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的村子有小學嗎?小孩上學怎麼解決的?

老姚談植物





一條想離開水的魚



大牛愛小豆


過去每個行政村都有小學和衛生室。我讀小學時,是在本村小學讀的,那時不搞計劃生育,同齡孩子較多,一年級就有兩個班,每班人數也較多,有40多個學生。那時的教室簡陋,一塊木黑板,木質的課桌凳,兩個同學共用。教室是民房改建的,一座民房改成一間教室。後來,農村條件好了,修建了教學樓,但上面要求,撤掉每個村的小學,把學生統一併入到中心小學,現在已沒有村小了,有的孩子讀書離校較遠,上學很不方便。我所在中心小學的一、二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寄宿在校不方便管理,就由監護人管理,早晨,監護人送學生來校讀書,中午在學校食堂吃飯。下午放學時,監護人接回家去。三年級學生願意寄宿的寄宿,晚上在學校住,不願意寄宿的學生,由監護人接送上學。也在學校食堂吃中飯。四、五、六年級學生在校寄宿。早、中、晚在學校食堂吃飯。老師全程管理學生,早晨學生起床後,做完體操,安排學生晨讀,晚上輔導學生學習和安排學生就寢。


蔣友能


我們村原來有個小學,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撤了,幾個臨村的小學都撤了併到一個小學校!離學校最遠的村子有十來里路,路上車多,孩子根本沒辦法自己去上學,家長車接車送,而且小學下午放學早,一般三四點鐘就放了,孩子上學得佔一個人專門接送,很不方便!爺爺奶奶能幫上忙的還好,年輕人可以出門打打工賺倆錢,幫不上的,只靠一人打工吃飯都成問題!

撤校前!孩子們都在本村小學上,不能跨區,也沒人跨區,村小之間的差距不是多大。撤校後,因為離學校遠,條件好的就跑鎮上縣城買房子去城鎮上了,在學校邊上住,孩子不用起早貪黑,少些在路上跑的時間,多些時間可以讀書,孩子跟孩子有了差距,學校與學校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撤校並校後鄉下的學校反而更差了,鄉下的學校招不到人!縣城的學校一班六七十人爆滿!窮富孩子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在鄉下上學的大多都是家裡條件不夠好,在城裡買不起學區房,沒法子只能在鄉下上的孩子!

放開二胎,農村的孩子們也多了,建議恢復村小,小班化教學,取消跨區讀書,讓孩子們可以步行上學!


農村小會計


我就是在我們村小學讀的小學,那時學生多,六個年級,每個年級都是4,50個人。

後來學生越來越少,撤併了幾所學校,現在整個鎮只有兩所小學了,其中一所都學生只有30幾個了,也面臨撤併。

現在我們這的孩子上學,條件好的轉到縣城就讀,偏遠的在中心校住讀,交通方便的包年找車接送。

我覺得現在孩子讀書,學生辛苦,同時增加了不少家庭的經濟負擔。


東223


說了你們可能不信,我們村子除了一直沒有學校,還一直不通客車呢!這麼說也不對,車主偶爾也會來,一年十次八次的還是有的。

我家孩子上學,一二年級在鄰屯,相隔二里多的一條山路,路兩邊是田地,草甸子,還有一片樹林,樹林裡還有許多墳。更離奇的是,原來的學校就在兩屯中間的這片墳地旁好多年,後來學生少了,校舍太破了,才遷到鄰村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都結伴而行。但有段時間孩子沒有女伴,男孩子又跑得快,我家孩子小才五週歲跟不上,所以經常一個人走。有時我也會送過樹林,大多數因為著急去地裡幹活只是送出村或不送,現在有時想起孩子邊走邊回頭那可憐無助的眼神,愧悔不已,孩子是怎樣戰戰兢兢地走過那段對她來說遙遠又漫長的路啊!

