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沒做過宰相,卻為何被稱為相爺?


包拯沒做過宰相,卻為何被稱為相爺?


文:達濟天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包拯是北宋名臣,更是千百年來備受推崇的清官首席代表,以至於有"關節不到,唯有閻羅包老"之說。在有關小說及傳統戲文中,人們對包拯最常見的稱謂是包相爺。例如,京劇鍘美案中,秦香蓮就有"忽聽相爺一聲叫,走上前來問根苗"的唱詞,豫劇包公誤中,段紅玉也有以"我的包相爺"開頭的一段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相爺,顧名思義,是對宰相的尊稱,但縱觀包拯一生,從未入主中書,擔任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職,樞密副使之任即為包大人政治生涯的頂峰。

眾所周知,樞密副使是北宋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的副長官,與樞密院的其他長官樞密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籤書院事、同籤書院事以及副宰相參知政事合稱執政大臣,執政大臣與宰相又合稱為宰執。宰執是皇帝之下最高的決策、顧問團體,元修宋史中的宰輔表記錄的就是他們的升遷黜陟簡況。

包拯曾任樞密副使,朝會班位及俸祿與副相相當。此外,包拯還曾擔任過三司使之職,在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的政制架構中,三司於東西二府之外獨立存在。三司使地位雖略低於執政大臣,但也是不折不扣的朝廷大員,被時人雅稱為計相。從樞密副使及三司使的角度來講,稱包拯為相爺雖略有抬高,但也還說得過去。

包拯沒做過宰相,卻為何被稱為相爺?


包拯另外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頭銜是龍圖閣直學士。按北宋官制,官、職、差遣同時設立。官,又稱寄祿官,僅與章服、俸祿等有關,而不代表實際職掌,三省、六部、諸寺監的絕大部分官位都僅是寄祿官,以至於有吏部尚書不管吏部,中書舍人不掌制誥等奇特現象。

差遣,又稱職事官,是官員們的真正職責所在,前述同平章事、樞密副使、三司使等等均屬差遣。

職,又稱貼職、加官,是一種虛銜,用來優待文學之士,其中以宰相例兼的昭文館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為最高,包拯所任龍圖閣直學士萬難與其相提並論。直學士不過是一箇中等之職,龍圖閣也不過是與天章閣、顯謨閣等並稱的眾多皇家圖書館中的一座。後世以訛傳訛,將龍圖閣直學士誤傳為龍圖閣大學士,與明清之殿閣大學士(雅稱為閣老、相、相國等)頗為相像,從而引起混淆。

例如在京劇鍘美案中,包拯就曾自白,"老夫,包拯。宋室駕前為臣,官拜龍圖閣大學士,兼理開封府府尹。"

包拯沒做過宰相,卻為何被稱為相爺?


不管是由樞密副使、三司使抬高為相,還是因龍圖閣直學士而誤傳為相,實際上都代表著人民群眾對清官、好官的推崇與愛戴。在老百姓最樸素的觀念裡,好人就應該當官,並且應該當大官。京劇紅鬃烈馬中,薛平貴、王寶釧之流尚且可以無中生有當皇帝、皇后,那麼讓包大人榮升宰相、位極人臣,也就絲毫不顯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