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 [1] 。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於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在非常艱難困苦的環境里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背景事蹟

東北抗日聯軍

郭永潔抗戰系列國畫之一《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九一八”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以後,由部分原東北軍、中共抗日遊擊隊、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組成。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七十六萬日軍,消滅日本關東軍十八萬,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10餘萬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1937年抗聯殲敵103500人,1937——1945年殲敵82700人,共計186200人,牽制日軍兵力: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為76萬。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3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遊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遊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戰士照片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崔庸健)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松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魏長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東北抗日聯軍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抗日聯軍獨立師改編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7年10月1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四、五、七、八、十軍組成。周保中任總指揮,崔石泉(崔庸健)任參謀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六、九、十一軍組成。張壽籛(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許亨植(李熙山)任參謀長。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抗戰最艱苦的抗日遊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艱苦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藥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鬥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所用的臂章

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國內抗聯游擊區進行遊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讚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讚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鬥爭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1936年以後,因中央紅軍長征,東北抗聯與黨中央失去聯繫,更沒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炸燬日軍的列車

有得到國民黨政府一槍一彈的支持,孤懸敵後。南滿幾次西征都沒有打到關內;1937年12月,北滿省委為爭取蘇聯援助,派趙尚志等三位抗聯高級將領進入蘇聯後,又被蘇聯關進了監獄達一年半之久,抗聯的精銳騎兵部隊被蘇聯解除了武裝送往中國的新疆從此再無音訊,使東北抗聯受到巨大的損失。東北的黨組織始終按著羅登賢領導的滿洲省委制定的路線開展抗日鬥爭。當時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王明,曾寫信給東北抗聯,指出一條錯誤的右傾路線,造成了東北抗聯黨內的意見分岐。當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時,儘管趙尚志、馮仲雲、周保中等通過蘇方查找、轉交信件;通過報紙登報聯繫,也無法再找到共產國際的中共代表。直到日蘇在“諾門罕戰役”時,蘇聯才開始支持抗聯,利用其牽制日軍,收集情報。但仍沒有與黨中央取得上聯繫,僅得到了毛澤東的兩篇文章:《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這兩篇文章成為抗聯在抗日鬥爭中的指導方針。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軍旗

當蘇聯有意將抗聯併入蘇軍時,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等抗聯黨的領導,始終不棄中國共產黨對部隊的領導,牢牢地掌握著這支部隊。當跟隨蘇軍打回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之後,迅速與關內的黨中央聯繫,使抗聯部隊回到了黨中央的懷抱。

東北抗日聯軍中有不少朝鮮人。戰後,在蘇聯幫助下,他們組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多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層軍官。

發展歷史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反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一支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奮起自衛,在長達14年之久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裡,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的鬥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鬥爭的高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餘部、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上產生和建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黨在東北沒有武裝力量。在1927年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之前,東北地區甚至沒有統一的黨組織。“八七”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派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為人到東北籌建東北地區黨的統一組織——中共滿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在哈爾濱道里區十三道街48號,由陳為人同志主持召開了有哈爾濱、大連、長春、瀋陽等地共40名黨員代表參加的東北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在滿洲的政綱》和滿洲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兩個《決議案》,宣佈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選舉陳為人為臨時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決定“臨委機關”設在奉天(今瀋陽),同時向東北各地黨組織發出了第一號通告,宣佈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領導奉、吉、黑三省黨委。這次會議,標誌著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會議並沒有決定建立革命武裝。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從此,東北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三省各地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東北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運、軍運的鬥爭,日益高漲,中共滿洲省委成為東北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領導核心。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為中心進行革命鬥爭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佔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的罪惡,指出日本要變東北為其殖民地,號召東北人民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者。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斥責國民黨政府賣國不抵抗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21日,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學生3000餘人成立“東北學生抗日會”,組織“敢死隊”,決心“與倭賊拼爭”;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要求“在滿洲更應該加緊地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鬥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兵變與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23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於士兵工作緊急決議》,發出黨要組織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遊擊戰爭的號召。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游擊隊和開闢游擊區。同月,《紅旗週報》第20期發表了周恩來的文章《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與我們黨當前任務》指出,組織“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眾的普遍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眾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隨即,中共滿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創建反日遊擊隊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決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的東北軍部分官兵紛紛起來抗日。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向其所轄各縣通電,呼籲軍民團結共同抗日;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佈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佔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並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家堡子創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鄧任司令。他們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絀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下,在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下,自發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不顧一切,揭竿而起,殺向抗日疆場。尤以馬占山為首的東北義勇軍首當其衝,率先於1931年11月與日本關東軍主力多門師團和張海鵬偽軍進行戰鬥,斃敵甚多,博得全國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為一時的抗日民族英雄。

