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叔孫通?

解偉成


叔孫通是秦朝博士,眼見秦朝不保,便逃離咸陽,先後追隨項梁、楚懷王、項羽及劉邦。因此,他被很多儒生看不起,認為他是見風使舵的投機小人。叔孫通精通禮儀,善於薦才。高祖劉邦登基後,叔孫通召集天下儒生,結合古禮,制定了一套新的禮法,深得劉邦歡心。

叛逃秦朝

叔孫通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胡亥召集眾儒生請教對策。叔孫通作為待詔博士,出現在這次討論會上。秦博士,是皇帝的政策顧問人員,由博學大儒充任。

這次諮詢會,大多的儒生說:“臣子聚眾造反,不能原諒,皇帝應該發兵征討。”胡亥聽到這話“怒,作色”。很生氣,臉色都變了。

叔孫通見狀,發表了不同見解,他說:“你們說的都不對,現在天下歸一,兵器都被銷燬了。現在上有聖明之君,下有嚴明法令,天下人人奉公守法,哪有什麼造反的?只不過一些強盜罷了,不足掛齒!”

胡亥一聽大喜,把所有說“造反”的儒生全部逮捕下獄,說“盜賊作亂”的,全部放回家,獨獨賞了叔孫通二十匹絹,一套新衣服,還由待詔博士提拔為博士。

叔孫通睜著眼睛說瞎話,卻大受胡亥嘉獎,眾人很不服氣,叔孫通也不跟他們廢話,散朝後,趕緊收拾家當,逃離咸陽。

叔孫通為什麼說瞎話?他已經從胡亥的表情中讀懂了他的心思:胡亥此時就是一頭,把腦袋扎進沙堆裡的鴕鳥,以自欺欺人的方式自我安慰。這樣的庸主已經沒得救了,相反,誰救他誰就是在找死。叔孫通人生的信條就是,“君子不立圍牆下”,事可為則為,事不可為則隱,絕不做昏君的陪葬品!

換主如換衣

叔孫通逃離咸陽後,回到家鄉薛縣(今山東滕州附近),此時薛縣已經被義軍佔領。不久楚軍首領項梁來到薛縣,叔孫通就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後,他有投奔項梁名字上的主子楚懷王。

大概看到楚懷王只不過是個傀儡,成不了大事,他又投靠了項羽。高祖二年,劉邦趁項羽陷於齊地作戰的空隙,偷襲打下彭城,叔孫通此時剛好在彭城,成了劉邦的俘虜。於是叔孫通直接投降了劉邦。

劉邦就是叔孫通最後一位主人。如果說呂布是“三姓家奴”,叔孫通至少投靠了五位主人。難怪劉邦登基後,叔孫通到曲阜請儒生出山,就有人諷刺他:“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

叔孫通真的是以諂媚討富貴,沒有道德底線的小人嗎?他自己對此有一個回應:“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你們都是不懂得變通的腐儒!也就是說,叔孫通絕不是一個死守仁義道德的人,他更看重隨著時勢的變化,選擇更有利於發揮他個人價值的主人,絕不認可忠於某一個主子的愚忠行為。

他的這個價值觀,跟後來五代十國時期,“不倒翁”宰相馮道非常相似。其實,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就說過:“邦有道則現,邦無道則隱。”孔子本人也是不贊成,對無道昏君的愚忠的。

釐定漢禮

提到叔孫通,就不由自主地想看看他的帽子裡,有沒有劉邦的尿漬。不知道是因為劉邦也鄙視叔孫通的朝三暮四,還是真的看不起儒生,總之,叔孫通在劉邦這裡沒少受侮辱,最過分的就是往叔孫通的帽子裡尿尿。

叔孫通也怪,胡亥的賞賜留不住他,劉邦的粗野反而讓他死心塌地,即便兵敗逃竄,叔孫通也一直跟著他。

劉邦最反感儒生的“禮”,認為那東西就是吃飽撐著的玩意,酸腐無用。直到每次宴會時,那些比他還要粗魯的將軍們,摟著他的肩膀沒大沒小,沒卑沒尊,弄得比梁山聚義廳還要亂,劉邦才感覺到,自己的這個皇帝太沒尊嚴了,跟山大王沒啥區別。

