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名言“多捧相聲,少捧我,我總有死的那一天”,你怎麼解讀?

相聲演義


這句話沒有什麼毛病,而且能說出這樣的話出來的也是個不忘本的人。

畢竟,郭德綱的專業就是說相聲,憑藉著相聲的手藝,養活了一家老小,相聲對於郭德綱來說意義自然與別個不同。

通過相聲獲得名和利的人不少,但是,迴歸頭來反哺相聲的相聲演員可真不多

有的是拿著相聲當成了敲門磚,有的是拿著相聲當成了蹺蹺板,只要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了,相聲的死活與他何干?

所以,能說出“多捧相聲,少捧我,我總有死的那一天”自是不一般。

相聲這個行當存在了百十年的功夫,而能夠成角成蔓的可真的沒有幾個,郭德綱算是角中的一個,而且是活著的角中為數不多的其中之一。

很多人聽相聲,就是衝著郭德綱的名頭去的。有的人你會說了,都是說相聲,怎個他說的就與別人不同呢?

原因很簡單,他說的那還真是個活,別人說的就是有差距,這點你得認,不論你是普通的相聲演員還是專業的相聲演員,差距這東西是客觀存在的。

既然有差距,你就必須得認,這樣你才能有往上走的可能。不然,今天瞧這個不順眼,明天發個微博諷刺一下江湖相聲,那不是真愛相聲的。

可現實是,真的承認這種差距的人還真沒幾個。

為啥,面子薄,嘴硬唄

相聲之於郭德綱是一個吃飯的手藝,郭德綱之於相聲是一個主流的相聲傳播者

截止到發稿時為止,能有幾個整天的宣傳自己的專業,宣傳自己的吃飯的手藝的?郭德綱算是宣傳相聲最勤奮的那一個。

為啥?真愛,或許是,更多的是推動相聲的繼續發展才是他們這一代的手藝人該做和必須去做的事情。

捧相聲是一回事,捧郭德綱何嘗不是在捧相聲呢?

當然了,還是希望郭德綱能夠踏實的在寫幾個新段子,就算是趕不上05、06年的巔峰時期,那也得多出幾個新段子才是正理兒。


蜜桔娛樂


習慣了郭德綱在臺上嬉皮笑臉,或者就是戾氣十足的諷刺抨擊,偶爾看他真誠流露,感覺有點怪怪的。但人生就是這麼短短几十年,有些事情早明白早好,郭德綱說這話的時候才三十幾歲,德雲社剛剛經歷了黑八月風波,徒弟出走等大事件,緩過氣來的老郭,在小劇場講下這段話。

郭德綱還說了,以後我和於老師都會來的少了,或許一場商演就只能講兩段三段,也蹦不動了。但那時候孩子們會挑大樑,幫著我們分擔點,希望觀眾朋友們多支持。

多捧相聲,少捧我,我總有死的一天。

郭德綱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真的很累了,八歲開始學藝,十幾歲進京,到如今經歷了大部分人幾輩子都經歷不了的事情。有些經歷當段子說出來觀眾會心一笑,但其中辛酸只有他自己承受,去皮抽絲之後,只剩下包袱留給大家。這既是藝人的能耐,也是藝人的擔當。

當年德雲社確實只有他一個人扛著所有人前行,從茶館到劇場,從劇場到商演,哪一步都是郭德綱去努力去爭取來的。其他人要麼不參合事情,要麼稍微有點名氣,腳一蹬就跑了,出去還指著鼻子罵街,說郭德綱這裡對不起他那裡辜負他,然後蹭著老郭的熱度撈錢。當年在小劇場明明專場是李菁、是何偉、是曹金、是高峰,但郭德綱永遠比誰都演得多,因為觀眾主要就是買票衝他來的,真要是離了郭德綱,何偉曹金現在還在相聲門外撿垃圾吃呢。

現在岳雲鵬火了,張雲雷火了,孟鶴堂火了,郭麒麟火了,張鶴倫火了,大家都能夠挑大樑辦商演,給老郭分擔壓力了。這就是老郭想看到的局面,因為觀眾愛聽相聲,不是隻愛聽郭德綱相聲,那麼即使他不在了或者退隱幕後了,相聲也能繼續活下去。

