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首重生——人民海軍“南寧”號護衛艦繪製小記

“南寧”號護衛艦在很多海軍老同志的心中並不陌生,並有一個比“南寧”本名更加為人所知的代號“海防七號”。這個代號被很多人民海軍史的研究者理解為“第七號海防艦”並由此認定“南寧”號的前身就是舊日本海軍的“第七號海防艦”。

艦史研究並不是筆者之所長,筆者也自認不是埋在故紙堆裡的材料,但既然決定要繪製“南寧”號的線圖,那起碼的求真求實的精神是必須具備的。

筆者蒐集了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所建造的一系列海防艦的照片以及線型資料並加以仔細比對後發現:“第七號海防艦”所屬的“丙型海防艦”艦長為67.5米,光此一項就與“南寧”號的78.3米竟有超過10米的誤差。以修復“南寧”艦的廣東軍區江防部隊黃埔造船所的修理能力,要把一條不到70米的船體“修”出額外10米,就其難度而言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斷首重生——人民海軍“南寧”號護衛艦繪製小記

丙型海防艦

其次,“丙型海防艦”有個顯著特徵:即本級艦的煙囪位於艦體的偏後部約佔艦長不到三分之二處;然而筆者根據在老電影《南海風雲》中扮演南越海軍“10號艦”的“南寧”號側面影像的判讀發現:“南寧”號的煙囪卻大致位於艦長的二分之一處。從艦船結構的角度上看,艦體以上的上層建築甲板室增建或者拆除的難度皆不大,唯獨煙道的位置因牽涉主機和鍋爐的安放位置以及決定推進軸的長短,哪怕其餘的上層建築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煙囪的位置一般是不會發生長距離的變動(除非是接受類似於意大利改造“加富爾公爵”級和“杜伊利奧”級戰列艦這樣的同新建無異的脫胎換骨式的大改造,而這樣的大規模改造能力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艦船修造企業而言不吝天方夜譚),經江南造船所修復的原“丙型海防艦”級“第八十一號海防艦”以“瀋陽”的新名字加入華東軍區海軍服役後留下的影像看作為“丙型海防艦”重要特徵的靠後煙囪依然保留在了原位,並沒有被“挪動”位置,也從側面證明當時中國船廠的修造能力不具備改變軍艦主機、鍋爐、煙道位置以及推進軸長的能力。就此,筆者果斷否定了“南寧”艦的原型是“第七號海防艦”的可能性。

斷首重生——人民海軍“南寧”號護衛艦繪製小記

擇捉型海防艦

計裝備三年式120毫米艦炮3門,九六式25毫米三聯裝和雙聯裝機關炮各兩座。

艦長78米左右且煙囪位於艦體中部是筆者賴以確定“南寧”艦原型的兩大依據,從筆者掌握的舊日本海軍海防艦的線型圖分析,同時符合這兩點依據的只有皆屬“甲型海防艦”的“佔守”和“擇捉”兩級(兩級海防艦的艦長都是77.72米,“南寧”號在修復的時候因重新設計破損的艦首而使艦長有所增加,所以和原型不到1米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而“佔守”級並未有賠償給中國的記錄,因此筆者將“南寧”艦的前身鎖定為建造數量眾多且有多艘賠償給中國的“擇捉”級(四號艦“隱岐”號和七號艦“對馬”號經過抽籤被賠償給了中國)。

當筆者將這個想法和判斷邏輯向海軍史研究學者陳悅先生提出後,得到了陳悅先生的初步肯定,並進一步考證出“南寧”號的前身被潛艇的魚雷擊傷艦首又遭飛機轟炸最終遺棄在香港的“擇捉”級十二號艦“滿珠”號(詳見《現代艦船5B》)。大受鼓舞的筆者終於正式動筆,開始在AI軟件上“鋪設‘南寧’號的第一根龍骨”。

