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什麼要出兵攻打朝鮮?

歷史一書生


皇太極一共兩次出兵打過朝鮮,第一次是1627年,其目的有三個。第一,打破明朝的戰略包圍圈,扭轉東北亞戰局;第二,加強皇太極對後金政權的控制力。第三,獲得部分食物資源。



雖說當時努爾哈赤兵峰正盛,一舉把戰火從遼東推到遼西,但是對於佔領區,努爾哈赤並沒有很好的恢復生產力,所以後金的主要生存方式依然是劫掠,一旦沒得劫掠,後金在這種小冰期年份就會糧食短缺。而自從寧遠大捷後,後金對大明侵略的步伐就很難繼續下去了。同時,四大貝勒的其他三位勢頭不比自己弱多少,還有個叔伯哥濟爾哈朗勢力也是很強,雖說表面上服從皇太極的指揮,實際上也是有當大汗的想法。再就是雖然後金軍隊戰鬥力優於明朝,但是國力遠不及大明。而且當時蒙古實力最強的察哈爾和後金處於敵對關係,喀爾喀也有好幾個部落與後金為敵,這些蒙古部落嚴重威脅著後金的西線;朝鮮雖然戰五渣,但是聽明政府的話出來噁心後金一波,也是很討厭。所以為了突破包圍,化解危局,皇太極必須先找最好打的下手。


這次戰爭的結果就是,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後金從朝鮮掠奪大量糧食和物資,對其饑荒有所緩解,戰後朝鮮不得不承諾不再接納逃人,困擾後金的逃人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解決,但朝鮮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這就為後來的丙子胡亂埋下了伏筆。

1636年,皇太極獲得大元傳國玉璽,並且征服了整個科爾沁區和大半個喀爾喀區,基本上獲得了整個東北亞地區的統治權,因此改元大清,繼皇帝位。期間皇太極要求朝鮮勸進臣服,被拒絕,因此以討逆為號,實際上是想徹底控制整個東北亞,並且切斷明朝在關外的一切軍事力量支援。



於是同年,皇太極大軍壓境,朝鮮在兇悍的清軍面前仍然保持著往日的戰五渣形象,很快就退到南漢山城,然後朝鮮國王對著西南方向的大明皇帝叩首謝罪,從此歸順了大清。


最後是清朝將五十萬朝鮮人作為俘虜押回國充作奴隸,並掠走朝鮮大量物資,後來朝鮮政府向清朝支付贖金贖回了一些人。根據協議,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雖然朝鮮後來小動作還是很多,但是根本無濟於事。


火器工坊


準確點說,以下四點原因使得皇太極必須去征服朝鮮並將其徹底征服:

第一、打破明朝對後金構成的三面包圍。明朝為了對付後金,除了拉上小弟朝鮮之外,還拉上了林丹汗做盟友,構成了一個對後金的東、南、西三面包圍圈,使後金在戰略上受到了極大的牽制。所以皇太極沒少東征西討,除了破關破壞明朝的經濟補充自身之外,皇太極也打擊朝鮮以及蒙古,最終將朝鮮和蒙古變成了自己的小弟,不僅打破了明朝對其的戰略包圍,反而構成了對明朝的戰略包圍。而且,征服朝鮮還可以起到安定後方的作用,防止朝鮮在其背後煽風點火。


第二、由於明末小冰河期造成了農業歉收,極大的打擊了後金脆弱的經濟,皇太極即位初期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而朝鮮是則除了明朝之外的另一個標準的小受,戰鬥力比明朝還弱,如果明朝是戰五渣,那麼朝鮮連戰五渣還不如。所以,後金就把朝鮮當成了提款機,兩次入侵朝鮮不僅擄掠、敲詐了大量的糧食以及財物,還擄來了大量的人口補充勞動力。皇太極徹底降服朝鮮之後,朝鮮必須每年向後金進貢糧食,用後金漢官得話說,我國地窄人稀,貢賦極少,全賴兵馬出去搶些財物。