他這時才想到了叔孫通,給他下了個指示,弄個簡單易行的禮法,管束管束這幫猴崽子。

叔孫通飄零半輩子,終於用上自己的專業特長了。他召來自己的弟子門徒,又去曲阜召來一些懂古禮的老儒生,一百多人,查閱古籍,不停演練,一個多月後,第一套漢禮成型。

高祖七年,藉著長樂宮建成的典禮,叔孫通的禮儀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整個過程莊嚴肅穆,“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高高在上的劉邦欣喜若狂,他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值得注意的是,叔孫通的漢禮,沒有完全因循古禮,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古禮做了很多刪減或增加。他的這一行為,遭到了很多當世大儒的反對,說他糟蹋了古禮。叔孫通的回覆是: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各代禮法多有變通,禮法應該符合時代要求,不應該亙古不變。

這就是叔孫通不同於一般儒生的地方,他不迂腐,善於因時因勢而變。還有一件事,也能體現他的這個特點。叔孫通在楚漢戰爭期間,經常向劉邦推薦一些好戰的地痞流氓,卻從來不推薦自己的弟子,弄得弟子們很生氣。叔孫通說:現在漢王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你們行嗎?還沒到用你們的時候。等到給劉邦釐定漢禮時,他大量推薦弟子入仕,弟子們這才深深佩服老師的高明。

從以上信息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叔孫通跟後世,固守死板仁義道德的儒生完全格格不入,他的眼界和境界顯然更高一籌。同時,叔孫通非常懂得與時俱進,不拘泥於陳規舊習,研究的專業很“古板”,但人卻是一個很“時髦”的現代派。


尋根拜祖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璀璨,小角色也有小角色的可愛。叔孫通或許有些俗氣圓滑,但卻是一位能堅持初心的儒士。

▲叔孫通劇照

由於年代久遠,叔孫通生卒年難以考究,他知曉儒家學說,入了秦朝做了博士。好日子沒過幾年,就遇上了起義運動。胡亥驚慌失措,問叔孫通一干儒士如何處理。有的人說這是造反,叔孫通過來解圍,一番稱讚帝國在胡亥的治理下欣欣向榮,百姓們安居樂業,這些人只是小小的盜賊,根本不值得擔心。不足掛齒的典故也是源自由此。胡亥很高興,去問其他人的意見,把那些說造反的儒士全殺了,還賞賜叔孫通。

▲叔孫通劇照

有人因此斥責他胡說八道,奉承胡亥,叔孫通則告訴他們如果不那樣說,自己可能就死了。轉身回家收拾行李逃了。衡量一番四處的起義軍隊,跟隨了項梁,有了項梁這一條線,伺機轉投楚懷王。

當時秦軍餘威尚在,諸侯不敢硬拼,只有項羽在鉅鹿天神下凡,以少敵多擊潰秦軍最後氣數,叔孫通看準時機又去服侍項羽。等到項羽剛愎自負,被諸侯不滿時,叔孫通又跑出去跟隨劉邦。當時劉邦問他有沒有什麼可以推薦的人才,叔孫通說了一通強盜,保全弟子免去敵軍廝殺。

▲叔孫通制定禮儀

記得三國裡呂布不過前後轉投三人,就被人不斷辱罵三姓家奴,看著叔孫通,那可是小巫見大巫了。前半輩子忍耐拍馬,後半輩子卻硬氣起來,為儒家發生,制定禮儀,以死諫言。當時劉邦迷戀戚夫人,愛屋及烏,竟想廢除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

叔孫通知道後,諫言說,此前晉獻公廢太子致使晉國大亂,前不久就是未及時立下太子扶蘇,才使天下分崩離析,皇帝你怎麼能不考慮清楚呢?在叔孫通勸說以及他所言不被採納就死諫的堅決態度,劉邦放棄了這個念頭。除此之外,在劉邦時代還舉薦人才,重新制定屬於漢朝的禮儀。

▲叔孫通

縱觀叔孫通的一生,溜鬚拍馬做過,保全弟子舉薦強盜也做過,多投主公,改換門庭更是家常便飯,看起來俗氣至頂,但是為了古禮,國家大業卻又表現的視死如歸,又顯得有點可愛。比起那些無慾無求一心衛道的儒士來說,少了迂腐多了地氣,小節雖失,保全大節,這才是儒家的精氣神,也正是有這樣的人,禮儀才能延續,民族的內核才能永存。

分享有趣有料的歷史故事和觀點,我是醉愛談歷史,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