在筆者的一位忘年交、早期人民海軍史愛好者何老先生的熱情幫助下,筆者逐步確定了“南寧”號上諸如70K型單管37毫米高射機關炮、12.7毫米重機槍、測距儀、探照燈的具體位置等諸多細節,繪製“南寧”艦的過程十分順利。尤其值得書寫一筆的就是作為“南寧”艦副炮的蘇制70K單管高射炮的位置確定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按照陳悅先生的考證,“南寧”號上70K炮的數量是三門,安裝位置分別是艦首前主炮後部、艦橋前部的“B炮位”平臺以及煙囪兩側延伸至兩舷的平臺上;何老先生提供的資料顯示“南寧”艦裝有四門70K炮,筆者通過他提供的一張從艦首主炮位置向艦橋方向拍攝的“南寧”照片確認了“B炮位”上並列裝備了兩門70K炮;但在某天筆者再一次觀看《南海風雲》的劇照,細細的判讀“南寧”的形象時意外的發現了在該艦後桅杆前的甲板上還有一個類似於70K高炮的物體,在對比了上層建築甲板的空間以及70K高射炮的迴轉所需空間以及安裝在煙囪兩側的70K炮的形態後,筆者和何老先生討論確認這是額外的一門70K高射炮,應該是“南寧”號服役後期南海艦隊自行為其增加的(《南海風雲》拍攝於1974年,離“南寧”號1979年退役只剩五年)。經此種種,“南寧”艦的70K高射炮數量最終被確定為五門。

斷首重生——人民海軍“南寧”號護衛艦繪製小記

六十年代初的南寧號

計裝備蘇制B34型100毫米58倍徑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4門

斷首重生——人民海軍“南寧”號護衛艦繪製小記

1975年時的南寧號

計裝備蘇制B34型100毫米58倍徑高平兩用炮3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正是一樁又一樁類似於確認70K炮位置的“一波三折”,原本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人民海軍早期的主力艦“南寧”號護衛艦一點一點的掀開了她的面紗,猶如新嫁娘一般呈現在眾多海軍愛好者的面前。

因為限於資料,筆者並不敢確定自己繪製的這條“南寧”號百分之百的準確,但能拋磚引玉,替諸位人民海軍史的愛好者提供一個品頭論足的標本,也是筆者的幸事。

南寧號小史:本艦原為日本擇捉級海防艦滿珠號,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廠竣工,1945年1月31日在越南金蘭灣被美軍潛艇擊傷艦艏,在經過簡單的修理後本艦繼續執行護航任務,4月3日本艦在護衛船隊行駛到香港海域時又遭到盟軍飛機轟炸,遭受重創,被勉強拖到香港,被判定受損過重宣佈放棄修理,5月3日除籍。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派員接收日軍遺留在香港的軍事裝備,本艦被列入接收名單,1946年5月27日本艦正式被中國接管,被命名為七號艦,被拖到廣州黃埔造船所修理,因受傷實在過重,修理進度非常緩慢。1949年廣州被解放軍解放,本艦連同黃埔造船所被解放軍接管,1952年開始制定維修本艦的計劃,來自江南造船所的專家技師抵達廣州後,1953年本艦正式開始大修,1954年4月修理完畢後加入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艇大隊,命名為南寧號,艦種定為護衛艦,1955年中南軍區海軍改編為南海艦隊,本艦長期作為南海艦隊旗艦兼頭號主力艦使用,曾多次為中國從東南亞撤回華僑的行動護航,1959年針對南越海軍在中國西沙群島海域攔截中國漁船的挑釁行動,本艦多次前往西沙海域巡航。1961年本艦定舷號3-172,1975年本艦獲得新舷號500,為新舷號體系的護衛艦序列第一位。1974年本艦參與電影《南海風雲》的拍攝,扮演被擊沉的南越海軍10號艦,1979年前後本艦退役,艦名由051型導彈驅逐艦162艦繼承,2012年12月退役後交付中國海監總隊改造為海監船。南寧艦名將授予一艘新服役的052D型導彈驅逐艦。

標準排水量:870噸

公試排水量:1020噸

全長:77.7米

寬:9.1米

吃水:3米

動力:2座22號艦本式10型十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速:19.7節

續航力:8000海里/16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