當然假如相聲仍然是虛假繁榮,在老郭百年之後迅速沒落,那也是相聲的命裡該然,怨不得誰,只是未來人們在整理相聲歷史的時候,會看見有個小黑胖子帶著一幫孩子,在這個行業裡面攪和過,弄出一個虛假繁榮的時代來,那也足夠了。


鹹魚茶館


郭德綱始終都沒有忘記要把相聲發揚光大的初衷,他百折不撓的成立德雲社是,他不遺餘力捧相聲新人也是,而這句“多捧相聲,少捧我,我總有死的那一天”不正是印證了郭德綱這些年為相聲勞心勞力的初心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郭德綱三進北京,排除萬難,成立德雲社,並且熬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終於在2005年為大眾所熟知,成為最著名的相聲演員。也不枉他多年對相聲的執著。

伴隨郭德綱的成名,相聲藝術也一下子從“小眾”變成了“大眾”,變成了人人喜歡的娛樂方式和減壓方式。於是從2005年至今,提到相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郭德綱,在相聲界被議論最多的也是郭德綱,可以說郭德綱儼然成為了相聲界的一個“現象”級人物!

面對著隨之而來的各種榮譽和各種利益,郭德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發揚光大。事實上,他也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這一個夢想,每一年都為相聲界培養出新的有實力有市場號召力的青年相聲演員,這些人包括德雲社裡的演員,如岳雲鵬等人;也有德雲社以外的相聲團體,如盧鑫、玉浩,金霏、陳曦,郭陽、郭亮。這三組演員分別來自三個不同的相聲團體,可以說郭德綱在捧新人方面確實摒棄了門戶之交,既做到“舉賢不避親”,也做到了包容兼濟,這在以往的相聲界是少見的。



不但如此,郭德綱成名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相聲藝人們在表演的時候,弱化了“學”和“唱”這兩個部分。其中“學”包羅萬象,最常用的是學各種民間曲藝形式,包括小曲小調和地方戲曲;“唱”就是太平歌詞了,郭德綱對太平歌詞的熱愛和執著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他讓我們明白了原來相聲本門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詞,也是郭德綱使《鷸蚌相爭》《遊西湖》等太平歌詞唱段變得家喻戶曉!


記得苗阜在一個節目裡說過,唱各種小曲小調只是相聲演員吸引人們注意的一個“手段”。是的,他說的沒錯,相聲先祖在“撂地”演出時正是運用了學唱小曲小調和唱太平歌詞的“手段”吸引觀眾。也正是這些“手段”才時相聲得以傳承到今天,而郭德綱完美的繼承了這一“手段”!不但是他,德雲社現在的年輕演員們拉出來一個就能唱各種小曲和太平歌詞,這難道不是郭德綱為發揚傳統相聲做出的貢獻嗎?

郭德綱使相聲迴歸了劇場,德雲社頻繁的商演,使廣大觀眾有更多的渠道接觸到相聲,也直接帶火了相聲!這也是對相聲發展做出的又一大貢獻。

郭德綱是由衷的熱愛相聲,他所在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致力於相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他要的不是單個人的揚名立萬,而是整個行業的繁榮,他也常說德雲社的一枝獨秀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相聲界的百花齊放才是他追求的最終目標!所以他才會發自內心的說出:“多捧相聲,少捧我”這樣的話來!


相聲迷老於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老郭是清醒的,他們沒有沉浸在讚美的海洋中失去自我,也沒有因為對相聲的貢獻而沾沾自喜,更沒有因為其影響力而好為人師,他一步步走過來,嚐盡了相聲圈的人間艱辛,看慣了冷言春秋和世態炎涼,比誰更懂得低調和從容才是最長遠的藝德。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對於藝人來講更是如此,特別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有能力有手段的藝人層出不窮,你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拍在沙灘上成為落伍者。而且,再好的藝人,觀眾也有厭煩你的時候,各領風騷十幾年,鐵打的舞臺流水的藝人。老郭明白,自己再厲害,也不過一陣子的風光而已,而相聲這門藝術則需要長青。

