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首重生——人民海军“南宁”号护卫舰绘制小记

“南宁”号护卫舰在很多海军老同志的心中并不陌生,并有一个比“南宁”本名更加为人所知的代号“海防七号”。这个代号被很多人民海军史的研究者理解为“第七号海防舰”并由此认定“南宁”号的前身就是旧日本海军的“第七号海防舰”。

舰史研究并不是笔者之所长,笔者也自认不是埋在故纸堆里的材料,但既然决定要绘制“南宁”号的线图,那起码的求真求实的精神是必须具备的。

笔者搜集了旧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所建造的一系列海防舰的照片以及线型资料并加以仔细比对后发现:“第七号海防舰”所属的“丙型海防舰”舰长为67.5米,光此一项就与“南宁”号的78.3米竟有超过10米的误差。以修复“南宁”舰的广东军区江防部队黄埔造船所的修理能力,要把一条不到70米的船体“修”出额外10米,就其难度而言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断首重生——人民海军“南宁”号护卫舰绘制小记

丙型海防舰

其次,“丙型海防舰”有个显著特征:即本级舰的烟囱位于舰体的偏后部约占舰长不到三分之二处;然而笔者根据在老电影《南海风云》中扮演南越海军“10号舰”的“南宁”号侧面影像的判读发现:“南宁”号的烟囱却大致位于舰长的二分之一处。从舰船结构的角度上看,舰体以上的上层建筑甲板室增建或者拆除的难度皆不大,唯独烟道的位置因牵涉主机和锅炉的安放位置以及决定推进轴的长短,哪怕其余的上层建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烟囱的位置一般是不会发生长距离的变动(除非是接受类似于意大利改造“加富尔公爵”级和“杜伊利奥”级战列舰这样的同新建无异的脱胎换骨式的大改造,而这样的大规模改造能力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舰船修造企业而言不吝天方夜谭),经江南造船所修复的原“丙型海防舰”级“第八十一号海防舰”以“沈阳”的新名字加入华东军区海军服役后留下的影像看作为“丙型海防舰”重要特征的靠后烟囱依然保留在了原位,并没有被“挪动”位置,也从侧面证明当时中国船厂的修造能力不具备改变军舰主机、锅炉、烟道位置以及推进轴长的能力。就此,笔者果断否定了“南宁”舰的原型是“第七号海防舰”的可能性。

断首重生——人民海军“南宁”号护卫舰绘制小记

择捉型海防舰

计装备三年式120毫米舰炮3门,九六式25毫米三联装和双联装机关炮各两座。

舰长78米左右且烟囱位于舰体中部是笔者赖以确定“南宁”舰原型的两大依据,从笔者掌握的旧日本海军海防舰的线型图分析,同时符合这两点依据的只有皆属“甲型海防舰”的“占守”和“择捉”两级(两级海防舰的舰长都是77.72米,“南宁”号在修复的时候因重新设计破损的舰首而使舰长有所增加,所以和原型不到1米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而“占守”级并未有赔偿给中国的记录,因此笔者将“南宁”舰的前身锁定为建造数量众多且有多艘赔偿给中国的“择捉”级(四号舰“隐岐”号和七号舰“对马”号经过抽签被赔偿给了中国)。

当笔者将这个想法和判断逻辑向海军史研究学者陈悦先生提出后,得到了陈悦先生的初步肯定,并进一步考证出“南宁”号的前身被潜艇的鱼雷击伤舰首又遭飞机轰炸最终遗弃在香港的“择捉”级十二号舰“满珠”号(详见《现代舰船5B》)。大受鼓舞的笔者终于正式动笔,开始在AI软件上“铺设‘南宁’号的第一根龙骨”。

