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第六章 建安文學)

中國文學史(第六章 建安文學)

一、名詞解釋

三曹:漢魏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並稱。他們以顯赫的政治地位與傑出的文學才能著稱於世。他們在詩歌中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亂離的社會場景,悲歌慷慨,是漢魏風骨的代表詩人,在五言詩歌發展史上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譽為“建安之傑”。

建安七子:指東漢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並稱。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核心成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

建安風骨:是對建安文學風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當時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亂離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統一天下的願望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詩歌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爽朗。後人把建安詩歌的成就稱為“建安風骨”。

《悲憤詩》:詩歌篇名。漢魏間著名女詩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傳有騷體與五言體二首。其中五言體較可信。全詩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漢末動亂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個漢末動亂時期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具有典型意義。全詩敘事波瀾曲折,抒情如泣如訴,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論述題

1、建安時期有哪些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有何共同特徵?

建安時期著名的詩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其詩歌創作的共同特徵是:都致力於五言詩的創作,表現了亂離的社會現實,表現了統一天下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理想精神,情調慷慨激昂,語言剛健爽朗,“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形成所謂“建安風骨”。

2、試析“三曹”詩歌風格的差異?

曹操的詩歌富有抒情化、個性化特色,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語言古樸蒼勁,風格悲涼慷慨、雄健沉鬱。

曹丕的詩多寫遊子思婦題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樂之情,充滿亂離時代的哀怨之音,詩風清麗哀婉。

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作家,其詩歌加強了抒情化色彩;描寫細緻,善用比喻,增強了形象性和生動性;詞藻豐富華美,講究對偶、煉字,語言綺麗而自然,韻律、色調和諧;講究謀篇佈局。風格“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3、簡述曹植詩歌創作前後期的變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詩歌充滿了昂揚奮發的精神,後期詩歌慷慨悲涼。詩風變化的原因是由於其政治地位的變化導致題材與藝術手法的變化。曹植早期才華橫溢,頗受寵愛,故詩歌多歌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也有感時傷亂、述寫宴飲遊樂的作品,洋溢著浪漫樂觀的情調。後期備受猜忌,故主要抒寫自己遭譴被棄的悲憤與不平,或述寫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憤懣,或借傳統閨怨題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遊仙以排遣內心的苦悶。大量地運用了比喻和象徵手法表現詩人反抗迫害的精神。傲世誰堪千古秀, 清狂自比一秋心。天罡籟以黃花瘦, 淡眼紅塵冷到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