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認為蘇聯手錶的設計不流行了?新手錶在設計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嗎?

AUTUYT


冒昧問題主一句,國內的人們真的很瞭解蘇聯手錶和它們的歷史嗎?講真,國內現在大部分賣的所謂蘇聯表,十之七八是解體後的九十年代俄羅斯濫竽充數貨,要不就是偏低端的。礙於各種原因,蘇聯表輝煌的時候,國內很少有機會接觸……

“飛行”2200(полет 2200)超薄機械金錶(防震機芯厚度僅1.85毫米)和2209超薄機械錶(防震機芯厚度僅2.9毫米)

2200超薄金錶是“飛行”系列的成名作,於60年代初首次出現在眾人面前。在1965年的萊比錫國際鐘錶展上,它作為當時世界上最薄的機械金錶之一(帶有防震器的17鑽機芯厚度僅1.85毫米,加上表殼表鏡後為3.8毫米)一舉奪得了金獎,並由此奠定了“飛行”系列日後成為蘇聯名錶的基礎。其實“飛行”系列本身也是1960年才誕生,具有知名度是在加加林飛天之後。當時莫斯科第一鐘錶廠藉著太空第一人的“東風”順勢而為,成功塑造了該系列的產品形象。

“飛行”2200超薄機械金錶使用蘇聯產17鑽2200型機芯,錶殼材質為583標號黃金,即純金含量為58.3.%外加銀和其它金屬的14K金,蘇聯的絕大部分金錶都使用這種材質製造,既能夠保證色澤又能夠保證強度。

通過“飛行”2200的技術實踐,蘇聯鐘錶工業驗證了超薄機械錶的可靠性和強度,並找到了製造這類產品的最佳方式和途徑,其成果便是23鑽2209型防震機芯(60年代前期緊隨2200機芯後推出)。在蘇聯時期,由2209型機芯衍伸出來的超薄機械錶不下百種(蘇聯各錶廠都使用這款機芯製造超薄表),有金錶,也有普通手錶(鋼製或鍍金)。

內銷版本

圓形錶盤鍍金版(出口外銷版)。

由於2209型機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很快蘇聯其它大表廠對它稍作修改後也用來製造超薄手錶,這其中知名和暢銷的就有彼得宮鐘錶廠的“火箭”(Ракета)2209超薄系列。

也分成了內銷和外銷版本。

“飛行”2416是莫斯科第一鐘錶廠為替代“宇宙”2416而推出的後續型自動機械錶,日曆改由小窗口顯示(機芯因此修改結構,厚度增加到4.85毫米),其表鏡上設計有一個小小的凸透鏡方便使用者查看日期。70年代,當蘇聯方面在瑞士鐘錶展上展示“飛行”2416時,它馬上就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並獲得了獎項。

十月革命50週年(1967年)生產的“飛行”2416鍍金出口版。

另發蘇聯時期明斯克鐘錶廠的幾款出口產品:

一款1962年出口的16鑽防震機芯“霞光”女式腕錶,出廠檢測單直接是英文的。

出口的“霞光”2009В女式懷錶,商標為英文,採用21鑽防震機芯。

這款以“秒”系列名義生產的出口女士腕錶也是明斯克鐘錶廠的產品,17鑽機芯。

其它款式:

三款出口版的海鷗”1601Д(Чайка)黃金女式腕錶,採用17鑽防震機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