與老郭的看淡與灑脫相比,有些相聲演員的行為就比較可笑了。年紀輕輕不學好,仗著自己有了點名氣,就以為自己是行業大佬了,今天點評一下你,明天評論一番他,不好好想著傳承相聲藝術,淨想著攀附大樹去乘涼了,今天去剪個彩,明天去開個會,或者再讀個博士,儼然就是相聲界的前罪一般。

郭德綱說出這樣的話來,也恰恰證明他愛相聲是愛到骨子裡的,也是真心想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即使是在沒有郭德綱的相聲江湖中,依然會被觀眾喜歡。


小嘴叭叭說娛樂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的話,老郭德綱說這句話卻是一種無奈和悲情,眾所周知,在郭德綱沒有出現前,中國的相聲已經到了行將就木的地步,幾乎沒什麼人喜歡聽相聲了。

老郭出現後,他和于謙的相聲段子一下子揪住了觀眾的笑點,郭德綱的相聲總能逗得大家前仰後合。觀眾忽然發現原來中國的傳統相聲是這麼的好玩。從此相聲再次受到了追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郭德綱挽救了中國的相聲業。

但觀眾很快就看出來了,相聲也只有老郭說得好,就我個人而言,我只聽老郭和于謙說的相聲,至於德雲社其他人,儘管他們也上躥下跳地很賣力,但很不好意思,我真的對他們沒有半點興趣。

因此,老郭很悲觀,他知道自己有走的那一天,一旦他走了,相聲又回到了從前那種半死不活的狀態,老郭希望大家多扶持扶持中國的相聲事業,不希望中國的相聲因為他的離去而消亡。


趣聊每天熱點


東邪黃藥師,琴棋書畫、功夫遁甲無所不精,本身還是個藥師,能力極其全面,堪稱一代宗師。

郭德綱就是一位如同黃藥師一般的人物。 相聲的四門功課:說、學、逗、唱,真正做到了樣樣精通。弟子無數,目前卻也只能是摹其行,仿其意。

岳雲鵬開竅之後,在說、學方面有其特色;

張雲雷顏值出眾、柳活兒頂尖,學、唱方面獨樹一幟;

孟鶴堂颱風漸穩、學、逗兩項發光添彩;

張鶴倫逐步大成,說、學、逗很有特色。

郭德綱才有十鬥,眾弟子分其五斗而享譽天下。 加上郭德綱從小經過傳統方式教育,說話字正腔圓,是普通觀眾錄製視頻時,唯一不需要字幕翻譯的相聲演員,光是這份兒精氣神,都不是尋常可見的,這是對傳統的認可和不盡的努力,才能達到的,更不遑論他超強的創作能力和臨場能力。

當前世上,除了郭德綱之外,別說具備他所有的能力,就是能真正把其中幾項做到郭德綱程度的,也少之又少。 郭德綱在商業和zz層面的雙重壓力之下,搖搖欲墜之時,也是憑藉著他出眾超群的能力,獲得了觀眾市場的認可,才把已經隕落的相聲行業拉回了主流文化圈,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成為少有的、活著的一代宗師。

綜上,如果有一天,郭德綱真的不在了,那麼相聲還能這麼火嗎?答案很明確,肯定是不行啊。 人說,富一代、享二代、窮三代。

厲害的人樹立起來的豐碑越高,豐碑就越難逾越。再加上現在中國流行文化的浮躁、教育方式的無能,只會越來越差,最終命運會是不可逆轉的沒落。


蘇州紳士貓


郭德綱並不是老了,也許只是累了。

我聽郭德綱的相聲13年了。很多段子都是百聽不厭。說句實話,看到這句話真替老郭有點兒心酸。相聲不是郭德綱一個人的,可是相聲的重擔卻全壓在了他一個人的肩上。千千萬萬的觀眾在盯著,政治層面的人物也在盯著。如果說郭德綱的觀眾只是圖個樂呵,鬧個痛快那也就罷了,可是是來自上層的關注。就需要謹慎很多了。

