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之前,發生過一起14歲兒子弒母案,震驚了許多人。起因並不是什麼重大的原因,14歲的兒子因為整天玩狗,學習成績下降,母親威脅他,要將小狗殺死。結果,母親真的這麼做了。誰知,當天晚上,趁著母親睡著了,孩子用錘子在母親頭上砸了一個洞,導致母親死亡。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事情發生的原委

據瞭解,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一貫強勢,孩子平時學習成就不錯,但是因為最近有些貪玩,導致成績下降,母親十分氣憤,所以,用小狗的生命來嚇唬孩子。面對與母親之間的衝突,孩子也說過,"你打死小狗我就打死你"。最後,兩個人都付出了行動。

其實,近些年類似這樣的新聞有很多,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時候,輕易地就做出了不恰當的選擇來進行處理。當然,與新聞中孩子的激烈反應不同,還有一部分孩子,在面臨衝突的時候,選擇的是另一個極端的反應,就是聽之任之。

前不久,有一則視頻瘋傳朋友圈。視頻裡記錄的是一名男生被三個同學毆打,在三分鐘的視頻裡,男孩跪在地上,不曾有過絲毫反抗。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發生衝突時,一味忍讓和強烈反擊,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同樣是面對衝突,怎麼孩子之間的做法區別就這麼大呢?其實,這與父母的引導方式不無關係。

孩子為什麼不會處理衝突呢?

第一個原因,源自於父母對待衝突的態度。

對於中國的許多父母來說,我們都是不希望看見衝突。尤其是當衝突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趕緊解決。但是,如何能在第一時間解決,父母選擇的方式卻大相徑庭。

一般來說,衝突發生在家庭以外,父母主張以和為貴;衝突發生在家庭內部對,父母習慣強勢處理。這是什麼意思呢?

當孩子是與其他人產生衝突的時候,父母一般都覺得不要太過於計較,要以和為貴。所以,父母的做法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快道個歉""算了算了,沒關係的,反正孩子也沒有受傷"

當父母一味地想息事寧人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忍讓,只要衝突能儘快過去就好。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父母息事寧人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能忍讓

當衝突發生在家庭內部的時候,尤其是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時候,父母習慣強勢對待孩子,使用暴力溝通。所謂的暴力溝通就是指,用威脅,恐嚇,發洩情緒,憤怒方式跟孩子溝通。

最常見的暴力溝通就是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否則就會"動用武力"。

曾經有人在知乎上問過一個問題:"你最討厭父母說什麼話?"

很火的一個答案是:"不準哭,再哭一次信不信我現在就過去打你一巴掌。"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父母的暴力溝通,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看到孩子服軟了,父母就會覺得衝突消失了。但是,在孩子看來,衝突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是給自己造成了長久的傷害。

但是,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不得不說,這些都不是處理衝突最好的方式。因為面對衝突,無論是像視頻裡的男孩那樣只知道忍讓,還是以暴制暴,傷害身邊的人,其實都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當然這只是孩子不會處理衝突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心裡缺少愛。

第二個原因,孩子的心裡缺少愛

作家王朔曾經在《致女兒書》裡寫到: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王朔

王朔出生于軍人家庭,父親給他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就是暴力,很少感受到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曾說過:"我父親打我的時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動。"

幸運的是,王朔沒有沿襲父親的風格,對女兒也這樣。但是,父親的做法還是讓他感受到了傷害,他在長大成人之後,明知道應該對父母好一些,但是都很難做到。

看到那些殺母弒父的文章,我們都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有良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得不去看一下孩子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我沒有感受到愛"。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父母對孩子是否有愛,將決定孩子處理衝突時的反應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生活在愛與關懷中的孩子,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他怎麼會做出這些極端行為?正因為孩子缺少愛,他們不懂得父母的愛為何物。14歲的少年感受到的溫暖與慰藉,都是來自於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小狗。

所以,當他面對與母親之間的衝突,當他看到母親毀滅了自己最親密的夥伴的時候,他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但是與母親,他卻沒有那些所謂愛的羈絆,缺少愛的連接,最終做出了那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行為。

而對於那些不知反抗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缺少關愛,他就很難從父母那裡獲得價值感,在他心裡,自己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很難做到自我認同。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缺少愛的孩子,很難做到自我認同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鏡映。意思是說,我們可以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容貌,但是同樣也可以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心靈。而這個鏡子就是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尤其是父母。

如果父母喜歡讚美、肯定、鼓勵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很美好;如果父母對孩子打罵、貶低,那麼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很卑微,不值得被愛。

所以哪怕是面對衝突,他也會覺得很麻木,他不知道自己反抗的意義在哪裡。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這麼看來,想要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沖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沒有衝突。不過,不得不說,衝突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兒。

