差別在於,公曆一年的誤差的只有0.24天左右,而純陰曆的誤差則達到11天之多,所以純陰曆就必須要閏月才能解決四季混亂這樣的問題。而應該如何閏月,這在古代可是“高科技家傳寶貝算法”。

中國古人,即對月亮有需求,需要十五的月亮就得是滿月,同時又要兼顧農業產生(這需要的是陽曆),所以最終搞出了陰陽合曆的農曆,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將陽曆融入陰曆的辦法就是設置了一套單獨計算的二十四節氣。


農業生產依賴的是24節氣而不是天上月亮的圓缺。而如何計算24節氣,在歷史上有過變遷,這事兒相當複雜,在2017年之前,最後一次24節氣計算的變遷是在明末清初,由湯若望等西方來的傳教士搞定的,這就是清朝最終頒佈執行的《時憲曆》。


就目前而言,我們對農曆的需求其實只剩下重大節日,農業生產完全可以依賴公曆獨立運行。

所以,農曆的實際意義,已經逐漸消退,我想它應該可以申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思逍遙


當然是公曆先進,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列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第一,全世界普及使用的是公曆,今天是2018年6月7日,有哪一個國家用農曆?第二,中國也實行的是公曆紀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什麼時候說過成立於農曆某某年?你如果要知道農曆是哪一天,要查半天,不累嗎?第三,現在年輕人的生日越來越多的記憶公曆了,只有那些農村老人還在記著陰曆的日子;第四,一年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公曆都在那一兩天,而農曆每年都有很大時差,不查黃曆很難記憶。

現在的所謂農曆在中國實際上和陰曆是一回事。

有些曆法研究者認為,陰曆只按照月亮陰晴圓缺記日子,不管一年的長度;農曆是把一年的差距用閏月來補上,由此就是陰陽曆。實際上,我們農村老百姓常唸叨的陰曆早就是與農曆一回事了。隨便到民間去看看,什麼時候記陰曆的人沒有閏年閏月?應該從很遠古的時代就是這樣計算了吧。所以在中國,陰曆和農曆就是一回事。

公曆和農曆是怎麼紀元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公曆是按照地球每年圍繞著太陽公轉一圈來確定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精確的計算需要365天5小時58分56秒,所以公曆每年定為365天,每年分12個月,每年就有7個大月每個月31天,4個小月每個月30天,二月為平月28天。但這樣每年有5小時58分56秒到那去了呢?人們並沒有忘記,就用4年閏一天來追上,所以就有二月閏為29天了。

而農曆用月亮的圓缺來記月,每年只有354或34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且那個月大那個越小完全無規律可循,因為農曆月份使用“定朔法”來確定每月初一的,並不是一個月大一個月小。這個“朔日”計算複雜,有從平旦(天剛亮的時刻)、雞鳴、夜半為開頭的三種算法,老百姓不看黃曆完全無法知道。農曆曆法一年與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差了11天左右,怎麼辦呢?如果過了幾十年豈不拉下了一年了?於是只有過幾年閏一個月來追上了,所以有的年份就有了13個農曆月,一個農曆年就有了384或385天。

我不否認中國古代在陰曆紀元上的智慧和貢獻,但時代發展到了今天,為什麼還要用這種記錄月亮陰晴圓缺的方法來記錄年份呢?

記錄月亮的陰晴圓缺除了能夠看到月亮大概知道今天是公曆(陰曆)什麼日子之外,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重大的作用。我們古代的先賢們用聰明才智發現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三候,這些發現對社會農耕發展起到了很大的進步作用,人們可以根據節氣氣候來掌握農耕的時節。但這些節氣都是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關係來確定的,與月亮毫無瓜葛。

我們地球上之所以有一年四季,是由於地球自軸與公轉平面有一個夾角,就是因為這個夾角,使得太陽照射到地球的直線光芒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這樣就有了不同的冷熱季節氣候。

太陽曆就是所謂的公曆,是每年地球移動的位置與太陽的關係時間基本固定。

所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其餘節氣都在這個時間的順序線上,可以用公曆日期準確標記。之所以有1天的誤差,是因為那每年多餘的5小時58分56秒的調差。

可按照農曆每年就完全是不同的日子。因為農曆不是按照地球圍著太陽轉一週來定時間的,而是按照月亮陰晴圓缺來確定的。

這樣就每年要靠計算來確定每個農曆年那一天是那個節氣,當然也可以計算出很多年,所謂萬年曆就是這樣。但老百姓連大小月都無法確定,就更很難確定季節是那一個日子了,只能靠看通書(黃曆)來了解日子和節氣了。舊時代老百姓沒幾個認識字的,無論做什麼,都要找先生來解黃曆才知道子醜寅卯。所以你說這個公曆和農曆那個更科學呢?這不是一目瞭然的事嗎?