第三、朝鮮可以為清軍提供僕從軍。對於皇太極來說,朝鮮可是絕佳的兵源地,朝鮮半島不僅盛產弓箭手,還有鳥槍兵以及後金緊缺的水師。而且,歷史上清軍也沒少徵發朝鮮僕從軍為自己服務。松錦大戰的時候清朝就緊急徵調了朝鮮鳥槍兵,剿滅皮島明軍勢力的時候也有徵發了朝鮮水師,清朝在雅克薩之戰前多次和沙俄得軍事衝突也有朝鮮鳥槍兵參加。


第四、歷朝歷代朝鮮半島都是各個古典王朝的附屬國。歷朝歷代都會和朝鮮半島建立宗藩關係,比如高句麗曾經臣服於北朝;王氏高麗也曾經向大遼、大金、大元臣服,元朝東征日本還徵發了高麗僕從軍;之後的李氏朝鮮也曾嚮明朝臣服。而皇太極要做天下之主,就必須要和朝鮮半島建立宗藩關係。
三田渡大清皇帝功德碑

所以,最後朝鮮也就成了大清的小弟,直到甲午戰爭之後。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皇太極攻打朝鮮,一直攻入朝鮮當時的首都漢城,朝鮮國王出城請降,皇太極一番耀武揚威後,逼迫朝鮮國王立下“大清皇帝功德碑”後,滿載而歸,至今被朝鮮視為奇恥大辱。



我們知道,皇太極登基後注重學習明朝的政治制度,一心想入主中原取代明王朝,可為何要捨近求遠去攻打朝鮮?

小編認為,朝鮮作為明朝屬國,在明朝發動對後金的薩爾滸之戰中,朝鮮是曾經派兵的,雖然只是象徵性的派了一些人,但卻始終與後金為敵。而且在後方給清朝多次襲擾,清軍面臨兩線作戰,痛苦不堪。

其次,清朝當時處在東北嚴寒地帶,生產力水平不高,要想獲得足夠的軍糧就必須不斷對外擴張。朝鮮受漢民族影響,是傳統的農耕民族,正好可以給皇太極提供一個穩固的後方,不斷輸送軍需。

還有,我覺得皇太極有點打狗給主人看的意思。朝鮮在經歷了豐臣秀吉侵略之後,是萬曆皇帝當機立斷援助朝鮮,化解了朝鮮的滅國之危。從那時起,朝鮮從國王到百姓對明朝感恩戴德,五體投地。皇太極在無法攻入山海關之時,我想會把怒火發在朝鮮身上,打不過你,那我就教訓教訓你的小弟。

然而,武力並不一定能夠征服人心,雖然後來明朝滅亡,朝鮮一直記得明朝的恩德,視自己為明朝的嫡系傳人,雖然表面臣服於清朝,但崇禎年號卻一直使用到了清朝末年。

我是亮仔,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皇太極繼位之後,對內大力調整方針政策;對外的第一個重大舉動,則是出兵朝鮮。

出兵朝鮮的直接原因是從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登極,到當年十月,一個多月時間裡,朝鮮作為鄰國,沒有派人來弔唁亡靈,也不前來祝賀新汗登基,相反,接納了數量可觀的從後金國出逃的遼東漢人,據朝鮮史料記載,前後可能達到數十萬人,僅價川一地即達三千多人。(《李朝實錄》仁祖卷十四)

這些人,在努爾哈赤編漢為奴的政策下從自由民變成奴隸,然後,不堪忍受而出逃,於是就成了前清極為有名的所謂“逃人”。為此,後金汗國和後來的大清國制定了嚴厲的“逃人法”,力圖以嚴刑酷法遏制他們逃亡。並一直蔓延到清軍入關之後很多年,成為前清時代名副其實的惡政與惡法。大清朝之所以曾經在歷史上特別聲名狼藉,這些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惡聲惡氣的惡政惡法肯定是其原因之一。

此時,後金汗國與朝鮮交涉,要求朝鮮將這些“逃人”一概驅逐回來。朝鮮置之不理,將這些逃過鴨綠江的遼東漢人遣送給了明朝。對此,皇太極感受到的肯定不僅僅是輕蔑,還有利益上的重大損失,因為這些人全部是滿族人的奴隸,剛剛繼位的皇太極在自己必須承受損失的同時,還必須承受這些滿族人士的抱怨與壓力。