三年級以後就去了村小學,離家七八里。開始孩子們都步行,後來逐漸地買自行車騎。初高中到鄉里縣裡上學住宿。

前年我們屯修了水泥板路,路況好了,但人也少了,老人居多,年輕人都走了,打工或陪讀。小孩子上學都去外地,住宿舍或者家長陪讀。村裡學校早在幾年前經歷合村並校又改回來之後,加之生源斷流,如今只剩一排空蕩蕩的房屋蕭索落寞地站在村外一角。


看熱鬧的不嫌事兒大啊


會澤縣這邊很多地方都是山高路遠的,因而大部分孩子上學十分艱難,所以我們這邊幾乎都是一個行政村一所小學,當地孩子上小學是十分方便的,但也有特殊情況,一部分孩子的家距離學校太遠,故而還是需要步行一兩個小時的。

再者,教育局作決策也還是很周全很親民的,考慮到會澤自身的地理條件,為了不讓孩子們因為路遠而輟學,都是讓孩子就近入學的。比如老村小學,本來老村這個行政村是屬於新街回族鄉管轄的,但因為孩子們來新街鄉上中學路程太遠,所以教育局就把老村子的六年級學生劃分到離老村子比較近的待補鎮中學就讀,這一舉措讓當地居民也非常高興。

現在很多鄉鎮小學學生人數都在逐年減少,會澤縣這邊同樣也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教育局並沒有盲目跟從其他地方一味的撤校並校,而是等考察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後再做決策,這一點還是比較讓人欣慰的。


FWY我之所愛


我們村是鎮政府所在地,原先有兩所村辦小學,現在只有一所了。不過,村辦小學的條件還是比較好的,教學質量也穩定,在全縣都是先進。村辦小學的生源特別好,除了本村和鎮直單位外,還有三個村的孩子也在村辦小學就讀。片區外的孩子,託關係找門路更是也往村辦小學擠,村辦小學成了我們鎮的“香餑餑”。


我們這裡,學校都沒有配備校車,本村和鎮直單位的都步行上學,外村的都由家長接送。過去,學校附近辦有午託班,外村的學生可以午託、日託、周託。現在不行了,縣裡正在下大力氣取締社會上開辦的各類校外午託、日託和周託班。學校沒校車和食堂,外村的孩子可真是做了難。


秀峰觀世界


現在小學都搬到城裡了,農村沒有小學,就算是大點的鄉鎮也只是有一、二年級而已。這是現狀!

間接的造成了上學這個看似普遍卻絕不普通的現象。

首先,從家庭來講,每個家庭都至少要有一位家長負責孩子上學的接送問題。

第二,接送的距離相對較遠了,需要考慮交通工具問題。

第三,接送的車輛多了,因為接送時間較集中,造成在一定時間段的大面積交通擁堵現象。

第四,由於教育資源分佈不公,在城裡上學都必須要接送了,於是就產生了擇校問題,家長們想法設法讓孩子進教育評價較好的學校,這種隱形經濟效應大家都是清楚的,可是家長的那份無奈和苦心想必大家也都是明白的。

第五,由於學校到家裡的距離比較遠,中午時間緊,就產生了另一種經濟現象——“午託班”。這個集吃住學於一身的“機構”目前尚屬於“隱形經濟體”。但是他和如今的某些教育畸形是有因果關係滴,午託班的開辦者為了吸收生源,會聘請附近學校裡的任課老師,老師也是人呀,也需要掙錢養家戶口,所以就義不容辭的投入到午託班的工作中了,那怎麼才能體現出來午託班的重要性和優越性呢?好吧!把課上的內容移植到午託班來講,你不來,對不起了!您的孩子回家耽誤時間,功課跟不上,還是放到午託班吧!於是乎,家長花更多的錢,卻看不到孩子進步了多少,因為大家都進午託班了!原來優秀的繼續優秀,原來一般的仍然一般,誠所謂“外甥打燈籠——照舊”是也。

第六,學校少了,學生集中到幾個學校求學,造成班容量太大,好的學校一個班六、七十人的都有,這樣肯定是老師授課有很大影響的!對學生接受新知識有影響的!至於這種影響有多大,是好是壞就不得而知了!


王者歸來20080123


我們村在民國時就有一所小學。現在我家裡還有一條那時學校裡的凳子,上面有這樣的幾個字,民國叄拾捌年,聞達小學,壹號等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村裡有鄉中心小學。上世記六十年未,七十年代初辦了中學。當時全鄉十九個村,有小學十所,初中三所。現在,鄉撒了,十九村沒一所學校,大部分孩子到市裡上學,少部分還在村的的孩子到鄰鎮上學。坐公交車上下學。據說,鄰鎮小學校也生源不足,有可能停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