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地主是地多還是錢多?

餘下的光年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400字,閱讀需2分)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土地和財富是息息相關的。

因為中國古代長期都是農業社會,農業佔社會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成分。

古代的國家為了管理方便,就大力支持農業的發展,不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因此有重農抑商之措施。

我們常說的“士農工商”四個傳統時期的階級成分,工商是排在最後的,可見古代商人地位之低下。

商鞅變法

因此在傳統時期,人們不管是經商還是做官,有了錢之後,還是會回到農業這條老路上,買田置地,“以末求財,以本守富”,故而土地是最重要的社會資產。

因此在舊社會,“地主”多半是“財主”。

地多、宅子大就是錢多,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成立的。

當然了,我們也經常會聽到一個聲音: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當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了,災荒之年,顆粒無收,貧民餓死溝壑,地主家無餘糧也是正常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種地主,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勤勞節省,然後多買幾塊地,自身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但是就因為地多,被劃為地主。

這就涉及一個怎麼劃分地主的定義問題,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多說了,且聽下回分解。



歷史寶藏


我家族裡有個二叔公太,解放後定為資本家地主。聽我爺爺講,二叔公太的爺爺是很窮的,是學徒出身,後來結婚後自己經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生意大了,有錢賣田地,到二叔太婆這代,由二叔婆天未亮就帶幾個兒媳婦和長工一齊下地幹活,吃的也同長工一樣,解放前有商鋪兩間,幫工學徒三人,有田約200畝,務農長工3人。解放後,評為資本家地主,商鋪公私合營,兒子入了供銷社,田地沒收充公。到了60年代中,全家下放農村,並於80年代回城。回城時一無所有,無房無地。好在改蘋開放,回城後,後代靠做小生意,經過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兒孫一代都在城中有商鋪和樓房。這說明,富裕都是勤勞所至 ,另外由於祖世經商,都有經濟頭腦。白手也可以經商的。現在改革開放了,為什麼還有很多貧窮的人。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就有是否勤儉的因素。你們認為是否有同感。以上是我的觀點。


瞭然一小新


我爺爺是川東的一個小地主。

生活水平如何?據父親與小叔說,他們平時紅薯為主食,好在沒餓肚子。穿草鞋或打光腳為主,只有進城或過節才穿布鞋。不過,兄弟幾個都被送到學堂上學,這就比僱農的條件好得太多了。

平時有點錢也捨不得吃好的穿好的,平時穿的衣服是有補丁的,沒補丁的衣服,只有過年和進城辦事走人戶時才穿。

肉菜也只有過年殺豬時才有。

省吃儉用的原因是傳統習俗,以節儉為榮。

雖然家裡僱了長工,自己也要下田勞動,不幹活是可恥的,會被大家瞧不起,這是農村樸素的習俗。

別看爺爺奶奶平時這樣節儉,兩口子照樣抽大煙!很矛盾很可笑是吧?他們自己種了一些大煙,除了自己吃,也拿去賣 。民國時期的大煙,與糧食、鹽巴、大洋一樣,都是硬通貨。






老青39331948


我家就是地主身份,我相信地主身份一樣,但地主的形成和命運各有不同。

我們家地主是這樣來的:我爺爺原來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軍需處長,在往後的歷史教育中,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肥缺,是足以讓人富得流油的崗位,實際上他手下一個管草鞋採購的屬吏就過得十分滋潤。但我們家詩禮傳家,仁義禮智信才是這個家族的傳承,日倭入侵,國難當頭,我祖父一心想的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前方奮勇殺敵的戰士籌備軍用物質,因此他的生活一直處於清貧狀態。祖父的為人,經常讓我想起《紅樓夢》中任江西糧道的賈政,雖然他手下惡奴李十過著中飽私囊、貪墨枉法、炫富鄉鄰的生活,賈政卻是清貧的,甚至用賈府錢財補帖官用。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官回鄉,置了幾畝薄地,僱了兩三個長工,養著包括父親和姑媽在內的幾雙兒女,可以說是錢也不多地也不多,只是張嘴吃飯的人多。但這也阻止不了我們家劃為地主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家還有一個在國民黨任高官的堂伯父,儘管他以指揮第十一集團軍收復雲南龍陵、騰衝等地,打通中緬公路、暢通外國物質對中國東方戰場的戰績彪炳中華,但這些都只會增添我們家淪為地主的籌碼,因為大家都知道國共兩黨分屬敵對陣營的那段歷史。

劃為地主後那段歷史是不堪回首的,祖父1951年在三反五反中死於非命,父親十多歲就擔父家庭的重任,1960年祖母在大躍進和大食堂運動中死於的飢餓,揹負地主出生身份的父親過著政治上受歧視、經濟上受虐待的生活,而他對地主生活的回憶是,一個星期吃不上一頓肉。


松楠莊主


我家解放前就是地主。和剛剛看到的帖子一樣。我的祖輩是一點一點攢錢然後買地,慢慢的變成地主的。我們家是闖關東過來東北的。老祖宗一個老太太領倆兒子一個女兒落戶到現在這地方的。聽老輩子說。當初沒黑沒白的幹活,幾輩攢下的家業。不過人緣好,苦自己不苦長短工,誰家有難處也主動幫襯一下。我家在當地算有文化的大家,老輩子攢錢就讓晚輩讀書,就算當時鬍子那麼兇也只來過一次,當時我的祖太奶主持家業,告訴我祖太奶,要一些糧食,不要太多。我祖太奶也知道這幫鬍子是誰。就說,三兒,沒有吃的就過來,不許禍害堡子裡的人。。。。我大太爺最有文化,當時在東北軍裡任職。後來我祖太爺不讓幹回家務農到解放後死的。在那些年裡我家族沒有被批鬥過。村裡人也沒有一個忘了良心的。現在我們的家族也都分散到全國各地了。我是到東北的第九代。(老家濰坊候家莊,不知道現在叫什麼)


