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漢族比較沉悶?

齊人魯事


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不是有人說的,而是事實,從北方的蒙古族、西北的維吾爾族、西藏的藏族、雲貴川的彝族、苗族,廣西的壯、侗等的少數民族,無一不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漢族卻比較沉悶,不善歌舞。少數民族為什麼具有能歌善舞的天性,而漢族卻比較沉悶呢?從表面看,是生活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若要深究,那就是文化差異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自古以來,在中國廣袤的領土上,就居住著漢族和眾多的少數民,但從文化形式上,卻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繁榮景象。漢代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應用“儒家學說”作為統治國家的思想武器,起到國家和社會穩定的作用。而儒家思想的特點就是“禮制”,“禮制”的內涵就是用禮儀制度和道德規範來限制人的言行舉止。

《論語》就是儒家學說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是孔子教育世人如何做人的語錄集成。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規》就是根據《論語》等各種儒家學說發展而來,是民國以前的啟蒙教育課本。《弟子規》的中心思想,就是教人如何“聽話”,如何按照禮儀和道德規範做人,但是,由於《論語》或《弟子規》這類東西一味地強調“服從”和聽話,從而遏制了人的天性。古代到近代的漢族人都是讀著《論語》或《弟子規》長大的,文化基因裡自帶著一本正經,中規中矩。

少數民族則不然,他們有的生活在草原,有的生活在群山,自古就被中原文化視為蠻、夷、狄、戎,從文化上與中規中矩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距,天性得到了極大的釋放,在古代,中原人會說這是“缺少教化”。

從今天開放的眼光看來,這只不過是文化的差異而已。任何民族都有自身特點的文化,也有他們自己的“教化”方式,但因生活環境不同,產生的文化特點也就不同。不同的文化特點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漢族人內斂和沉悶皆與儒家文化有關,而少數民族則少了這個羈絆,於是就呈現出奔放性格,能歌善舞當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若愚趣談


少數民族能歌善舞與他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有關。

一,我生活在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而且長期在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比較瞭解當地彝族撒尼人的習俗。彝族人從小喜歡唱歌跳舞主要是因為在古代撒尼人祭祀他們的神,如山神,火神,密枝神都要先祭祀,然後唱歌跳舞喝酒,與神同樂,或者是讓神高興,才會保佐他們生活幸福,家族平安。這種文化傳承下來,現在仍然這樣做。也就是過去跳舞主要是娛神,在彝族村寨中不會唱歌跳舞,你就不能參加祭祀活動。

二,現代社會,雖然不像過去一樣對於神那麼虔誠,但每年還是要搞一些祭祀活動,還要參加一年一度的火把節等等也要唱歌跳舞,摔跤,鬥牛等,大家還是要不停地唱不停地跳,這已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需要,現在唱歌跳舞主要是為了娛人,或自娛自樂活動。

三是其他少數民族唱歌跳舞的原因,雖然不一定是由於宗教信仰原因,但一定是一種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少數民族對唱歌跳舞持一種肯定態度,能歌善舞是非常受人歡迎的。

四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中對唱歌跳舞持一種否定態度,認為是戲子,等級很低,不受人尊重,認為唱歌跳舞是一種輕浮的表現,大家都不唱不跳,生活就比較沉悶。


飛飛貓1


我在新疆待了二十多年,對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有點心得。

首先,同意樓主的一個觀點,漢族人確實受禮教約束,比少數民族少了一些奔放。但漢族也不是沒能歌的人。比如陝西,東北。陝西陝北,因為地處高原地帶,人離遠了,叫一聲都不容易聽見。但信天游唱起來高亢而又悠揚。比喊話好多了。東北的二人轉,又唱又跳還表演。所以說漢族人也有歌舞。

但比少數民族差了那麼一點。這裡就可說到地理條件了。新疆戈壁灘較多,草原也廣闊。現在假設兩群放牧人碰到一起了,中間隔著兩群羊,一群羊最多500只,兩個人想打招呼就得喊。久而久之,聲音都打開了,適合唱歌。而平時有什麼聚會,幹什麼呢?他們又沒地方去請戲班子來演戲,只有自娛自樂了。馬奶酒一喝,好嘛,跳起來。

內蒙古和西藏都是這樣。

西南呢,又不同了,兩山相隔,看得見,想見面,可以,花三四天的功夫。年輕人總得結婚相親吧,咋辦呢?就辦個什麼堆場啊,歌莊啊。又唱又跳,能唱會跳的肯定先對上了。交際嘛。漢族人跑到舞廳去跳舞不也是交際嗎?

