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佛教的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信徒眾多,在東南亞一帶還被列作國教,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在我國的發展,最早是由陸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一帶,當時的規模還比較小,並不普及。

直到東漢漢明帝時,這一情況才有所改變:史料記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夢見了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第二天早晨朝會的時候,漢明帝便把夢見的事情告訴了大臣們,詢問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都知道,古人們對於夢,還是相當在意的,那時候夢往往會和仙、神之類或吉或兇的神秘元素相關聯,所以,皇帝遇到這種事情可以說算是大事情了。

當時漢明帝手下有個博士傅毅就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便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過了四年,漢明帝在印度請回了兩位佛學大師,當時為了紀念駝回大師和佛經的白馬,便把修建寺廟命名為白馬寺。兩位大師便在這座中國第一座官辦古剎裡,譯出了第一本漢譯佛典《四十二章經》。說來,大多數人知道這本書還是從《鹿鼎記》裡,韋小寶尋找的大清寶藏裡得知的。

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三武滅佛事件,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

後人常常把後周世宗滅佛加上,合稱“三武一宗滅佛”。

古人對佛不滿這件事,古人和今天我們的理由是很相似的。那就是,當一部分商人把佛教看成一種產業時,信仰便成了廉價的提款機:

1、地區公司承包佛寺修建,然後僱傭一批假和尚,以旅遊、佛教文化的噱頭,一年幾千萬入賬;

2、各種各樣所謂的大師,藉著佛的名頭算命、保平安、看風水、賣手串佛珠。幾塊錢的東西沾上佛的名頭,就是百倍、千倍的價錢,信徒在飽受其害後,內心對那些利用欺騙謀取財物的人,就會產生不信任感;

3、當一批假借佛的名義,娶妻生子、破壞清規的事情曝光後,假和尚的存在拉低了佛門的聲譽。

我們從不同方面,來看待古代各位君王滅佛的原因區別在哪裡吧:

1、魏太武帝

1、蓋吳在陝西杏城領導農民起義軍反抗北魏統治,規模達十萬之眾,魏太武帝在領兵討伐起義軍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寺廟與起義軍有聯繫,竟然幫起義軍藏著兵器,這自然不能被帝王所容忍;

2、寇謙之的新天師道得到太武帝的推崇,魏太武帝從信仰上就偏向道教;

3、鮮卑貴族信仰佛教,宰相崔浩為了實現用儒家思想治國的理念,就想要通過滅佛削弱貴族。

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2、北周武帝

1、當時的朝廷連年征戰,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金錢。此次滅佛,共有300萬左右的僧人還俗,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見佛教規模之大;

2、當時的佛教徒早已經喪失了對佛的虔誠,整日裡遊走於王公貴族間,藉助各種咒術、儀式來顯現“神蹟”,謀取私利;

3、佛教徒享有特權,不用繳納賦稅。當時,發生了災荒,可僧侶卻不救濟災民,反而通過信徒渴求神靈庇佑的願望,趁機暗示他們捐贈財物,還吞併了大量田地。

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3、唐武宗滅佛

唐武宗在《廢佛教書》中說:勞人力於出木之功,奪人力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愈此道!

1、佛教徒本身行為不端:唐朝時期,佛教昌盛,還享有各種特權,包括不納稅、分配土地的政策。那些僧人藉助這一政策,大肆擴張、侵佔土地。地主為了逃稅,也修建寺廟,和和尚聯合起來,用佛的名義壓制百姓。和尚為了賺錢,還發展出借高利貸、有償收容孤兒、末法時代提供庇護等等形式,有錢了,也不交稅,很多人甚至不做善事,買些婢女來享受生活。

2、唐武宗信奉道教。

3、為了財政考慮: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4、後周世宗

1、佛教徒不繳納賦稅,不提供生產,周世宗天然不喜歡這個宗教。

2、為了加強皇權對宗教的統治,彰顯威嚴。

3、為了錢: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總計,廢毀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鍾、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

禪宗

接下來,我們談談佛門八宗的事情,它為何能區別於其它七宗,在滅佛浪潮中不衰反而發展壯大。

禪宗在佛門八宗原本並不太出名,因為它起步很晚,中國禪宗祖師達摩是在公元520年到527年才來到中國南方的。當時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梁的皇帝是梁武帝,一位信奉佛教的君王。

禪宗獨特的地方就在於不依靠寺廟、經書,講求“明心見性”。甚至認為佛在心中,不需要出家,更不需要依靠外物,行善積德、頓悟成佛也可。

回到唐朝滅佛的問題上,當時寺廟林立,以僧侶為中心,聚集著大批奴婢、土地、地主。禪宗獨善其身,不依靠豪華奢侈的堂殿、經像、法物,除了朝廷規定給予僧侶的土地外,不再追求世俗化的利益,過上了耕織、修禪,自給自足的循環體系。

從各位禪宗大師到弟子皆講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懷海大師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就結合至慧能大師開始,禪門所實踐的“農禪”理論,彙編成《百丈清規》。

盤點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的原因,為何禪宗沒事?背後是大智慧!


禪宗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滅佛浪潮中,以自身大智慧、大毅力,積極調整觀念,令人由衷欽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