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金融業迎考

[摘要]經濟與金融血脈相依。轉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亟待通過這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質量型的金融供給,激發增長動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金融业迎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迎來升級版。

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堅決打好防範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隨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之一。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在多個場合密集闡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以及推進的具體路徑。

除了權威部門,更多專業人士為此發聲。

3月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指出:“近年來,中國的貨幣供給和金融體系存在著三種問題,都需要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解決。” 3月23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結構性失衡,根源在於要素配置型失衡,其中金融最為關鍵。

“在金融供給上,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有效解決,根本問題是金融體系的結構存在問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要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相應領域的改革深化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中國金融行業的未來版圖,或因這場改革發生根本性變化。

緊盯“結構”“方式”兩大核心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拉開,建立在去槓桿預期目標達成的基礎之上。

2月25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會上表示,結構性去槓桿已達到預期目標:“兩年內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48萬億元,為新增信貸投放及時騰出空間,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這也意味著,在緊信用、寬貨幣、嚴監管的政策組合拳下,始於2016年下半年的金融去槓桿之戰,已經完成了既定目標,即將退出主要任務序列。直面經濟下行壓力,新工作的重點轉向“六穩”。金融體系如何支撐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企業、創新企業,成為當前金融系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改?聚焦這場改革,會發現兩大關鍵詞:結構、方式。

3月28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在一場題為《金融供給側何去何從》的演講中表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增加融資額、增加金融機構即所謂的數量型金融供給,“而應該是提供更有效的質量型金融供給”。

劉曉春的觀點極具代表性。多位專業人士認為,實施這場改革的核心,是調整、完善金融供給端的結構和供給金融的方式。“是更前段的改革,不是資金的供給,是對資金供給的供給。”劉曉春解釋道。

逐步推動利率並軌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點除優化金融結構,還要通過各種方式來降低融資成本。服務的對象,直指民企與小微企業。

事實上,高層在去年底正式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民企及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密切相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民銀行雖然一直在通過各種貨幣政策操作推進銀行間市場利率下行,但種種跡象表明,一些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實際感受到的融資成本仍然偏高。

推動利率並軌,成為中國在25年利率市場化改革中要走完的“最後一公里”。

“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必須要實現市場化的風險定價。簡單來說,就是你有多少風險,資金成本就應該有多高,這是金融的基本規律。現在如果不能完全放開,那能不能讓利率變得更靈活一些?如果不做這一條,問題永遠解決不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曾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強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2019年將“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連平分析認為,推進利率“兩軌合一軌”,從內涵上看是非市場化利率與市場化利率並軌,實質則是取消官方確定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從而使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在市場供求關係和貨幣政策的引導下,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

“加速推進利率市場化,不但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練好內功,提高自主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連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連平同時提醒,利率市場化攻堅需要“積極審慎地”展開。

事實上,存貸款基準利率是銀行業資金價格的兩個“錨”:一個錨住資產端的定價基準,另一個錨住負債端的定價基準。“取消基準利率後,‘錨’的消失會使銀行業存貸利差收窄,為商業銀行及影子銀行系統帶來經營風險。”申萬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副總經理範為持同樣觀點。

連平建議逐步實施利率並軌:起步時先簡化基準利率,之後取消貸款基準利率,最後取消存款基準利率。

推動結構性穩槓桿

3月2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更新消息顯示,獲上交所受理科創板上市申請的企業總數已達28家。目前,上交所已對其中3家企業提出問詢,問詢和回覆內容將全部在上交所官網上公開顯示。

資本市場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領域,而科創板已經成為這場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金融體系仍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擁有存款近180萬億元,貸款近140萬億元。2019年1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推動註冊制在科創板落地。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此舉對整個資本市場的基本制度完善是一個重大跨越,將極大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進而大幅提升資本市場效率,“是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至關重要的一環”。

連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進一步指出,以科創板落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意義不僅在於拓寬融資渠道,更在於推動結構性穩槓桿:“作為影響槓桿水平的重要因素,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經濟體,相對於對貨幣擴張影響較小的直接融資來說,槓桿率會相對高一些。”

“融資結構得不到改善、股權融資處於緩慢發展的瓶頸狀態,非金融部門降槓桿就難以有效實現。”連平對此總結道,“未來應大力推進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綜合性的舉措,推動非金融企業部門股權融資增速超過債務融資增速,從而有效使企業部門槓桿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範圍。”

經濟與金融血脈相依。轉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亟待通過這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質量型的金融供給,激發增長動能,行穩致遠。“高層明確強調金融活、金融穩、金融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再結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大背景,這場改革的意義重大。”範為總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