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

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國外有許多CEO,既可以管理做火箭的公司,也可以管理開超市的、賣汽水的、做芯片的公司,原因是什麼?

世界豐富多彩,事情五花八門,如何從紛繁複雜中抓住本質,直指核心?

為什麼有的人比我們深刻,總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並找到解決方法?

概念思維能力的搞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管理學界曾掀起了一股尋找“理想經理人”的研究熱潮,當時的假設是理想的高層管理者在性格和特徵上有其共性,找到這樣的共性就可以發覺更多高水平的職業經理人。

1955年,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學者羅伯特•卡茨在《哈佛商業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

在該文中他提出,有效的管理者應當具備三種基本技能:技術性技能、人際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

技術性技能指使用某一專業領域內有關的工作程序、技術和知識來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如工程師、會計、技術員等。技術技能強調內行領導。

人際性技能指在組織內部和外部,與處理人際關係有關的技能。如人際交往等。作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具備良好的人際技能,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

概念性技能指能夠洞察企業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複雜性,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判斷、抽象、概括,並迅速作出決斷的能力。具體包括:系統性、整體性能力,識別能力,創新能力,抽象思維能

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


羅伯特•卡茨認為,三種技能在不同管理層次中的要求不同,技術技能由低層向高層重要性逐漸遞減;

概念技能由低層向高層重要性逐步增加;人際關係技能對不同的管理層的重要程度區別不十分明顯,比較而言對高層要比對低層相對重要一些。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肯定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羅伯特•卡茨這裡說的技能指的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並不一定要與生俱來;這種能力要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展現,並不僅僅蘊藏於潛能之中。

不僅僅是管理崗位,這種基於崗位層級不同的能力分類也被其他領域所借鑑。

在成為專家之前,每個人都需要從新手開始,這個時候無論是研發、銷售還是管理工作,大部分做的都是具體、瑣碎、片段的工作,要完成這些工作需要相應的技術。

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

京東噹噹淘寶新華書店有售,春天優惠中

同時,按照《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的分層,在新手-勝任-高手-專家的征程上都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你的發展爭取資源、贏得支持,人際能力是每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所需要訓練的。

高手和專家層次面臨的工作複雜程度急劇提高、需要協調的資源和人力愈發多樣,這個時候概念能力就成了一種必需的能力。

在學習時候能否將繁多的事件、事物、現象、問題用幾個基本概念統領,能不能將一本書甚至一個專業用幾個概念表述出來,這是測量是否真正學會和掌握的方式。

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否從更抽象層面(大的概念和觀點)出發,同時在分析問題時能動忽略各類干擾,直指問題核心,也是概念能力高低的表示。

前面提到的李彥宏、馮唐、許小年和包政的導師,他們無疑都是各自領域的翹楚,通過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我們可以窺探到他們也在自己關注的領域進行概念思考。

那如何能夠做到概念思考,並形成自己的概念能力呢?

第一:雖然讀起來會很費勁,但要想訓練自己的概念能力,你必須靜下心來去讀經典的理論性的書籍。

通過這些書籍的閱讀,才能知道在已經有哪些成熟的概念。

中國人的概念大部分是關於物體物質的多,這些具象的內容比較容易理解;而關於事情的、思維的相對“虛”概念少,相應的這種訓練也少。

因此我們有必要去通過經典的書籍補充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遍歷”來了解別人用的概念你是否已經懂得,是否跟你的理解一致。

當你需要將紛繁複雜的事情總結成概念時,如果你已經知道前人成熟的概念就會相對容易,如果你不知道,需要自己定義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對於你而言是新的),這樣的難度則很大。

為什麼能力最強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領導?

第二:在實踐中有對於概念的敏感性,遇到複雜問題時善於分類。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去多思考一步,不同維度的事情能否歸於更高一級的概念中。

關於如何分類在下節進行詳述,在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束時主動去想更高一級的概念是提高概念能力的方式之一。

當然,對於概念的學習和理解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對於概念之間的關係建立也需要通過實踐不斷的打磨與多次深刻的反思提煉(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數年)。


只有經過學習、實踐、反思提煉這樣的訓練,並有意識地去做概念化的嘗試,才能最後形成大的概念和觀點。

譬如關於知識管理這個概念,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並且都認為自己知道。

但怎麼才算掌握這個概念呢?我們認為最少需要能回答下面的問題:

1、是什麼,不是什麼?

許多人因為對知識管理的內涵不清楚,將跟知識管理無關的東西也放到裡面來,造成範圍不明確,就會亂套。

2、為什麼要做,為什麼不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寫個“知識管理“必要性”的文章,如果知道後者,你需要搞清楚管理與競爭、社會環境、戰略的關係。

這裡面還可以加入“什麼時候適合做”,“什麼時候不適合做”這樣的思考。

3、誰適合做,誰不適合去做?

如果知道前者,你可以選擇知識管理專業人員,但如果想知道後者,你必須建立知識管理人員的能力素質模型。

4、如何做,錯誤的做法是什麼?

瞭解知識管理實施和推動的步驟,你可能是個新手。但如果你能知道全中國甚或全世界知識管理實施的錯誤做法,並且能夠簡化成三點,那一定是很資深的專家了。

你嘗試一下,如果真的能夠很容易的回答以上的問題,是不是對概念就比較明確的掌握了。

這個方法可以用來判斷你是否真正掌握一個概念,就是5w1h加上一個否定詞,看你是否都能清楚的說明白。

總之,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並能將不同的概念結合到一起形成框架、模型用來判斷和推理,用來決策與提升,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概念思維,需要持續的從學習、實踐、思維三個角度去錘鍊才行。(完)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