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誇誇”遮望眼

不被“夸夸”遮望眼

受到他人誇讚而產生的喜悅與滿足是人之常情,但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誇獎卻明顯不符合社會常理。而誇誇群就是這樣的存在:花20塊錢進群,從外貌、言辭、性格,到日常生活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發一句“求贊”,就都能收穫群友們來之迅速的讚美。

不被“夸夸”遮望眼

誇誇群的走紅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及內心世界的空虛脫不了干係。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內心的空缺,為生活帶來了一些慰藉。然而,誇誇群或可成為人們情緒的出口,但不應被當作精神的寄託。

誠然,被誇是有治癒作用的。當代人的精神壓力大,在現實中常常遇到挫折或困難,容易產生自我否定情緒。這時若能得到及時的誇獎,便可有效地撫慰受挫的自尊心,從而減輕負面情緒,避免陷入長時間抑鬱。但這樣“及時雨”般的誇讚,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因而人們轉向網絡,在虛擬世界尋找慰藉。誇誇群由此應運而生,成為人們釋放壓力的一個通道。

不被“夸夸”遮望眼

而“群”之義本身便在於消除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隔膜。根據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提出的理論,如今個人主義盛行,直接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們更容易變得焦慮、空虛和抑鬱。誇誇群提供了人與人之間非常渴望的溫情,雖然只是虛擬的,但對孤獨處境的個體而言不失為一種情感歸屬。

在一定程度上,誇誇群帶給人情緒的出口,這點是可以肯定的。但受誇者若將其在誇誇群中獲得的讚揚與溫情視為精神的寄託,便是大大不可提倡了。

誇誇群中的誇獎往往言不由衷且沒有原則,大部分是根據既有模板加以改編的套路。同時,不少誇誇群中的“群規”就是可以隨意誇,隨便你說什麼都會收穫很多的誇獎。有的同學自稱午睡起晚了,也會有人誇讚“睡眠真好”,或者“對自己身體好一點,誇”等等。但這樣不分是非、沒有原則,甚至違背常理的誇獎,除了自欺欺人、一笑了之,還有什麼實際價值呢?

不被“夸夸”遮望眼

這樣敷衍的誇獎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沒有任何實際幫助,甚至還會影響到人們面對困難的正確態度。清華誇誇群裡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一位研究生說,“論文又被拒了,求誇”,群友們便誇讚道“一定是你的成果太超前,編輯已經看不懂了”。學業或研究上遇到困難,本應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去糾正與改進,但在誇誇群中卻走了樣,成為了被誇獎、值得驕傲的事情。若人們在精神上相信或依賴這樣的誇獎,可能愈發會躲避矛盾與困難,畏懼現實世界裡真實的批評與鞭策,更加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解決矛盾。

人的本性是喜歡被讚揚的,正如馬克吐溫所言,“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但必須強調的是,這種讚美應是客觀、真誠的。誇誇群可以被當做釋放壓力、宣洩情緒的一個出口,但要講剋制,有理智,懂得適可而止,切勿將精神與情感世界真正寄託於誇誇群這樣的 “虛擬誇誇”中。

不被“夸夸”遮望眼

往期精彩

  • 今天,痛悼英雄

  • 你好,校外輔導員

  • 關於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遴選結果的公示

中國大學生在線

不被“夸夸”遮望眼

和小中一起

為本文作者點1000個(在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