所以啊,少數民族人比漢族人少了一些交際場所,只有自創了。終於練出了能歌善舞的本領了。


荒山無泉


因為漢族文化太豐富了,所以歌舞顯得不突出。而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相比之下要單一很多,所以歌舞作為唯一的特色就突顯出來了。

做個類比,說起韓國的特產,你會想到什麼?泡菜,對吧?那麼中國有沒有泡菜呢?當然有,四川泡菜,湖南泡菜,都不比韓國泡菜差。但是韓國泡菜很出名,中國泡菜呢?在國際上基本上沒人瞭解。

漢族有沒有歌舞?當然有。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舞,二泉映月,梅花三弄,雅可《陽春》《白雪》,俗可《下里》《巴人》,雄渾有秦腔,婉約有江南小調…單是舞蹈,也有水袖舞,踏鼓舞…數不勝數。

但是漢族的歌舞從來不是我們關注的重心。因為太多了,而且我們還有更多的好東西,足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所以,要論能歌善舞,沒有哪個民族比得過漢族。

至於有人說,那今天的大部分漢族人並不會唱歌跳舞啊?那是環境影響。漢族人聚居區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大家上班下班的生活已經成了一種常態,每天煩心瑣事的,自然也就沒有心情去唱唱跳跳了。要是讓少民同胞都住到城裡來,最多不過三代,他們也和大家一起刷頭條了。反之,我們要是搬到大草原去,每天晚上吃飽了沒事幹,手機也沒WIFI,還能怎麼辦?圍著火跳起來吧!


azteciris


看不下去這麼多腦殘了,

我來給你們說說!因為漢族已經發展的夠成熟,分工更細化,一部分人生產勞動,一部分人唱歌跳舞說書說相書供大家休閒…而少數民族反之…社會分工細的結果,同樣問題,你問坐在電腦桌前的朋友,你怎麼不去搬磚,是不是你搬磚能力不行啊?社會發展細分工,人家根本不用搬磚,這社會一部分人搬磚就行了…

以後提問先用腦子思考下,再提問…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所以說中國人要有理性,有,邏輯思維,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得5000年以後不一定有…

都是一群誰起鬨思想跟誰走,當然身體不一定,膽小怕事,背後慫恿別人讓別人先出頭,然後獲得利益…

都是一群…


丁一193999541


不能說漢人沉悶,漢人有漢人的娛樂方式,如漢族扭秧歌就是一種舞蹈,舞獅子,耍龍燈也可歸入舞蹈。漢族也有很多民間小唱,如《孟姜女》、《採茶撲蝶》、《小放牛》、《月牙五更》等。尤其是漢族的戲曲最盛行,除了京劇,還有數不勝數的地方戲曲。戲曲將敘事與音樂、舞蹈、武術、道具、服飾藝術融合在一起,有極強的感染力。據我所知,五十六個民族中,只有漢族和藏族有自己的戲曲藝術。由於自古漢族以農業為生,而農業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田間管理,漢族用於娛樂的時間比某些遊牧民族少也是事實。


用戶5509181792


漢民族在無數次民族大融合中不斷壯大,傳統文化也隨之不斷被推進及改變下,各種習俗也在不斷的被刷新,歷來的反封建禁迷信,其本質就是阻止前朝文化的延續。也因此,導致了漢民族帶有一些傳統特色的東西,如民族服裝、民族舞蹈、民族歌、民族婚姻風俗等,不能像少數民族那樣被世代永久照樣流傳。



漢民族自秦漢朝以來,就在皇家指導下開始受儒學影響,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在董仲舒的修正下,使音樂舞蹈這些來源於平民草根的藝術,歸附於意識形態的藩籬之內,只有皇家認可的頒佈的才是正統的,因此之後的兩千多年的束縛,慢慢的,漢民族的個性東西漸漸被泯滅。



