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湖北宜昌市雄踞西陵峽之東口,是湖北省最西邊的地級市。

宜昌,即“宜於昌盛”。據考,該名系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間命所得,如今已使用了近300年。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屈原安靜地佇立在宜昌臨江邊,千古沉思……2008年。

宜昌的歷史已有2400多年。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宜昌的最初提及是:1876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宜昌與蕪湖、溫州、北海三地被新闢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877年,清朝政府在宜昌設立海關,英、日、美、德、意、法等國也相繼在這個三峽東口的城市設立了領事館與商行。

宜昌古稱夷陵,指江水至此而平坦,山至此而成為丘陵。此語很是精確,它表明長江三峽在宜昌劃上了句號,自然地理面貌以此為界而變成一種水平山低的新景象。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雲集路與沿江大道交匯處就是濱江公園。這裡一片繁榮。2009年。

1、水電之都

1970年12月30日破土動工修建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萬里長江第一壩,它地處宜昌市西陵區境內,距離市中心約3公里。

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在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距離市區約40公里。

所以曾有人這樣客觀地概括:三峽宜昌有一峽,三峽工程在宜昌。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第九屆中國宜昌三峽國際旅遊節精彩開幕 : 威風龍鼓。2008年。

兩座世界級的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在宜昌的興建,說明了一個讓天下人篤信不爭的事實:

宜昌擁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宜昌是中國的水電城。

據目前的科學勘測,宜昌市境內水能開發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是中國乃至全球水能資源最密集、開發前景最為看好的地區之一。宜昌全市已經建成450多座水電站。宜昌全市水電裝機總量達230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100億千瓦時。因此,宜昌被譽為“世界電都”,“中國的動力心臟”。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第九屆中國宜昌三峽國際旅遊節精彩開幕 : 激情演唱。2008年。

新的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宜昌定位於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大城市的氣魄壯大了城市骨架,沿著長江干流發展,形成了電力及載電工業、機械、化工、食品、建材等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經濟綜合實力在湖北省僅此於武漢。

2、川江碼頭城

宜昌自古以來即是四川與湖北及湖南的交界地,曾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長江是一條重要的水道,長江中上游的商品物質多半是通過船隻運載入渝入川。

換句話說,宜昌就是三峽東口的水碼頭。

清代,川江上游的船隻經過長江三峽而始出蜀地,當這些歷經險灘咆漩的船隻駛出南津關後,通常就在宜昌城外的鎮川門一帶泊舟歇息,補充供足。最多的時候,宜昌長江碼頭上停泊有數以千計的船隻,至於船工、水手、橈工等,最多時竟然上萬人!

“日有千人拱手(意:搖槳划船),夜有萬盞明燈(意:過夜的木船上掛著桅燈照明)”,描繪的就是宜昌早期碼頭業發達的景象。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宜昌依水而興。濱江公園,乃長江中上游不可多得的城市景觀帶。2008年。

因著川江航運、碼頭興旺,宜昌老城也活胳了起來。木船修理,日用買賣,酒樓茶肆就依著長江碼頭邊而發達。時人形容當時的宜昌:百貨充牣,商旅鱗集。

1938年,日寇侵華,戰火燒過長江,南京與武漢相繼失守。

10月,隨著國民政府向陪都重慶的西撤,原本在華東、華中地區的大批人流、物流,開始湧向四川蜀裡,以避侵犯。而在當時,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當這些人流、物流抵達宜昌後,均期待著能夠迅速“換載”上木船,繼續溯江經三峽而入四川盆地。

蔣介石、李宗仁、陳誠、汪精衛、馮玉祥、陶行知、老舍、李四光、黃松齡、王芸生、於毅夫、程希孟等眾多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社會賢達在國難當頭的1938年均到達或取道宜昌輾轉。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大公橋碼頭,原本是進出川江的重要客貨運港。也是居民們水岸生活的局部。2007年。

緊急關頭,距離江邊碼頭不過一兩百米的宜昌通惠路上擠滿了準備趕船的人,旅館、客棧統統全部住滿,剩下沒找著住處的外來者只有在城區居民屋簷下臨時擠著,挪個窩……

原本10萬人的宜昌,數日內湧來了3萬多人流……

而從宜昌一馬路到十三碼頭的江邊道路上,還擺滿了急需乘船運載入川的輜重物資……

更為緊張的是,時值秋季江水尚豐,而再過一個多月,川江水流季節性減少,進入枯水季節,許多暗礁就會露出水面。這個時候,五六百噸級的輪船就無法在峽江中暢行了,真正要運載完當前的人流與物資,必須抓緊在40天時間之內!

人急,船急,時間都急!