縱觀現在。能夠接替郭德綱,于謙的人幾乎沒有。可是相聲已經發生斷層。憑郭德綱一個人,憑一個德雲社很難迴天,也許正因如此,所以他才有如此感慨。

春雷可震人心,但滾滾雷聲終將遠去。

郭德綱總是拿自己的面貌開玩笑,說自己是少年老成,也許只是他經歷的太多了。德雲社浮沉沉數十載,生死關頭的危機也不止一次。這些老郭都挺了過來。時至如今,老郭以40多歲的年紀登上了前無古人的地位。按理說在相聲界裡40多歲正屬於風華正茂的年紀。經歷了別人一生都經歷不了的事,箇中的辛酸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洗盡鉛華,終歸於平靜。

瞭解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人,聽了這句話也許會有一種英雄末日的悲涼,當年相聲已經落到了如此地步,相聲內部還是勾心鬥角不斷,糊弄觀眾,直到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出現。猶如春天裡的一聲炸雷,炸醒了相聲這個百年的行業,也炸醒了一種觀眾。但是春雷可震人心。但滾滾雷聲終將遠去。如果沒有與郭德綱同級別或者比他。更高一個層次的相聲藝人出現,也許真應了那句話,他是相聲的守墓人。但是身為相聲子弟,拼盡全力讓相聲在自己百年之後還能再活一段時間,也算對得起祖師爺了。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從近些年郭德綱的動作也能看的出來。老婆今後已經捨棄了以往的那種針貶時弊,嬉笑怒罵的風格。去年郭德綱傾力的現象級綜藝相聲有新人,證明了江湖的紛紛擾擾,恩怨情仇在郭德綱那裡已經不是事了。現在他要考慮的是怎麼把相聲這兩個字延續下去。從窮不怕開始,百多年的基業不能到這一代毀了,只是郭德綱找不到能和他一起挑大樑的人,在歷史和社會的滾滾洪流中,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不進則退。即便是相聲這個行當現在有強如郭德綱的人物也不能免。


日子過得旺,必須娛樂醬!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點贊評論隨君意!


下飯娛樂醬


可以這麼理解:郭德綱說的“多捧相聲,少捧我。”中的“我”不僅僅是止郭德綱自己,更像是代表著張雲雷、孟鶴堂、周九良、楊九郎、郭麒麟等人。

以前的德雲社可以說是由郭德綱一手支撐起來的,但是現在,德雲社莫名其妙多了一批“社粉”,而這些粉絲自稱“德雲女孩”。她們買票不是衝著相聲來的,更多的是被張雲雷、孟鶴堂的顏值吸引。在他們眼裡,看相聲看的就是顏值。


他拼盡全力挽救回來的相聲藝術在觀眾眼裡都比不過一張帥氣的臉,這不是郭德綱想看到的結果。他說過,捧角可以,但不要盲目的去捧你喜歡的角,如果他的藝術成就很一般,而你們又捧的太高,他很容易掉下來摔死。



三四十年前,相聲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藝術形式,當時還沒有小品的概念,所以它在傳遞快樂的作用上無人能及。侯寶林、馬三立、張壽臣、馬季、姜昆、張文順、馮鞏等一群相聲藝術家在舞臺和民間綻放光彩,他們靠的是藝術實力,而不是一副光鮮的皮囊。


話又說回來,當時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人們每天勞作、下班之後也只能聽聽相聲放鬆放鬆了。而現在娛樂放鬆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音樂、影視、K歌、小品、運動,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不會僅僅侷限於相聲這一門藝術了。

所以現在,郭德綱很明白,他能把相聲發展到現在這種地步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如果有一天他退出舞臺了,就難以保證還有多少人樂此不疲的買著千元票聽相聲。張雲雷等人的粉絲有很大一部分是衝著他的顏值去的,再過幾年,張雲雷年紀一大,或者其他領域又出現了新的小鮮肉,這些粉絲們又會改變喜好,去追別的藝術(演員)。