現在還有一些宗教國家在使用著陰曆紀元,比如回曆又叫穆罕默德曆。

這種曆法與中國的陰曆差不多,而且就是專家們說的純陰曆,每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不搞閏月追上太陽曆,所以伊斯蘭教紀元今年是1439年。時空通訊不願意對這種紀元方式作出置評。

中國的公曆或者陰曆,是中國人民古代智慧的結晶,這一點無可否認。但時代進步了,我們為什麼就一定就要堅持使用這些已經落後了不合理的東西呢?

讓老百姓們更方便更理性的生活不好嗎?我們可以繼續對著這些“瑰寶”作為一種文化研究和保護,讓其永載人類文明的光輝史冊,就像我們曾經發明和使用過的十八般兵器一樣,總不能現在打仗還以這些為自豪武器,刀槍不入吧?

所以,時空通訊認為公曆更科學,這也是世界的選擇,沒有錯。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歡迎理性討論點評。感謝支持關注。


時空通訊


陰曆每19年要7閏,這個閏月就是調整誤差。而陽曆是每四年一閏,這個閏也是調整誤差。一個是19年差7個月,一個是四年差一天。我相信小學畢業的同學都知道哪個更準了。至於節氣,那正好就是因為陰曆不準不能指導農業而發明的插件。同志們,尤其是年輕人啊,切勿讓民族主義的大旗矇蔽了雙眼,還是要有科學發展觀啊。我們的差,我們要認,然後知恥而後勇,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先進,一切以民族的為好。這樣你們和清末的保守派有什麼區別,掌權了是會耽誤國家發展啊。



飛鴿派1


與人們所想象的不同,中國的農曆根本就不是繼承自“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是徹徹底底來自於西方的天文學發現。

現行農曆曆法稱為紫金歷,紫金歷確定於民國時期,其由明末《時憲曆》幾次變更而來。

而在《時憲曆》之前,通行曆法為《大統歷》。《大統歷》根本就是元代官員郭守敬的《授時歷》另一個馬甲,此曆法延用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存在巨大誤差,尤其不能準確推算日月食。

《明史》記載,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禮部尚書徐光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南京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硬凹的話相當於今天戰略資源部副部長)根據西洋曆法編纂新的歷法。

▲湯若望

而實際上手計算的,完全就是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西洋人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羅雅谷;他們統統都是來自意大利與日耳曼地區的耶穌會傳教士;而徐光啟與李之藻更是皈依天主教的第一批天主教徒。

曆法的編纂採用的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介於哥白尼日學說和托勒密地心說之間的調和性“第谷宇宙體系”。最後編纂而成《時憲曆》,這套體系還沒采用明朝就亡了國。到了清朝,順治皇帝將此曆法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於順治2年(1645年)頒行。

“二十四節氣”來源於西洋教士“定氣法”

《時憲曆》之前的中國曆法,節氣是將兩年冬至之間日期十二等分,這樣得出12“中氣”;再在相鄰“中氣”間等分,這就得出了“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一個“節氣”;這樣共“二十四節氣”。這種方法稱為“平氣法”。每“節氣”間日期相同。

而西洋教士所定延用至今的“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面上的位置得來的。也就是在360度圓周的黃道上,春分為零度起點,每15度為一個節氣,共得來二十四節氣。這種方法每“節氣”間日期是不同的,這種方法叫做“定氣法”。

所以,今天的“節氣”與古代曆法中的節氣完全是不同的。僅僅名字叫的一樣而已。

《時憲曆》的推廣慘遭打斷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受到來自傳統勢力的攻擊。

新曆編訂後,清朝朝野大量官員懷疑反對。機會很快來臨了。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湯若望預測將有日食發生,他準確推算出日食分秒時刻、起復方位等具體情況。禮部尚書郎決定讓欽天監(也就是國家天文臺)直接和湯若望等人PK。