義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義勇軍的隊伍隨之擴大,加入義勇軍行列的不僅有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而英勇奮鬥的共產黨人、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而且還有地方官吏和土紳,甚至還有遍佈東北各地的綠林隊伍和民間團體的“紅槍會”、“大刀會”等,他們也都紛紛舉起抗日義旗,同義勇軍以血肉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拼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東北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湧,盛極一時,發展之迅猛,參加階層之廣泛,在東北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義勇軍興起,到1932年夏季,僅半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三十餘萬人。

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孤懸敵後的種種困難條件下,勇敢頑強地阻擊日軍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和幫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的鬥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到義勇軍中工作,對義勇軍的抗日鬥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中共滿洲省委在領導與協助義勇軍鬥爭的同時,就注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建立起巴彥、磐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支反日遊擊隊和抗日救國遊擊軍、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爭取偽軍譁變,收編義勇軍殘餘部隊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隊”、“紅槍會”等反日武裝。各地反日遊擊隊在同日偽軍的浴血奮戰中不斷髮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從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鬥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場上,它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英勇頑強、勇於獻身,使在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東北人民,從抗日遊擊隊的鬥爭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迫切要求,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推行王明“左”傾政策的影響,在1932年6月召開的“北方會議”上規定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據地一樣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把堅持抗日鬥爭正確方向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同志調離領導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堅持援助義勇軍和聯合其它抗日武裝力量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斥之為“機會主義”,嚴重地脫離了當時東北工作的實際,不僅喪失了抗日義勇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而且使反日遊擊隊的發展也受到不利影響。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佔山海關,向華北擴大侵略戰爭。1月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提出:中國工農紅軍願在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力和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作戰協定,共同抗日。1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實行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聯合各種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線的策略,切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維埃政權、紅軍游擊隊,改變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決定,意味著東北的反日遊擊隊組織將向反日武裝統一戰線方向發展,標誌著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游擊戰爭的新開端。

從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遊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各軍在組建過程中和組建之後,進行了艱苦細緻的工作,爭取並團結了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軍的英勇善戰和對抗日救國事業的忠誠,感召了各種抗日隊伍紛紛向人民革命軍靠攏。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和第2軍在成立軍部之前,各自先以軍的番號成立軍下屬的獨立師。第1軍獨立師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從1934年1月開始,獨立師便聯合幾支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共同作戰。2月21日,獨立師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義勇軍隊伍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宣言》,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以第1軍獨立師為中心,領導對日作戰,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部隊達5000餘人;第2軍第1獨立師於1934年3月成立。

1934年7月,獨立師一部聯合十餘支義勇軍、山林隊共同組成了抗日聯合軍指揮部,推選王德泰為指揮,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山林隊共1000餘人;第3軍在成立之前,於1934年3月,由珠河游擊隊發起,召集了以“愛民”、“北來”、“好友”、“七省”為名的義勇軍、山林隊首腦會議,依照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的三項條件(不投降、不賣國、收復失地,抗日到底;擁護民眾利益;允許民眾武裝抗日),決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推選趙尚志為總司令。第4軍、第5軍都是以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為骨幹,聯合救國軍餘部和其他抗日武裝隊伍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地聯合軍指揮部、總司令部和同盟軍的建立,標誌著以人民革命軍為中心的聯合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反日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成立、反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人民革命軍各部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並擴大了遊擊根據地,開闢了新的游擊區,使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民族英雄楊靖宇

1935年5月以來,發生了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家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並提出了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身處抗日遊擊戰爭前線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著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佈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遊擊隊一律抗日聯軍、抗日遊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完畢。這個時期是東北抗日部隊第2次改、擴編時期,也是抗日部隊進一步壯大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抗日部隊由過去的6個軍擴編到11個軍,並形成了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的稱謂——東北抗日聯軍,它標誌著東北游擊戰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

在這11個軍中,除第7軍是在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基礎上改編成立的外,第8、9、10、11這4個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部隊建制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於1936年7月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

北滿抗聯主要創建者--趙尚志將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於1936年8月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

前身是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遊擊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

前身是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於1936年2月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於1936年9月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

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於1936年11月擴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

前身是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於1936年9月收編並改編成立。謝文東任軍長(後叛變),滕松柏任副軍長(後叛變),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第十軍軍長汪亞臣