所以郭德綱的擔憂並不無道理,現在的德雲社看起來雖然一片繁華,發展蒸蒸日上,能單獨接到商演的也有八九個演員。可他們的粉絲有幾個是真正喜歡相聲的?他很希望觀眾心裡喜歡的是相聲多一點,而不是演員多一點。


人總有死的一天,但老郭不希望相聲也有死去的一天。多捧相聲,少捧我。這句話不但能解讀到郭德綱內心對相聲藝術是發自真心的喜愛,也能體現出郭德綱對傳統相聲傳承問題的擔憂。


聞香識電影


關於郭德綱的這番言論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我國著名的相聲演員,而且是大師級別的人物,自己一手創辦了“德雲社”,其門下弟子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平時熟悉的岳雲鵬,孫悅 就是德雲社出來的,還有之前與郭德綱發生口 水戰的曹雲金,都是其門下弟子



早些年其實相聲並沒有現在這麼火,尤其是90後成長的這個階段,他們根本就不喜歡相聲,每年過年大部分只看小品,但是郭德綱的出現,讓相聲再次火了起來,尤其是岳雲鵬更是讓大家對相聲的態度煥然一新,現在的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只要看到相聲,都會豎起大拇指。



郭德綱說“多捧相聲,少捧我”其實是一個宏觀的發展考量,因為郭德綱創辦了德雲社以後,他的目標已經不是簡單的說相聲了,而是希望自己的德雲社能夠長的的屹立不倒,以後將德雲社打造成中國相聲界的一個旗幟,想要做到這些,相聲的火熱度是絕對不能減的,所以郭德綱說的這句話是本身的一個大局觀的計劃。


娛樂喀秋莎


其實,現在的相聲,除了德雲社的繁華漫天,剩下的其他社團,即便有德雲社,郭德綱于謙推動相聲的發展,也並沒有那麼火!

“沒有郭德綱,相聲早死了",這句話,話糙理不糙,可是如果郭德綱于謙不再表演相聲,我們還能看什麼?

進入2019年,德雲社給鵬哥我的感覺,那些個相聲演員,張雲雷,岳雲鵬,郭麒麟,張鶴倫,孟鶴堂,閻鶴祥等等,“雲鶴九霄”,通過不同的方式,都漸漸躥紅!

岳雲鵬相聲影視綜藝,三棲作戰;張鶴倫相聲綜藝,漸漸大火;郭麒麟影視綜藝圈混,小鮮肉一枚;閻鶴祥的評書,頗有幾分師父的真傳;尤其是張雲雷,漫山遍野,老房子著火,守不住的大火!張雲雷隨便的一顰一笑,“二奶奶”就得高!就連師父郭德綱都說:這找誰說理去?!

也是,當年郭德綱歷經風雨,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今天,德雲社的繁茂景象,而張雲雷,就好似一夜串紅,簡直沒有道理,哈哈!

郭德綱之所以說:多捧相聲,少捧我,我總有死的那一天!發自本心,是為相聲的傳承擔心!表面上相聲是一片繁榮,可相聲的活,基礎打牢的,能有幾個?“說學逗唱”四門技藝,郭德綱的徒弟們,小弟兄幾個,每個人頂多,也就是得到了師父的三四分真傳!就這,還火的沒邊了!

一切都源於,社會形態的改變,網絡改變生活,網絡迅速的傳播,讓每個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都精準的吸引到了自己的擁躉!

居安思危!郭德綱擔心的是以後將來,兒子徒弟兄弟,一個個都成了“腕兒”,除了他郭德綱跟于謙,誰又能真正成“角兒”呢?目前來看,暫時沒有!

從郭德綱種種舉動來看,他是真的愛相聲這種藝術形式,7歲學戲曲,9歲學相聲,郭德綱這一輩子都浸淫在相聲事業上,說相聲是他的命,也不為過!他是真的愛相聲,也是真心為了相聲以後的發展,傳承,不斷努力,並且擔憂著!

瞭解了以上的這些,我們才會真的明白,為何郭德綱有這一說!有這麼清醒的認識!經歷坎坷,看盡世間百態的郭德綱,他的擔憂,情有可原,也理所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