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南邊多山,山有深林。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群山環繞的村子

拾雲山房位於浙江省金華武義縣一處山林古村之中,村子保留了完整的夯土民居面貌,村中建築依山勢高差而建,群山環繞,村口處尚存幾顆繁茂的古樹,已上百年。

書屋坐落於村口廣場不遠處,旁邊是保留完好的夯土三合院民居,場地原址有一個牛欄房,坍塌後被拆除。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建築區位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村子全貌

建造書屋,是為了給古村提供一個閱讀的空間,一個讓人靜下心的地方,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小孩子回到山裡;也希望能夠

創造出一個豐富而安靜的場所,讓小孩子和老人都能在這座建築中裡感受到自由和快樂。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俯瞰建築,融入周邊民居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鳥瞰書屋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屋融合在層疊的屋頂關係裡


讓空間與鄉村友好


把書屋的一部分空間留給村民,是我們設計初始階段就有的想法,也是一種直覺性的感受,在書屋的首層做一個架空的半室外開放空間,用十根結構柱架空整個書屋首層,實體空間都設定在二層,兩個空間通過一部室外樓梯進行連接,只在首層局部設置了一個小水吧,可以提供水飲,其他的空間完全公共開放,山裡的村民們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小孩們也可以在這個空間玩耍打鬧,用這個開放空間把各種活動的可能性都串聯起來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屋融合在村子環境中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從西南角看架空的書屋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屋西立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村民在書屋首層喝茶聊天場景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剖透視圖

同時站在場地關係的角度思考,書屋用地處於一個三角地帶,南側是該村落的主要步行幹道,北側有一堵三米高的石坎牆,石坎牆上面是一片兒童戲玩區,在設計策略上抬高書屋的實體空間部分,讓建築體首層與道路之間形成空間的退讓,路上的行人也可以隨時到書屋下休息。而書屋的二層則和兒童戲玩區在同一空間層面上,這樣的處理,一方面便於兒童進入書屋看書或者在兒童區玩耍,另一方面,方便父母在書屋裡閱讀的同時能關注到孩子。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屋北立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建築與場地的高差處理

無論是站在場地屬性的角度還是站在對鄉村生活理解的角度,在鄉村設計建築,我們都希望建築與村民、與鄉村環境都能保持一種最友好的狀態。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屋首層與村道的關係


天井與時間性

天井作為空間核心被安放在書屋中,尺度怡人,在首層天井底部下方留出一片水面,下雨時,雨水從天井落入書屋水池,在書屋就可以聽到滴滴答答的聲音;晴天時,陽光可以直接照射進來,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之所以在很小的書屋裡去營造一個天井,也是

為了讓這個小房子能與自然、時間、空間產生更多的關聯性,這可能就是一種我所認為的時間性。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天井與水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天井內側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柱腳局部細節

天井空間的設置,就是在等某個特定的時間——陽光灑進來,形成一道光影;雨水落入水院,產生一點漣漪;空氣流進來,感受一縷微風。在這樣的時刻,天井被設定為一個等待此時間點的特殊意義空間。

我所理解的鄉村建築的精髓,是一種人與空間、人與自然、人與時間和諧共處的狀態。陽光、雨水、空氣都可以通過天井被納入室內空間。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透過天井看到對面的閱讀空間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天井與書架


迴廊與交流

在書屋二層設計了兩圈回字形的書架,書架圍繞天井和中間的閱讀空間形成一個迴廊,一米左右的寬度,尺度舒服,由首層結構架空懸挑而出。通過這樣一個迴廊,讓人遊走在其中,能產生類似園林遊走的體驗;同時,回字形書架上根據書架的模數尺寸,打開了很多洞口,它們高低錯落、大小不一,讓視線穿透,空氣流動。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架回廊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入口與上夾層的樓梯

讀者漫遊於迴廊時,視線和空間通過洞口突然被打開,空間的邊界便消隱了。當人站在洞口的另一邊,透過窗口,不但能看到坐在窗臺上看書的人,還能看到更遠的窗外,遠處的山林和大樹。通過屋內層層遞進的透視感能產生空間與人,與環境的交流和對話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兒童閱讀空間的多種狀態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與閱讀狀態相結合的書架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通透的書架關係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架框內窺視閱讀空間


實驗性的嘗試

實驗性是我們一直在堅持的建築設計研究方法,在書屋的設計中,我們做了兩個實驗,一個是形態類型上的實驗,一個是材料運用上的實驗。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形態演變

形態類型上,把書屋實體空間部分抬高,實體部分延續當地民居的雙坡屋頂形式和坡度,以及傳統的屋面順水做法和小青瓦的鋪設,卻在屋頂的屋脊上做了微小的設計動作,讓屋脊的角度做了6.5°小偏轉。使書屋的屋頂形態發生一點微妙的形態變化,屋頂的簷口一高一低,室內屋頂的傾斜結合均質書架的空間,讓空間發生變化。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設計策略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閱讀空間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書架對應的屋頂結構關係

材料運用上,書屋的書架選擇3公分厚的松木板模數化佈置,用統一的模數尺度語言控制,書架的豎檔和屋頂的結構梁用材一一對應,形成整體的語言邏輯體系。在外立面上,採用鄉村比較少見的陽光板,讓整個房子變成了一種半透明的狀態,室內的光線透過陽光板變得很溫和,給書屋室內形成一種舒適的閱讀環境,同時,半透明的材料可讓室內的人對室外景觀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美,實現一種半通透性的空間感受和氛圍的目的。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溫和的光閱讀環境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若隱若現的室外景觀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卡布隆版

鄉村對於很多建築師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很多建築師也逐漸參與到鄉村中不斷做嘗試。我們也是一樣,抱著探索和融合的心態,以建築師的身份嘗試介入鄉村,很多時候,

設計的靈感不僅只來自建築師的直覺判斷,而且需要根植於鄉村本身,讓在地性與創造性很好的結合。其實鄉村沒有標準,沒有固定法則,沒有唯一性,好壞只能讓鄉村自身來判斷,我希望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傍晚的書屋

技術圖紙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結構分解示意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首層平面圖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二層平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夾層平面圖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南立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北立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東立面


他們在大山深處建造了一個“懸浮”書屋,凝聚起逐漸消逝的鄉情

牆身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