前身是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2支隊,於1937年1月改編成立。李華堂任軍長(後叛變),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

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隊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汪雅臣部的“雙龍”隊,1936年曾改稱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於1936年11月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

前身是原東北反日山林隊祁致中部的“明山”隊,1936年5月曾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於1937年11月組建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白雲峰任參謀長(後叛變)。下轄1個師,師轄1、2、3旅。

1936年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向中共滿洲省委傳達了關於撤銷滿洲省委,建立吉東、松江、東滿、南滿等四個省委和哈爾濱特委的指示。同年6月18日,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全部結束。在這期間,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中共東南滿、吉東和北滿省委。為適應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需要,東北抗日聯軍各軍按照其活動區域,先後組成3個路軍,劃分為新成立的各省委領導。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

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1、2軍,於1936年7月組成。楊靖宇任總指揮,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餘人,歸南滿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

周保中將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

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4、5、7、8、10軍,以及救世軍王蔭武部、義勇軍姚振山部,於1937年10月組成併成立總指揮部。周保中任總指揮,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歸吉東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

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3、6、9、11軍,於1939年5月組成併成立總指揮部。張壽籛(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委(1940年4月任),許亨植(李熙山、朝鮮國籍)任總參謀長,歸北滿臨時省委。

艱苦抗戰

1936年至1937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變時,已建成11個軍,達30000餘人,並開闢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3大游擊區,抗聯各軍在遼、吉、黑廣闊的原野所進行的大規模的游擊戰爭,威脅著日偽統治,牽制了日偽軍近40萬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是執行黨的抗日統一戰線方針的結果,它擴大了抗日軍隊,推動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密營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這一時期是東北抗日聯軍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繼續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的時期。自1937年以來,日本侵略者為了鞏固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不斷往東北增兵,關東軍由20萬猛增至40萬。到1938年,日本在東北的兵力已達8個師團,並有偽軍和警察大隊數萬人。日偽當局以強大的兵力對抗聯部隊進行連續不斷地“討伐”;同時極力強化它在城鄉的法西斯統治。在城鎮它們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愛國者,摧毀抗日救國組織,嚴密控制人民活動;在農村它們加緊推行“集團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農戶強行遷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實行保甲制、連坐法;在抗日遊擊區它們實行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割斷抗聯部隊與人民群眾的聯繫,斷絕抗聯部隊的給養來源,加緊經濟封鎖、政治誘降。同時,也加大軍事討伐力度。1937年底,日軍第4師團、第10師團全部和第8師團一部共25000餘人,配以偽軍20000人,對松花江下游地區(偽三江省)三江平原的抗聯第二路軍實行“討伐”。中共吉東、北滿兩省委分別作出決定,除留部分隊伍在原地活動,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衝破敵人包圍,到外線作戰,開闢新游擊區。

1938年7月,第2路軍主力部隊開始西征,向五常、舒蘭一帶突進。但是在7月31日,時任5軍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攜款叛變投敵,供出了我軍西征計劃,2路軍西征雖打亂了敵人的重點“討伐”部署,但部隊損失嚴

東北抗日聯軍

重,未能實現預期目的。與此同時,北滿抗聯部隊的4個軍(3、6、9、11軍,後來的第3路軍)也於1938年8月開始實行遠征,向位於小興安嶺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進。北滿抗日部隊的遠征,粉碎了敵人“聚殲”抗聯部隊於松花江下游的圖謀,保存了主力,為開闢黑嫩平原抗日遊擊區、組建第3路軍奠定了基礎。

抗聯第1路軍的形勢非常嚴峻,軍需給養無源,南滿游擊區遭到破壞,1938年初,不得不離開本溪、寬甸、枑仁游擊區,向輯安老嶺山區轉移。1938年6月29日,抗聯第1軍第1師師長程斌叛變,向敵人供出了1路軍的行動計劃,使第1路軍行動更加困難。為適應形勢的變化,1路軍領導於1938年8月後,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取消1、2軍番號,實行新的建制,將1路軍編成3個方面軍、1個警衛旅,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總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間,日偽軍出動6000餘人對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帶的第2路軍部隊實行“圍剿”。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

1939年5月,北滿抗聯部隊的4個軍,在德都朝陽山後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聯第3路軍,並相繼建立了龍北、龍南兩個地區性的指揮部,分別指揮各部隊,以突襲方式攻擊敵人薄弱環節,屢屢獲勝。