手機用戶6013564695


那時候地主地多,一是給官府老爺點錢,公文批示一片荒地自己開荒,官府有人的通過官貼局,開設賭場,河套網房,酒坊,妓院,種地等等,多僱常工,就攥大錢了,之後十里八村的要是看那個小農戶家裡,賭輸了,有病的,畜牲死的,就是運氣不好的遇上急用錢的就便宜賣他家的地,所以地越來越多。二是女人多,那時候地主比現在的笨蛋,要多個女人就必須娶到家,我有一個表舅太爺就是七個姨太太,打架吊死兩個,沒有現在先進,家裡只養一個其餘的睡煩了就換不用養一群,多好啊?也方便,便宜啊。三光棍多,一般的常工,都不娶媳婦,娶了也是一身的債,怎麼養得起阿,孩子也沒前途啊,所以單身也多。四跑的多,解放了我三太爺家的五個三太奶奶和奶媽 小丫頭,歲數小的都跑了把家裡的錢銀子都偷走了,沒等解放軍來分就搶窮了,就剩下大三太奶了,也不做在抗上說這個常工不出活那個丫頭不守規矩了。五破鞋多明明是在這幾個大爺見丫頭就睡的丫頭不敢說,這幾個太奶知道了不敢說太爺,就往死裡偷著壞丫頭,都是不知怎麼的就自殺或病死了。要是有現在這些丫頭的頭腦就不會死的,一舉兩得的事那時候人沒文化不會用。


7799胡楊


我的奶奶的爺爺是和母親嫁到我們老家的,繼父好吃懶做,愛賭博,家裡窮得叮噹響,奶奶的爺爺十幾歲就下煤窯掙錢,然後買地,再種地,掙了錢再買地,所以那時候地主基本沒什麼現金,錢都換成地,後來有了上千畝地,之後就是花錢把位置不好的地,換成好地,家裡也請了長工,管家,老爺子四個兒子,四個兒子的孩子都挺大了,幾個兒子都得聽老爺子的,老爺子只給兒媳婦生活費,其它的錢都用來買買地,地就越來越多,半夜三點多,別人家都睡覺,老爺子讓全家起來幹活,誰不幹活就打誰,是打啊,天一亮短工來了,兒媳婦就得給準備好飯,讓短工吃了飯,再去種地,那是走了名的幸苦人。古代沒有那麼多投機倒把,財富都是靠幸苦和經營。地主也沒那麼壞,我奶奶爹還每年冬季給周圍窮人免費送糧食。後來戰爭和革命,土地改革,地主殺頭,命保住了就不錯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我愛我的祖國4


地主是地多叫地主,地是哪來的?恐怕各地不一樣。我家是山東清末逃荒(好聽點叫闖關東)來遼南的,靠海邊近些。當時是我前五代太爺爺兄弟兩人領著家小來的,半路分開一支。我們這一支到遼南現在住地時荒無人煙(原來朝鮮人居住過),但不得不說老祖會選地方,世外桃源類型的地貌。第四代兄弟四人,勤勤懇懇耕作開荒,積累大量土地。後來陸續有人逃荒過來,一些人就主動上門打工,或者自己開荒種地,當然還有遊手好閒,不擅耕作經營的,過得不好。解放前我們家已是當地數得著的地主,也恩惠了不少人(甚至給打工的吃小米飯肉片,自己家吃鹹菜,從沒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後來兄弟四人分了家,土地改革時,因為在當地頗有聲望,沒有人去壞我們家,政府瞭解情況,給了個富農,後來也沒遭什麼罪。地主不見得是壞蛋,特別是東北的地主。


ang1229


肯定回答:地多。我老家在東北,祖籍山東。爸爸家裡有姊妹7人,哥六個,姐一個。剛開始的地都是太爺帶6個兒子開荒出來的,後來的地是買來的。哥六人其中四人是手藝人,鐵匠,木匠等。還有兩人做生意。後來發展到小型兵工廠,做刀,槍,炮。生意上的貨,都是自己做的,和前蘇聯(當時叫老毛子)和日本(東洋人)進行交易換來的。在當地也算大戶。每逢佳節的時候,在外面做手藝的將換來的物品用大馬車運回來,(到年根時候只要村外馬褂鑾鈴,就知道家人回來了),家裡的女人們已經準備好過年一切物品,男人們回來後,殺豬宰羊,搭臺唱戲,慶祝新年和家人團聚,好不熱鬧。這都是憑自己手藝和辛苦賺來的錢和地。想一想,改革開放不也是憑辛苦努力賺錢嗎?人就得奮鬥,有付出就有收穫。


手機用戶51558647299


跟錢相比,當然是地多。因為他們每賺一點錢,就趕緊買進一點土地,好使土地越來越多,也因此能夠享受到地多帶給他們的歡樂。但因為他們買地的念頭太強了,使其中的很多人根本顧不得享樂,以至於我們這裡在五六十年代傳說,他們經常是炒黃豆做鹹菜下飯;甚至連長工吃剩的飯菜都捨不得扔,留著自己下頓吃。我下鄉那個村一個地主家的後代,一次開會時說他們家有地那功夫,伙食還不如現在(69年),讓人聽了非常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