可就在這個時候,日寇已經動用飛機,開始飛到宜昌上空進行瘋狂地轟炸……

民族實業家盧作孚領導的民生輪船公司動用了20多條輪船,臨時增加僱工3000多人,同時徵用民間木船850餘隻,從宜昌運載入川難民與大量物資,保證了撤退的順利,保存了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與經濟實力。據統計,宜昌大撤退期間,由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3萬多人,貨物10餘萬噸。在整個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受到日寇敵機追擊、轟炸,共計損失輪船16艘,犧牲職員116名……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宜昌大撤退雕塑座落於夷陵大橋一側的江濱,主題突出,構思頗負創意。2009年。

這段歷史近年來被不斷地發掘、充實。歷史研究者這樣認為:“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鍊鋼等行業的綜合性工業區,構成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命脈。正是這些撤退運輸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成為抗戰的堅強後盾,生產了大批槍炮,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殺敵武器,為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這是對宜昌大撤退意義的簡要闡釋。

當年,親身經歷了宜昌大撤退的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這樣打了個比方,他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錚錚宜昌,傾全城之眾,數萬碼頭工人、海員、船工和縴夫,在敵機狂轟頻仍、硝煙瀰漫的宜昌碼頭和嶺寒澗肅、灘湍水阻的峽江航道,鏖戰於驚濤,劈波於漩流,萬民挽臂,百姓伏脊,搬運號子和拉縴絞灘之吶喊怒嘯蒼穹。英雄城市,展開波瀾壯闊之恢弘畫卷,竭盡砥柱挽瀾之磅礴力量,將民族工業精華近10萬噸物資設備,3萬人員如期成功轉移,演繹了中國大內遷最壯觀一幕。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雪染濱江,景色格外優美。2008年。

……七十寒暑,山川不泯英雄氣,征途依然當年月。借先輩慷慨,添今人豪情,逞長江之志,銘耿耿肝膽。

宜昌大撤退雕塑上的這段銘文成為七十年後今人對這段血火硝煙寫就的航運奇蹟的最好註釋。

3、旅遊明星城

宜昌是全國11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也是全國首批公佈的40佳旅遊城市。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三峽國際旅遊節上的小觀眾,真入迷!2004年。

“蜀道三千,峽路一線”,宜昌的特殊地理位置,令其歷來成為兵家爭戰之地。三國時期,除了張飛在南津關三遊洞外擂鼓練兵,關飛也在夷陵城對岸的點軍坡點視軍馬。清光緒十一年,宜昌總鎮羅縉紳為紀念“威震華夏”的英武關公,特別鑄碑“漢壽亭侯點兵處”,至今尚存宜昌主城區對岸的點軍區內。當年,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其原址在宜昌所轄的當陽市境內,該地還有一座關陵,追念關公英跡。

公元208年,張飛調任宜都郡任太守。這一天,他來到古夷陵城外的虎牙灘口,看見江水異常洶湧,懸崖孤峰,地勢極其險要。張飛下令在此修建一座亭,表示這是蜀國要地,必須長期把守。亭子快建成了,張飛又來虎牙灘口督查,他發現亭的楹欄上刻著一種似虎類犬的動物,不明不白的,這究竟是什麼?生性威猛的張飛瞪著雙眼,喝問工匠:“此為何物?”眼見陣勢不對,工匠被嚇得雙腿發顫,靈機一動回答:這畫的是猛虎獵食時的樣子,名為猇,它正表現出將軍的勇武與威風……張飛一聽,轉怒為喜,爽快地一笑,“來人啊!這亭從此就叫猇亭……”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日已西沉,古戰場雄關獨傲。1997年。

公元222年,吳國孫權和蜀國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了一場著名的戰爭,這就是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戰場在古夷陵城東一帶展開,經過長達半年多的相持,吳將陸遜派遣小部隊試探進攻蜀營,從中尋找到了戰役玄機——利用火攻,搗爛蜀軍陣營。陸遜命令手下將士手持茅草,乘著夜色突襲蜀軍駐紮在猇亭的陣營。江風獵獵,戰火熊熊,火勢迅猛地延燒開去,引得毫無防備、尚在睡夢之中的蜀軍陣營人馬廝叫,一片大亂!陸遜主力軍隊全線出擊,直破蜀軍陣營,殲滅數萬蜀軍。可憐劉備從營帳中被手下救起,來不及穿戴,慌亂中騎在馬上逃出包圍……劉備這一次元氣大傷,逃到了奉節城內的永安宮中,惶惶多日。第二年的四月,因戰敗而憂急不已的劉備患了大病,面對諸葛亮等眾臣而不得不託孤立言,淒涼歿於奉節城中……

夷陵猇亭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而被寫入了中國古代戰爭史。

如今,猇亭修葺古戰場風景區,把守著長江雄關,娓娓地講述著當年驚心動魄的三國戰事。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我愛車溪的草鞋”。2006年。

車溪,位於宜昌長江南岸的點軍區土城鄉。這裡山巒優柔,一條溪水從山谷深處發源,潺潺流淌,一年四季明淨清澈,兩岸山木蒼翠飄香。車溪,奉獻給旅行者的不僅是山水之秀,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體驗。

重拾野趣,返璞歸真。車溪旅行,韻味天成。

三峽拾遺(3)光彩宜昌

宜昌主城一隅。2008年。

三峽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電城。宜昌正秉承著楚國祖先的浪漫與才思,經營著先天的山水資源與現代的城市文明,端莊疏朗地書寫著日新月異的新夷陵。

作者:三峽之眼([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