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二是沒有現實利益上的壓力和考慮。如今,和袁崇煥議和,解除了戰略上的顧慮;王公貝勒們又正因為“逃人”的損失怨氣沖天,此刻出兵朝鮮,立即可以得到這幫傢伙的好感與擁戴,真正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於我。

大約這是皇太極將自己繼位後第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鎖定在朝鮮的原因。而且據說努爾哈赤臨死時,也曾經囑咐那幾大貝勒,要把解決朝鮮問題放在第一優先考慮。

所以皇太極即位後,首徵便是朝鮮。


和蝸牛一起同行


後金崛起以後,與明朝進行了長期的對抗,當時朝鮮跟著明朝混,所以後金如果要全力進攻明朝,就必須先打服明朝的附屬國和幫手朝鮮,以免除兩線作戰,解除後顧之憂。

皇太極擔任後金大汗時期,對朝鮮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討伐。公元1627年,皇太極對朝鮮宣戰。 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將領帥三萬大軍大舉入侵朝鮮。朝鮮戰鬥力大家都清楚,很快朝鮮就投降了。公元1636年,鑑於朝鮮依然心向明朝,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朝鮮又戰敗求和,徹底臣服後金。

皇太極徹底征服朝鮮後,解除後顧之憂,全力進攻明朝,逐漸佔領遼東全境,兵鋒直指長城,並且通過繞行,孤軍深入,兵臨北京城下,並使用反間計除掉袁崇煥,對明朝產生較大的威懾。


對話歷史


皇太極繼位是在1626年,皇太極首次出兵征討朝鮮是在1627年。表面來看,皇太極出征朝鮮是捏軟柿子。實際上,皇太極出兵征討朝鮮還有兩個目的。第一,打破明朝可能會為後金編織的包圍圈;第二,穩固自己新君的地位。

皇太極繼位時,後金雖然屢屢擊敗明朝,並將戰線推進到遼河以西、寧遠城之下、距離山海關僅200餘里,但是後金此時卻處在極其不利的窘境下。山海關一方,明朝寧遠城有袁崇煥鎮守,皇太極雖嘗試過攻擊卻沒有奏效,而且損兵折將。另外,寧遠的地理位置也讓皇太極不敢貿然越過。可以說,山海關方向,明朝的防線暫時無懈可擊。同時,遊牧在錫林郭勒盟、西拉木倫河區域的蒙古林丹汗諸部並不滿意後金不斷地攻城略地。早在1619年,努爾哈赤兵進開原、鐵嶺時,後金就遭到遊牧在遼河五部喀爾喀蒙古的阻擊。同年十月,實力更加強大林丹汗公然警告努爾哈赤不要再向明朝控制的廣寧(北鎮市)進軍,否則林丹汗便會攻擊後金。屢屢戰敗的明朝看到這一矛盾,乃大力籠絡林丹汗,希望驅使同樣擅長騎射的蒙古人制衡後金。所以,直到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蒙古林丹汗的威脅依然沒有消失。

雖然同樣擅長騎射,但是後金卻不能無後顧之憂地同時對敵蒙古和明朝。究其原因,還是後金的背後有一個十分忠於明朝的小國——朝鮮。壬辰之役,明朝對朝鮮有存國之恩,朝鮮對此十分感激。所以,1619年4月的薩爾滸之戰,發兵寬甸的杜松一路就是匯合了朝鮮的數萬援兵。後來,努爾哈赤擊敗杜松,並逼降了全部的朝鮮援兵。為了籠絡朝鮮,努爾哈赤試圖放歸戰俘以取得朝鮮的諒解,但是朝鮮對努爾哈赤的示好卻視而不見。1622年,明將毛文龍率部進駐皮島,與朝鮮唇齒相依,共同騷擾後金,並迫使已經攻擊明朝的努爾哈赤掉頭固守老巢,讓山海關方向的明軍送了一口氣。為此,努爾哈赤曾強烈要求朝鮮斷絕與毛文龍的來往,並承諾若擒獻毛文龍,後金將放歸朝鮮降將。最終,朝鮮還是沒有答應,並依然為毛文龍提供後勤供應。如此,被毛文龍騷擾地十分疲憊的努爾哈赤以及眾多後金親貴們憎恨毛文龍的同時,亦更加痛恨朝鮮庇護毛文龍。