1939年10月,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了75000人的兵力,開始對東南滿地區楊靖宇領導的部隊實行重點“討伐”,部隊減員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東北抗日聯軍陷入了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困苦時期。楊靖宇領導的第1路軍各部指戰員們,在缺衣少食的條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樹皮、嚼草根,與超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頻繁作戰、堅持鬥爭、苦苦周旋,部隊減員過大,無法補充,困難日益加重,游擊戰爭遭到嚴重挫折,楊靖宇同志不幸於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縣境內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偽軍層層包圍最後壯烈犧牲。魏拯民抱病出徵,繼續指揮戰鬥。鑑於形勢的惡化,魏拯民於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開了中共南滿省委和第1路軍領導幹部會議,根據會議的決定,第1路軍所屬部隊進一步化整為零,進行分散遊擊,伺機殲敵,並提出加強地方黨的工作要求,第1路軍至此開始了小股部隊分散活動打擊敵人的游擊戰爭。

第2路軍由於部隊給養極端缺乏,戰鬥頻繁,部隊大量減員無法補充,和1路軍一樣,遭到嚴重挫折。

第3路軍與1、2路軍的情勢相差無幾,因敵我力量相比懸殊,兵員無法補充,戰鬥到1940年2月,第3路軍只存500餘人。

東北抗日聯軍

抗日聯軍巴彥縣黑山密營

東北抗日聯軍遭受了空前的嚴重困難和挫折,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領導人於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蘇聯伯力舉行了吉東、北滿黨代表會議,總結了東北遊擊運動的經驗教訓,確定今後鬥爭策略,形成了《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規定了繼續堅持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戰鬥任務。並根據鬥爭形勢,建議東北抗聯各路軍下一律實行支隊建制,在路軍以下設“支隊—大隊—中隊—小隊”,開展激動靈活的分散的小型游擊戰爭。擬將第1路軍編為第1、4、7支隊;第2路軍編為第2、5、8支隊;第3路軍編為第3、6、9、12支隊。同時與蘇方代表會商,正式確立了蘇聯遠東軍援助東北抗日聯軍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向第7軍傳達了吉、北兩省委黨代表會議精神,將第7軍改編為第2路軍第2支隊。支隊長王汝起,副支隊長劉雁來,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馮仲雲就任第3路軍政治委員,在張壽籛(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將第3路軍所屬部隊改編為第3、6、9、12支隊。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軍第2方面軍在東寧縣境改編為抗日聯軍第1支隊。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聯部隊損失嚴重,抗聯第1路軍、第2路軍和第3路軍大部,相繼越界到蘇聯境內進行休整,東北戰場上只留下了少數小股抗聯部隊同敵人作戰,進行遊擊活動。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密營

蘇聯遠東軍援助東北抗日聯軍正式關係的確立,為抗聯部隊休整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抗聯領導人經過反覆討論,決定以主要精力對部隊進行整訓,保存部隊實力,提高部隊素質,作好戰鬥準備,迎接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光復中國東北的戰鬥。

從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取消後至1942年,東北黨組織幾乎與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聯繫,這一時期全國都在進行抗日鬥爭,處於極其艱苦的時期,東北的抗日鬥爭已成為局部的鬥爭。

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亦稱蘇聯遠東方面軍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2個直屬連(迫擊炮、通訊)。同年9月13日,在原東南滿、吉東、北滿等黨組織基礎上,成立了統一的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執行委員會(簡稱“東北黨委員會”),並千方百計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繫、聽候指示。百般設法尋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志的著作,如飢似渴地學習和領會黨中央的指導思想、方針和政策,按照正規軍建設的要求和戰時需要,結合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實際,在蘇軍的幫助下,對指戰員進行系統的現代化軍事訓練,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訓練,為最後勝利進軍東北,光復國土奠定了基礎。

東北抗日聯軍

抗聯教導旅照片

在蘇聯境內整訓的3年多時間裡,教導旅一邊整訓,一邊從營地陸續派出小部隊返回祖國東北進行敵情偵察和各種遊擊活動,收集大量情報,對抗聯部隊配合蘇軍進軍中國東北,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攻