本來漢民族的傳統舞蹈及民族衣冠和民族歌,早在炎黃時期就有獨特不同與其它部族舞蹈衣冠存在著。如今在陝北最早黃帝部族生活的地方,很多傳統的東西照樣被民間保留傳承下來,最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能震天地泣鬼神地鼓子大秧歌及帶有民族歌調的“”信天游“”。在大秧歌活動時所穿的紅綠黑白格調的衣裝,就是民間對古老華夏民族的草裙羽冠舞蹈場面的傳承再現。相信以後一些被民間世代流傳,最具有代表漢民族特色的舞蹈,會被不斷的被挖掘出來,作為漢民族特色被咱們世代傳承。



閱讀本文希望幫助到您,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我!轉發評論文章必將關注您,謝謝您!


曉天播報


我是漢族,但我知道,漢族自古就是一個融合的民族,沒有一個人是純粹的漢族,同樣地,各個少數民族也只是相對地區分。

古代舞與武不分,文武都收到重視,後來六經之一的樂經毀於秦火,但漢唐時人們還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宋朝重文輕武,殘害婦女裹小腳,正常走路也不行了,雖然作為專業性的武術和戲曲還保留著,但作為廣大群眾追求美和歡樂團結的民間舞蹈卻基本不見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漢族現在只有陝北秧歌和陝北腰鼓等幾種帶勁的民間舞蹈。再看看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那真是雜樹生花,百花齊放,現在說人文生態,古代劉伯溫也說了“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不說別的,少數民族更愛美,漢族相對太實際。

對比廣場舞的複雜多變,少數民族舞蹈的舞步簡單,但遠比一般廣場舞美,一句話,少數民族從小就走著美步,舞蹈的靈魂就是走路美,步美。我在頭條的農二那裡看到他有關步美的觀點,感觸很深。


13375639152


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有關,他們之所以能歌善舞,時和他們生活的地域環境分不開的。他們大多生活在苦寒地帶,不以農耕為主,以狩獵為主,不缺乏食物來源。鵝了就去打獵,有的是取之不盡的食物。吃飽了是有時間來娛樂消遣的,娛樂是為了增進友情親情,更好的溝通。消遣純粹是為了促進消化吸收。因為少數民族大多以肉食為主。而漢族則不同,以農耕為主,而農耕是要以精細操作才能達到增產增收。吃飽了飯只能是好好躺下或者坐著休息一下,本來幹活就夠累了,那有那閒功夫唱歌跳舞。為的是能多幹活勤勞動,多收穫糧食,不至於來年餓肚子。漢族人不是沒有娛樂項目,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戲劇類表演團體,這些人就是為那些有錢人服務的,也就是說,在漢族的娛樂項目中,只有達到一定的收入水平,只有成為有錢人,才可以去享受這類消遣。如果溫飽都不能解決,你是沒有資格去享受這些業餘生活的。只能為生存而拼搏。還是老老實實幹活吧!


哥沒有特長


這句話說得有點道理。因為各民族的風俗和傳統以及生活習慣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人不同的個性特徵和生活習性。

記得有一次有個朋友們給我發來一張圖片,是一個蒙古族的七八歲的小男孩,他站在朝陽升起的草原上牧羊高歌,朋友說:他是真正的開心。

我說那是因為他沒有讀書的緣故。少數民族的人因為生活比較簡樸,思想相對單純,從小接觸的文化就和我們漢族人不一樣。

漢族人自小就肩負著任重而道遠的目標,尤其現在,小小年紀都揹著沉重的書包在求學的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更不用說我們每一個成人生活壓力都很大。是不是目前的狀態決定心態呢?

也許心裡有事難免養成沉悶的個性,用魯迅的話說:叫人活潑不得。要不然怎麼有人說:漢族人沉悶呢?

少數民族人因為生活需求相對簡單一點,因此願望容易得到滿足,再加上地廣人稀、所受約束的東西比較少,由於人本性裡對於快樂的追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讓他們習慣載歌載舞來表達內心熾熱的奔放的感情。

但,我們漢族人因為接受的教育不一樣,表達感情的方式就不是那麼直白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