所以,皇太極討伐朝鮮目標一是藉機剿除毛文龍,二是試探朝鮮戰力,是一箭雙鵰的計策。此外,皇太極決定征討朝鮮時是剛剛即位的新君。對皇太極繼位,時下流行著兩種說法:一是皇太極是奪了本該屬於多爾袞汗位,第二是皇太極奪了大貝勒代善的位。不管這兩種說法是否屬實,有一點是可以看到的:皇太極繼位時,他的那些同齡的兄弟們都有自己的心思。另外,新君皇太極繼位後就山海關方向發動了攻擊,但是進攻不利。如此,後金親貴們失去了掠奪的發財地。所以,皇太極需要轉移國內視線,並試圖以一次新的勝利來鞏固地位。


大福讀史


因為他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當時皇太極的後金不僅遭到了明朝的軍事壓力,還遭到來自朝鮮屬國的威脅,以及盤踞在新義州地區日本浪人的威脅。這些人經常登陸後金防區屠殺後金留守人員,掠奪財貨糧草。

皇太極出兵朝鮮的目的就是先打服這個時不時背後捅刀的鄰居,至少使他安分一點不至於在後金軍隊開拔的時候亂來。皇太極對朝鮮的態度還是相對比較寬和的,只要他別亂動就行。

其次,就是驅逐新義州的日本浪人。皇太極對新義州浪人的態度就是驅逐出境,不許朝鮮將新義州出借給日本浪人作為根據地,也不許他們入境新義州,否則便要出兵打朝鮮。

其實皇太極的這種要求很合情合理,既沒有要求朝鮮臣服,也沒有想讓他稱臣納貢,就是單純的守中立。不過朝鮮當時比較為難,他打不過後金,可是卻也擋不住日本浪人,這就是後來皇太極第二次征伐朝鮮的主因,就是藏著朝鮮打日本浪人。


優己


朝鮮國王太狂,去騷擾後金的百姓!皇太極出兵朝鮮,把他們的俘虜都帶回盛京做苦力!朝鮮國王自動稱臣!朝鮮成為後金的藩屬國!皇太極還立了一塊功績碑,放在朝鮮國王皇宮,讓他們定期朝拜!見到功績碑,如見皇太極!皇太極兵發朝鮮,壯我中華神威!朝鮮兵一聽後金軍到來!不戰自敗,抱頭鼠竄!不能不說,皇太極雖然對朝鮮兵殘忍點,但是震懾住朝鮮軍民,還是有很大功績的!從此以後二百年,朝鮮國都沒有找事,老老實實的!也有皇太極的功勞!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夠喜歡,謝謝!



翠樓看天下


朝鮮當時是明朝的屬國,也就是說朝鮮是認明朝當老大的。

後金建立,皇太極告訴朝鮮:以後,你跟我混

朝鮮:我不,我是跟崇禎大哥混的,做人得講義氣。

於是皇太極發兵打朝鮮,朝鮮跪地求饒:皇太極大哥,以後我就跟你混了,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從戰略意義上講,後金必須先打下朝鮮,因為後金的生產力低下,無法全方位的供應大軍的攻伐,佔領了朝鮮以後,後金的後勤補給無憂了。

皇太極不能允許自己出徵在外,身後還有個心向大明的朝鮮在自己身後,一旦朝鮮有小動作,自己將首尾難顧


鬦鬦飛


以我個人淺見,其矛盾並非一日產生。

首先朝鮮半島是在大明朝的幫助下,實現統一,建立了朝鮮王國。朝鮮對大明朝,感恩戴德,唯命是從。而當年朝鮮與女真部就有過節,朝鮮不斷奪掠女真財富,殺戮女真人。雙方還互搶民眾為奴,以至矛盾日漸加深。

按當時的形勢看,女真可以說是三面樹敵。當時面對的是大明,而朝鮮又是大明的盟友。並且,明朝還拿出大量金銀誅寶收買蒙古。在如此情況下,皇太極才決定攻打朝鮮。這也就是無耐之舉,主要原因:朝鮮的地理位置,對女真極為不利。與明開戰,很容易遭到腹背受敵。所以皇太極才兩次攻打朝鮮,直到打服,解決了後顧之憂,才放心的攻打明朝。

所以,這也是皇太極與明朝對抗時,不得不先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