八月一日,日食發生。欽天監官員使用的舊曆統統出錯。“大統歷錯一半,回回曆差一時”。而湯若望的測試結果“時刻分秒,毫釐不爽”。一點都不差。

文的不行我給你來武的。康熙三年,官生楊光先上書,稱湯若望“於《時憲曆》敢書‘依西洋新法’五字,暗竊正朔之權以尊西洋,明示天下,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毀滅我國正教”;意思是《時憲曆》這幫搞科學的迷戀西方,認為西方才是科技正統,簡直是要欺師滅祖;“天佑皇上歷祚無疆,湯若望只進二百年曆”——“誰都知道皇上萬壽無疆,湯若望這個老賊卻只給出了二百年的歷法”;“傳造妖書,窺視朝廷機密,內外勾結……”

最終判決,湯若望與義子等免死,支持新曆的5名中國官員全部處決!湯若望不久在貧病中去世。

舊曆丟人現眼,《時憲曆》恢復使用

湯若望死後,楊光先走馬上任。在使用舊曆後立刻一片混亂,節氣日期預測的亂七八糟。康熙七年(1688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獲得機會再次與楊光先PK。他們在國家天文臺,一起推演正午日影停止位置。3天實地測驗,楊光先都敗下陣來。之後,康熙又安排了立春、雨水兩個節氣,月亮、火星、木星運行的五項測驗。

▲南懷仁

結果,楊光先一敗塗地,“逐款不合”,沒有一個對的上的。而南懷仁全對。此後又經幾次測驗,清朝終於恢復湯若望《時憲曆》,並於康熙八年八月為湯若望平反昭雪。

農曆在工業社會的落後之處

由此可見,中國農曆壓根就沒有先進性可言,它根本的來源就來源於西方現代曆法。

今天中國,截止2017年,城鎮人口58.5%,鄉村人口41.5%;第一產業佔比已不足8%,第二三產業佔比合計92.1%(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農曆的廣泛採用實際上已經不利於工業、商業的週期性工作安排。每年不規律的氣節日期並由此產生的春節、清明、端午長假安排實際上非常不利於工業、商業的長週期規律性安排。甚至出現的上7天、放三天再上三天,再放兩天的奇葩休假安排。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放假安排每年都不一樣。

在美國,很多節日都是固定在某個月的一致的周幾。

比如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在一月的第三個週一;植樹節在五月的第二個週五;母親節在五月的第二個週日;勞動節在九月的第一個週一;感恩節在十一月的最後一個週四。

這樣的日期安排,有利於工商業工作的開展,有利於民眾的休息。農曆到底先進不先進,你覺得呢?


九度十二分


曆法,不管公曆年與農曆年描述的是一個事實,那就是地球公轉週期。而這個週期可以有兩個緯度。

一、地球公轉一週稱為恆星年,週期為365天6小時9分10秒。

二、地球公轉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週期稱為迴歸年,週期為365天5天48分46秒。

基礎度量單位天約為23小時56分4秒,塑望月週期為29.53059天。都是小數,所以曆法複雜是避免不了的。

農曆是古人對於黃河流域地區氣候影響的經驗總結,是地球公轉、月球公轉以及地球自轉、水星(水逆)等天體運行對黃河流域地區生命的影響週期。對人們生產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二十四節氣的應用,三伏,三九等。

失去了實踐指導意義的時間,也僅是時間而已。元旦過年,聖誕過年跟指定某一天過年沒啥區別。

所以筆者認為對於中國人農曆年更有意義。


道傳王若杉


首先肯定農曆先進全面,並且農曆包指括月亮陰曆和太陽公曆,是陰陽曆合體的科學歷,往往人們把陰曆看成農曆,其實陰曆是月亮繞地球週期律,有周期性塑望虧滿月和潮汐漲退,一平年有354天,一潤年有384天,公曆是地球繞太陽週期律,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平年有365天,一潤年有366天,而農曆是陰陽二歷分別不同置潤而19年週期重合,分二十四節氣,接近公陽曆,但並非陽曆,無論陽曆還是陰曆每月必有一節一氣,如哪一月少節缺氣,特別陰曆,便置潤月調整來保證農曆的精確。陰曆是古代陰曆,陽曆是西方陽曆,農曆是最精確的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可平分一年365.2422天精確到分秒無差,是簡單記時陰曆或陽曆無法比似的。








鋰稀貴


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公曆,陰曆,農曆都是不同的,有興趣的可以看我的相關的回答!

