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那些兵制,包括府兵制、募兵制?

蘇紀龍侃歷史


兵制,是一項重要的制度。主要包括兵農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徵兵制、軍戶制、團結兵制、民兵制、募兵制、衛所制、八旗綠營制等。

這種制度的產生與中國獨特的社會情況密切相關,軍隊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當然這是古代了,現在我們強調的是科技興軍。

但是農業社會的性質,底下的生產力,註定了養兵一直是一個痛苦的事。

早期兵制

西周時期,這時候是兵農合一制,寓兵於農。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這時候的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即所謂授甲、授兵。

兵還不能作為一個職業出現,還沒有脫離生產,沒有系統化訓練軍隊戰鬥力始終有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征伐作亂,戰爭的規模擴大,兵制也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全民皆兵。戰國七雄,秦滅六國,召集全國十六歲以上男子,可謂是,孤獨一擲了,全國甲士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中國歷史上的全民皆兵,恐怕也只有這個時候了。

大一統時期的兵制

徵兵制,這個是廣泛存在於各個時期的,只是 各個朝代徵兵的標準不同,秦趙長平之戰,秦王親自到河內郡徵發所有成年男子上前線。

漢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義務兵役制度,但復員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有了漢樂府中所說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現象,沒有服役期限,有人從軍就是一輩子。


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徵兵的數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黃巾百萬,擇其精壯三十萬號為青州兵”,吳國還迫使山越出山為兵,見於史書的就有十幾萬。

軍戶制

古代戶籍制度非常嚴苛,四民分業,戶籍也是分開管理。所謂軍戶制,就是把軍籍與民籍分開,列入軍戶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當兵,而民戶則只納租調,不用服兵役。中國歷史上採用這一制度的大體上是南北朝、隋、唐、明。軍戶制著名的是明代。

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軍隊戰鬥力的低下。

雖然便於管理,但是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缺點:1.容易廢弛,國家一旦長年沒有戰事,軍戶就會因為軍官奴役、掠奪軍戶妻女、徵派徭役而逃亡,久而久之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不能戰。明代中期以後衛所兵不能戰,不得不大量募兵,著名的抗倭軍隊“戚家軍”就是募兵。

另一個就是,軍事貴族勢力抬頭,南朝宋齊梁陳都是軍事政變,李淵祖上也是軍事發家,設置節度使釀成“安史之亂”,最後導致五代割據,軍戶襲府兵養出了一批難治的驕兵悍將。

募兵制

募兵制也就是僱擁兵役制度,我國曆史上實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最著名的就是宋,弱宋養兵百萬。宋代募兵制最大的目的是防止軍事割據,使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兵將分離。而且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發生災荒的地方,把災民募為兵。常常應徵的都是潑皮無賴,沒有紀律性,戰鬥力可以想象。可以說是軍備最為廢弛的朝代。

八旗綠營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綠營為主。清朝駐防的旗兵,和漢人分城而居。漢兵,謂之綠旗,亦稱綠營。後期組織地方團練,大量私軍出現,湘軍,淮軍,軍閥的前身。

清前期用兵,外徵以八旗為主,對內以綠營為主,八旗入關之前有強悍的戰鬥力,入關之後逐漸頹廢。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國時期,綠營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國之後,清軍主力以湘軍、淮軍為主,袁世凱訓練新軍,後演變為軍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