1944年,在中國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上,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進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將日本侵略軍圍困於華北、山東、蘇北、蘇南等幾個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線的狹小地帶,冀熱遼區的部隊挺進到熱河作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並派出遠東軍進入東北戰場。在蘇聯整訓的東北教導旅空降人員和在東北各地堅持游擊戰爭的部隊,以及執行偵察任務的部隊、抗聯地下工作幹部組織的軍隊,積極配合蘇軍作戰,打擊日本侵略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東北抗日聯軍部隊利用與蘇軍配合作戰的有利條件,迅速佔領了長春、哈爾濱、瀋陽、吉林、佳木斯、齊齊哈爾、延吉、北安、綏化、海龍等70餘座大中城市和縣鎮,並在蘇軍配合下,發動群眾,摧毀敵偽勢力,擴建部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抗戰勝利成果,接應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挺進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等同志向東北局移交了組織關係,中共東北黨委員會完成了歷史使命即行撤銷。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抗聯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併,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勝利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黨和人民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中指出:“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同志們,在黨中央領導與抗日救國的總的政策之下,曾在極艱難複雜環境中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滿洲國進行了長期的殘酷的英勇鬥爭,曾得到東北人民的愛戴。‘八一五’東北光復初期,又協同蘇聯紅軍及八路軍、新四軍,最後擊敗日寇,解放了東北。是中國黨光榮歷史不可分的一部分。”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是一部英勇的艱苦卓絕的鬥爭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東北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拯救中華民族的一部鮮血寫就的歷史。東北抗日聯軍僅有近4萬人的軍隊牽制了近40萬的日偽正規軍,有利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它的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和建樹的抗日業績,表明了它不愧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

英雄楊靖宇

抗聯英雄楊靖宇最後的五天五夜節選

楊靖宇在輝南縣石道河子召開會議,專門研究粉碎敵人“大討伐”的對策。主張撤退的同志提出兩個方案,一是部隊向蘇聯轉移,形勢好轉後再回來;二是楊靖宇帶司令部隱蔽到長白山深山老林裡,其他部隊留下打游擊。 “這兩個方案都被楊靖宇推翻了。”“楊靖宇當時嗓門很大,他主張在這裡堅持打下去 ,這樣不僅能牽制敵人一部分力量,給黨中央減輕抗戰壓力,而且對鞏固當地群眾抗日基礎也有一定作用。”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時,一張陸空交織的大網,正一步步向楊靖宇撒開。面對敵人的瘋狂剿殺,楊靖宇部隊決定化整為零,分散突圍,待機重新集結。

“1939年12月24日,楊靖宇身邊尚有400餘人的抗聯部隊,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個人了。2月18日,楊靖宇身邊的最後兩名警衛員在濛江縣附近向老鄉購買糧食和衣服時被捕,敵人從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 ,判斷他可能就在附近,於是增派兵力和飛機展開圍捕。” 1940年2月23日10點左右,楊靖宇踏著沒膝的白 雪,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個進山打柴的農民。由於行動不便,他將購買吃穿用等事委託給他們。 “那時他已6天6夜粒米未進,周圍還有幾百個敵人在全力圍捕。儲存抗聯過冬物資的密營幾乎都被敵人破壞了,寒冬臘月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說糧食,就連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裡。”吃的是樹皮、棉絮和草根。吃樹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裡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強吃下去了,肚子裡不好受。” 單槍匹馬的楊靖宇,早已筋疲力盡別說吃口飽飯、喝口熱水,就連踏實睡上一覺都是一種奢望。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對面如今有一家門臉不大的飯店,當年,楊靖宇與敵人作戰時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樹,1940年2月23日下午3時10分,接到叛徒告密的敵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圍剿他。“敵人心裡明白,楊靖宇身經百戰,他們不多派日軍是根本鬥不過大老楊的。時間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時楊靖宇生命裡的最後一刻,楊靖宇把槍口對準了敵人。關東軍留下的一段戰場實錄楊靖宇最後時刻:“討伐隊已經向(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圍了他。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手持雙槍向討伐隊射擊。 交戰20分鐘,有一彈中其左腕。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槍應戰。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終因寡不敵眾,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槍,厲聲怒斥:“誰是抗聯投降的,滾出來我有話說。”語畢,高大的身軀便仰面倒在大 樹旁,終年35歲。鮮血染紅了皚皚白雪。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侵略者始終無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來,他已被圍困在冰天雪地裡,完全斷糧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麼生存?

為了解開謎團 ,敵人殘忍地將他剖腹查看,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最激盪悲壯的詩文,往往在最慘烈、最殘酷的漩渦裡誕生。因為寫它的不是筆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後奉獻。楊靖宇用英雄壯舉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更展現了東北抗聯將士的剛烈血性。置身楊靖宇將軍犧牲的地方,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硝煙彷彿並未走遠,“松花江水流不停,不滅日寇心不平。”這首歌在白山黑水間傳唱,半個多世紀不曾絕響。

榮譽

2015年9月3日,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是10個英模部隊方隊之一,徒步接受檢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