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科研與產業不能有效結合,是長期困擾我國創新發展的嚴重障礙。時下人們對創新發展

只知創新之苦,不知產業化之痛。產業化之痛,痛之有四,一痛接不住,二痛做不了,三痛賣不掉,四痛長不大。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一痛:接不住


科研主體將技術成果轉讓或轉移給產業主體(其它企業或企業內其它產業單位)後,因技術成果的成熟度與產業主體的工程化研究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產業主體無法進一步熟化技術成果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應用——“接不住”。實踐中常出現這種“差距”的情形有兩種: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一種是產業主體對自身研發能力評估不足,承接了技術階段過於靠前的成果。特別是當一個企業進入一個新的技術領域或行業時,這種情形更易出現——誤把其在原行業或原技術領域中的研發能力視作其在新領域中的研發能力,而高估自己。例如,承接的是應用技術成果,而產業主體只具備中試階段起點的研發能力,由此產生的技術成熟度差距就阻隔了產研的實際結合,致使產業化失敗。


另一種是,技術成熟度實際沒有達到轉讓或轉移時的要求。無論哪個階段的技術成果,理論上講,其成熟度都應達到對應階段要求,但由於技術成熟度難以準確評估和驗證,尤其是針對特定產業主體的資源、能力、條件和需求進行評估時,更極為困難。因此在購買或承接一項技術成果時,產業主體(很多時候也包括科研主體自身)往往很難準確判斷。例如,某企業購買了一項聲稱已完成中試階段的技術成果,但到了實際進行產業化時才發現很多方面其技術成熟度最多隻相當於試驗發展階段的成熟度。


二痛:做不了


對生產製造條件要求過高,導致產業主體能接住的技術成果實際上也“做不了”。常見的情況是: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雖然承接的是成熟技術,但滿足其要求的技術改造投資大、難度高。——導致產業主體難以決斷堅行。


或者是,關鍵設備供應商少,價格高昂、供貨週期長;一些工藝設備需要全新設計和製造,尋找合適的服務主體困難,且過程反覆、耗時費力。——導致最佳投產時機一再推延。


再者是,能提供配套生產的合格供應商少,形成完整生產體系困難;對工藝人員和技能型生產人員要求高,花費在人員招聘、培訓上的時間和精力多;對所需的部分原材料有特殊要求,採購缺乏保障。——導致無法實現批產、穩產,成品率低、達標困難。


最終,針對該項技術成果的製造成熟度一直難以提高到應有程度,產業主體就算在技術上“接得住”,也會因生產製造問題而“做不了”。


事實上,如果技術研發工作不能與製造成熟度提升工作緊密配合,及時根據製造成熟度工作所反饋的情況優化並調整技術方向、工藝思路和技術參數等,那麼出現上述問題幾乎是必然的。


三痛:賣不掉


按技術成果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競爭力,產業主體“接得住、做得了”,但卻“賣不掉”。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技術研發與市場工作缺乏結合,導致產品缺乏性能與成本的綜合競爭力。當前,創新的兩階段工作模式——即先技術研發再成果產業化,使技術研發過程相對獨立,雖然在立項之初也會進行市場分析,但方式傳統且與市場結合的頻度、深度不夠;加之,技術路線和工藝基礎從根本上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與成本,使得那些沒能在一開始就與市場有很好結合的技術成果,到產業化階段常常面臨缺乏競爭力問題。優秀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時,一開始就通過各種方式把最終用戶納入進來,不僅產學研結合,更進一步到產學研用結合。典型的如“用戶評測”方式、“眾創”方式,以及各種早期的試產、試用、試銷等,藉此獲得更準確的市場反饋,以便不斷調整和優化技術成果,在性能和成本之間尋求消費者價值最大化。


技術研發與業務模式(或商業模式)缺乏結合,也會導致商業模式缺乏整體競爭力。

當前,越來越多的產品一開始就是帶著商業模式來的,孤立的產品本身已不構成市場競爭的基本單元,手機等互聯網終端產品就是典型例子。而在創新的兩階段工作模式下,技術研發的同時缺少業務模式(或商業模式)的設想與指引,等到了產業化階段,即便發現孤立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再想創新或升級商業模式已困難重重:需要改變或擴展原有的技術;需要形成與之配套的生產製造能力;需要提高商業模式成熟度。此三者一個比一個時間長,一個比一個不確定性強。——當產業主體面對這些行動障礙時,多數只能是不了了之。


四痛:長不大


產業化工作推進緩慢,遲遲達不到大規模運營狀態、喪失發展機會,產業主體“接得住、做得了、賣得掉”,但卻“長不大”。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產品投產之後的最大任務:大規模市場營銷和運營管理。而這兩方面工作並不比技術成熟度和製造成熟度提高工作來得更容易,有時甚至更困難。由此導致很多創新性產品走不出產業化階段,產業規模長期停留在中、小狀態。


這其中,“產業化組織模式”是個讓實踐界長期頭疼的問題。應用類科研院所很多仍未能走出這個問題的糾纏:在研究室(所)內進行產業化,雖然相對容易解決產研結合的早期問題,但做不大;而成立新產業公司(或拿到現有產業公司去),又存在技術不成熟、挫傷科研單位與人員積極性、缺乏發展後勁等一系列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同類企業或者新技術的出現,產業化速度慢不僅是“長不大”的問題,更是“活不成”的問題

。例如,某企業幾年前研發了一種電子薄膜,當時在市場上還沒有同類生產企業;於是該企業專門組建了一個公司對其進行產業化發展,但投產了三年還處於小規模狀態;後來美國一家企業實現了量產,且成本只是其三分之一。當年國內這家企業就不得不轉產了。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產業化之痛,痛及全局


產業化之痛,不僅痛在產業化階段,更是痛在創新發展和產研結合的全局:


痛及成果轉化環節:由於產業化階段問題的廣泛存在,導致企業對購買科技成果有疑慮,進而加劇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


痛及科研開發階段:由於產業化階段問題造成的科技成果轉化困難,導致無法在企業內或社會內形成有效的產研循環、科研投入得不到回報和反哺,進而加劇企業、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願創新、不敢創新和不能創新困境。


產業化之痛:接不住,做不了,賣不掉,長不大


從微觀實踐層面看,現行的兩階段工作模式是導致產業化問題和創新不暢問題的根本原因。當前,社會上普遍將創新發展障礙的問題歸結為:體制問題、文化問題、激勵機制問題、(知識產權等)法律環境問題、(中介機構等)技術服務平臺問題,等等。作為宏觀因素,上述問題及其所採取的相應改革措施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可以預見:如果不進一步從管理科學層面深入研究創新發展工作的微觀機理,並建立起有效的創新發展工作模式,那麼我國社會和企業的創新發展問題就不可能得到實質性解決——創新發展實踐終會差“最後一公里”。來源:秋凡科轉(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