在笔者的一位忘年交、早期人民海军史爱好者何老先生的热情帮助下,笔者逐步确定了“南宁”号上诸如70K型单管37毫米高射机关炮、12.7毫米重机枪、测距仪、探照灯的具体位置等诸多细节,绘制“南宁”舰的过程十分顺利。尤其值得书写一笔的就是作为“南宁”舰副炮的苏制70K单管高射炮的位置确定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按照陈悦先生的考证,“南宁”号上70K炮的数量是三门,安装位置分别是舰首前主炮后部、舰桥前部的“B炮位”平台以及烟囱两侧延伸至两舷的平台上;何老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南宁”舰装有四门70K炮,笔者通过他提供的一张从舰首主炮位置向舰桥方向拍摄的“南宁”照片确认了“B炮位”上并列装备了两门70K炮;但在某天笔者再一次观看《南海风云》的剧照,细细的判读“南宁”的形象时意外的发现了在该舰后桅杆前的甲板上还有一个类似于70K高炮的物体,在对比了上层建筑甲板的空间以及70K高射炮的回转所需空间以及安装在烟囱两侧的70K炮的形态后,笔者和何老先生讨论确认这是额外的一门70K高射炮,应该是“南宁”号服役后期南海舰队自行为其增加的(《南海风云》拍摄于1974年,离“南宁”号1979年退役只剩五年)。经此种种,“南宁”舰的70K高射炮数量最终被确定为五门。

断首重生——人民海军“南宁”号护卫舰绘制小记

六十年代初的南宁号

计装备苏制B34型100毫米58倍径高平两用炮3门,70-K型37毫米机关炮4门

断首重生——人民海军“南宁”号护卫舰绘制小记

1975年时的南宁号

计装备苏制B34型100毫米58倍径高平两用炮3门,70-K型37毫米机关炮5门

正是一桩又一桩类似于确认70K炮位置的“一波三折”,原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人民海军早期的主力舰“南宁”号护卫舰一点一点的掀开了她的面纱,犹如新嫁娘一般呈现在众多海军爱好者的面前。

因为限于资料,笔者并不敢确定自己绘制的这条“南宁”号百分之百的准确,但能抛砖引玉,替诸位人民海军史的爱好者提供一个品头论足的标本,也是笔者的幸事。

南宁号小史:本舰原为日本择捉级海防舰满珠号,1943年11月30日在日本三井造船玉野工厂竣工,1945年1月31日在越南金兰湾被美军潜艇击伤舰艏,在经过简单的修理后本舰继续执行护航任务,4月3日本舰在护卫船队行驶到香港海域时又遭到盟军飞机轰炸,遭受重创,被勉强拖到香港,被判定受损过重宣布放弃修理,5月3日除籍。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派员接收日军遗留在香港的军事装备,本舰被列入接收名单,1946年5月27日本舰正式被中国接管,被命名为七号舰,被拖到广州黄埔造船所修理,因受伤实在过重,修理进度非常缓慢。1949年广州被解放军解放,本舰连同黄埔造船所被解放军接管,1952年开始制定维修本舰的计划,来自江南造船所的专家技师抵达广州后,1953年本舰正式开始大修,1954年4月修理完毕后加入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艇大队,命名为南宁号,舰种定为护卫舰,1955年中南军区海军改编为南海舰队,本舰长期作为南海舰队旗舰兼头号主力舰使用,曾多次为中国从东南亚撤回华侨的行动护航,1959年针对南越海军在中国西沙群岛海域拦截中国渔船的挑衅行动,本舰多次前往西沙海域巡航。1961年本舰定舷号3-172,1975年本舰获得新舷号500,为新舷号体系的护卫舰序列第一位。1974年本舰参与电影《南海风云》的拍摄,扮演被击沉的南越海军10号舰,1979年前后本舰退役,舰名由051型导弹驱逐舰162舰继承,2012年12月退役后交付中国海监总队改造为海监船。南宁舰名将授予一艘新服役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

标准排水量:870吨

公试排水量:1020吨

全长:77.7米

宽:9.1米

吃水:3米

动力:2座22号舰本式10型十缸柴油机,双轴推进,4200马力

航速:19.7节

续航力:8000海里/16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