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之死為什麼是晚晴的轉折點?總不能靠蘇乞兒保衛大清

僧格林沁之死為什麼是晚晴的轉折點?總不能靠蘇乞兒保衛大清

僧格林沁1865年被捻軍擊敗後處死,這確實算是晚清軍事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清朝中前期的軍隊主要包括兩種,也就是八旗軍和綠營兵,這算是國家的正規軍。八旗軍包括滿洲八旗,也包括蒙古各旗的軍隊,也包括清軍入關之前在遼東地區已經編旗管理的漢人八旗。

清朝能夠在東北崛起,主要依靠騎兵,征服東北蒙古各部之後,滿蒙騎兵就成為清軍的主力精銳。到入關之後,為清軍攻城略地的,實際上就已經是投降的漢人軍隊了,但清朝最為信任的仍然是滿蒙騎兵。

入關之後,清朝在各地設立將軍府,分別駐紮一些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遊牧民族為主組成的軍隊,作為鎮撫地方的主要依靠力量。並且,清朝在這些駐地都另外修建滿城,以駐紮這些滿蒙軍隊。

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有滿族,尤其是一些在農業時代比較重要的軍事要點城市,都有一些滿族、錫伯族、蒙古族後裔,就是清朝駐軍的後裔。比如現在著名的女明星佟麗婭,就是伊犁的錫伯族駐軍的後裔,屬伊犁將軍府管轄。又比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也是清朝時期滿族、蒙古族駐軍生活的地方。武威、荊州等地也有這種情況。

僧格林沁之死為什麼是晚晴的轉折點?總不能靠蘇乞兒保衛大清

實際上,駐紮在各地的滿蒙軍隊在各地不事生產,實際上是特權階層,由國家財政統一供養,所以,這些軍隊在各地名義上是駐軍,實際上早就戰鬥力衰退了。比如大家在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重看到的,吳孟達飾演的蘇燦他爹就是廣州將軍,蘇燦本人也屬於這種人。

但這些軍隊退化得很快,戰鬥力很快就不行了。到康熙平三藩之亂的時候,滿蒙騎兵的戰鬥力就已經嚴重衰退了,作戰不得不主要依靠綠營兵。但清朝仍然始終把滿蒙軍隊視為自己最核心的依靠力量,長期供養。

因為清朝始終很注意防範漢人勢力在軍事和政治中發展得過大過快,所以在軍事上也長期維持著一支人數龐大的滿蒙騎兵軍隊,在遇到比較重要的戰爭的時候,都要派出去參戰,而且是作為絕對主力使用的。

但從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不僅滿蒙騎兵已經靠不住了,綠營兵也靠不住了,而以地主團練武裝為主體的湘軍、淮軍、楚軍等地方漢人官僚組織起來的軍隊卻發展得越來越快,發揮了主要作用。

僧格林沁之死為什麼是晚晴的轉折點?總不能靠蘇乞兒保衛大清

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捻軍接踵而起。捻軍和太平軍不同,作戰的機動性比較強,而湘軍這時候的火器還不足以壓倒捻軍騎兵部隊的衝擊力,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機動性更強一些,本來被寄予厚望,結果卻被捻軍幾百,僧格林沁本人也被俘後被處死。

僧格林沁死後,清朝視為維持統治的核心依靠力量的滿蒙騎兵基本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只能完全依賴湘軍、淮軍和楚軍這種地方團練武裝發展起來的帶有私人化軍隊特徵的軍隊了。尤其是在李鴻章率領淮軍剿滅捻軍之後,淮軍就成了清朝當時的主要軍隊。

這種局面持續了二十多年,一直到甲午戰爭中,淮軍受到嚴重打擊,勢力才削弱了。這之後,清朝讓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同時各地也都各自組織地方武裝,比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清朝就連遠在西北甘肅的甘軍都調來了。

在這個意義上,僧格林沁是清朝軍事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在這之後,清朝賴以建立統治的滿蒙騎兵就已經完全衰落了,最後一支蒙古騎兵也隨著僧格林沁之死而被消滅了,清朝的統治只能依靠漢人軍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