陽曆(公曆)也稱太陽曆,是地球公轉週期紀年,一年有365或366(閏年);陰曆也稱太陰曆,是月球公轉週期紀年,一年有352.353.354.355或382.383.384.385(閏月);農曆也稱太歲歷,是天干地支組合紀年,以立春為新年的開始……農曆是中國特色,獨一無二。陰曆是中國傳統文化,其他國家也有使用…… 例如:春節在陽曆都是哪一天?通常是元月21日(1966)至2月20日(1985)之間,因此造成陰曆年在同一年中最多有385天,最少有352天。也產生陰曆年生人屬相很難確定。按照人們通常想法是以春節確定屬相。按照農曆是以立春日確定屬相。例如2014年元月31日~2月4日(農曆甲午年丙寅月丙午日)立春前出生人按照農曆說是馬(甲午)年生人蛇(癸巳)年說命(同一屬相年裡面有八字純陰也有八字純陽)!2015年2月4日(農曆乙未年戊寅月辛亥日)~2月19日之前生人按照農曆說是馬(甲午)年生人羊(乙未)年說命(農曆月的干支也是隨二十四節氣變化)。也出現了一個陽曆年中陰曆冬月,臘月生日的人部分可以過兩次生日或一次生日也過不了(陽曆生日與陰曆生日通常十九年可以重合,特殊的終生都不易重合,陽曆生日與農曆生日終生都不能重合)。陽曆,陰曆,農曆只是不同地區的總結經驗而已,個有優缺點的……


修行之源


要說公曆和農曆哪個更科學,不能只就形式而論,而要以實際觀結合天文資料來綜合評判。農曆的陰曆和陽曆都是相當精確的,初一見不到月亮,冬至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必定為一年中最小,其誤差不會超過12小時。而二十四節氣的準點時間,粗算精確到小時,精算能精確到分鐘級!這是沒有哪種曆法能做到的。因為天數不能為零數,這必然會造成曆法上的日期不可避免地存在12小時偏差,而農曆能把陰陽曆的日期偏差嚴格地限制在此範圍內。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是將回歸週期等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為十五度圓周角,落實到時間上,這個精度就相當高。有人說公曆能精確到每年0.2422天即5小時多,那是不正確的,其實它的誤差最多可達正負兩天,如果它永遠採用它的閏日法,幾千年後此誤差會更大。至於月長的設定,公曆的疵點就更大,它的最短月為28天,比實際短了近1天半,而最長月為31天,比實際短半天多,但累積各月,則與實際相差6天之多!因為它的月長完全是按統治者的意願來決定的。而農曆則不同,農曆的月長完全是遵循自然規律來的,從《大明曆》開始,便已將地球進動引起的歲差慮入了曆法,採用了非常精確的定氣推算法,因此,有人說農曆的算法參照西洋歷的算法是不正確的。如果農曆能將陽曆也定上日期,並根據地球的進動,將2149年至2150年定為一元,每元調整一兩次月長,再根據壽星公式確定的立春時間來決定閏日年,那麼,它將一天不差地沿用幾十萬年之久!只有農曆才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先進的歷法!中華文明萬歲!


周世明霞


從命運預測,疾病預測角度看,農曆更先進。

更確切的是干支歷更先進。比如今天是己亥年,丙寅月,癸巳日。

我們經常會發現每逢節氣轉換的那天前後發病率或者疾病加重率顯著提高,說明節氣切換對於健康的影響非常大。六爻預測也非常依賴節氣來定年月日時的干支。

節氣切換點是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時間交替點,代表不同月份的天地氣候不同,對應於不同體質的人的運氣不同。

周易預測認為立春後才是新年,立春才是兩個年份的時間切換點,而不是大年初一。

周易四柱預測是一門實踐非常嚴謹的學問,預測結果非常吻合事實,高手預測無需當場見到被預測者,需要交談,無需要心理學配合即可快速預測出被預測者的過往以及成功預測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找預測者只需要讓對方測出過去,我們才可以相信他能預測未來。

科學沒有公開承認傳統預測學,不代表預測學是偽科學,因為現代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預測的高度。但也有敢於用事實驗證,而非想當然的靠經驗和感覺否定預測術的科學家,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非用過去的科學結論否定既定的事實。

科學思維,應該是先假設成立,然後驗證假設,而不是沒驗證就一口氣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