衝突對於孩子來講,並非有害無益。

衝突會讓孩子感受到憤怒,處理不當的時候,孩子還會因此感到委屈,但是這卻並不代表,衝突一定就是一件壞事兒。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衝突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社會化發展有很大影響。所以,對於孩子來講,衝突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衝突的存在,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價值的

衝突帶來的價值之一,讓孩子聽到不同的聲音。

產生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觀點不同,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有些事情不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的。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老人都比較慣著孩子,只要是孩子說的,能滿足的都儘量滿足。但是,進入到社會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觀點

所以,讓孩子經歷衝突,就可以讓孩子瞭解多元價值觀,明白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對於自己來說,也都是有價值的,甚至是不容別人質疑的,所以,衝突對於孩子瞭解世界還是非常有好處的。

衝突帶來的價值之二,讓孩子瞭解他人的感受。

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所以他們不懂得要去顧及別人的感受。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如果父母也不去引導孩子關注別人的想法,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變得自私自利。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孩子不是世界的中心,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就需要關心別人的感受

當衝突的發生的時候,孩子就會看見對方的反應,尤其是自己欺負別人的時候,可能對方會傷心、哭泣,這些都會讓孩子發現,其他人也會產生感受,自己的錯誤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進而引發孩子的反思,學著去理解和體諒被人,逐漸地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衝突帶來的價值之三,教會孩子處理問題。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講道理,你不能吃路邊的零食,要不會拉肚子;你不能總是看電視,要不會眼睛疼,但是孩子往往都聽不進去,只有當他真的因為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是因為用眼過度而感到疲勞的時候,他才明白父母說的是對的。

而面對衝突也是一樣,我沒告訴孩子要與人為善,或是別人欺負自己要勇於抗爭,不管父母怎麼說,都不如孩子親自體會一下衝突,感受要來得真切。而且,孩子是非常善於觀察和模仿的。父母如何處理衝突,孩子都會看在眼裡,從中他也會學習到處理衝突的方法。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其實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甚至還會促進孩子的成長,但是父母如何來幫助孩子處理衝突,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父母應該如何協助孩子處理衝突呢?

首先,父母不要在衝突發生的當下與孩子進行討論。

發生衝突的時候,孩子往往都會受到情緒主導,此時和孩子去探討誰對說錯,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西格爾教授曾經介紹過一種方法,叫做90秒方法。當孩子經歷衝突的時候,父母需要等待90秒,之後再去和孩子討論,90秒的時間足夠讓孩子尖銳的情緒平息下去。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先給孩子90秒,讓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

處理孩子的衝突是一件急不來的事情,很多父母一聽到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馬上就坐不住了。

我就見過很多這樣的父母,一接到老師的"告狀"電話,風風火火就來了,到了之後,就馬上抓著孩子,問發生了什麼。這個時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往往被嚇得都說不出來話。

其實,父母完全可以等到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再開口,這樣也完全來得及。

其次,父母要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孩子暫時情緒穩定了,不代表衝突帶來的情緒就消失了。畢竟,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論是誰對誰錯,雙方都不會是愉快的。所以,此時父母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而不是遏制孩子的情緒。

比如,有的孩子在學校發生衝突,父母往往第一句話就是,"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看你做的這些事兒,你還有臉哭"。

父母這樣的說法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號,你要壓抑你的情緒,沒有必要表現出來。但是,這麼做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情緒和真實需求,從而變成習慣性屈服,可是,積壓的情緒發洩不出去,孩子早晚會找到一個出口來釋放,只不過到時候會發生什麼,我們就無法預料了。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疏導情緒比解決問題對孩子還重要

所以,發生衝突,父母應該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除了言語的安撫,還可以採用肢體接觸。有研究表明,觸摸可以觸發催產素的釋放,而催產素將有助於身體進入平靜、放鬆的狀態。

之後,父母再去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衝突,畢竟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力,無一例外。

第三,父母不要進行粗暴管教。

父母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來評判孩子的對與錯。但是,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事情,他會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如果父母就是簡單粗暴地對孩子進行評價,或是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很容易就遭到孩子強烈的反抗,這樣不僅不利於解決衝突,反而會將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淵。

《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曾經提到,衝突是生命歷程中必然的體驗之一,是孩子生命張力的體現,如果父母制止和評判,就會讓衝突真正變成阻礙成長的壞事。

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孩子發生衝突不可怕,父母不會處理才可怕

粗暴管教只會讓孩子更加痛苦

所以,當孩子遇到衝突的時候,父母要做的應該是靜下心來聽聽孩子怎麼說,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孩子覺得自己做的對不對。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感受。

腦部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描述自己感受的時候,腦部前額皮質就會被激活,這樣一個人的情緒就會得到安撫。"所以,當孩子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之後,他的憤怒也會得到平息,之後孩子才更有可能理性面對衝突。

總之,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之後再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父母要時刻記得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夥伴,而絕不僅僅是監護人。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