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大部分人眼中,“上帝”和我們中華民族關係不大,完全就是基督教的東西,這其實完全錯了。“上帝”一詞源於商朝,商朝事鬼神,上帝就是對至高神的稱呼。從商周往後,“上帝”一直都是歷朝歷代正統祭祀的至高神,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1914年,當年復辟帝制的“洪憲皇帝”袁世凱在冬至這一天舉行了祭天大禮。那為什麼“上帝”一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呢?說來話長。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源於商

關於上帝最早的記載就是商朝的甲骨文卦辭了,商人還把“上帝”稱為“”、“”、“天帝”。商朝迷信鬼神,國家大小事都要占卜一下再做決定,所以留下了很多關於“上帝”的記載,如“上帝…降…旱”,“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貞,今三月帝令多雨”。其實我認為“上帝”的起源應該比商朝還要古老,但歷史是一門嚴謹的科學,任何觀點都需要實物例證。我們華夏文明的文字最早能追溯到商朝甲骨文,所以“上帝”的記載也就只能追溯到商朝。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周朝繼承發揚

後來周朝取代了商朝,對商朝的文化進行了批判。不過批判歸批判,周朝文化其實是對商朝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孔子說過“周因於殷禮”,周朝把商朝的禮儀、天文地理、文字等文化統統學了個遍,連被稱為“萬經之首”的《周易》也是學自商朝的《歸藏易》。在這個過程中,對至高神“天”,也就是“上帝”的信仰也被繼承了下來,但換了個稱呼,為“昊天上帝”,並寫進了周禮。從此,各代王朝在每年冬至都會祭祀“昊天上帝”。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上帝的權能

在商朝文化以及甲骨文的記載中,“上帝”掌控一切,無形無相。祂可以命令下雨、打雷、颳風,也可以驅使日、月、星、山川等各種神靈。甲骨文中雨祭山川的卦辭,是讓山川之神轉請“上帝”的,山川之神並沒有權利下雨、停雨。祂也能掌控人間福禍,比如決定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但從周朝、春秋戰國之後,祂越來越像個抽象符號,關於神權的介紹越來越少。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唯一的華夏至高神

這裡要說明一下,昊天上帝才是至高神。之所以要聲明,是因為隨著五行學說的出現,官方也新出現了五方上帝。周禮中就有關於同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的記載,不過五方上帝可以被稱為上帝,指代天的就只有昊天上帝。《隋禮 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天壇是明清時期祭祀天地的場所,對昊天上帝的祭祀也在這裡

被基督教傳教士竊取概念

明朝末年的時候,有個來自意大利的基督教傳教士利瑪竇,他想要把基督教的信仰傳播到東方大地,一開始他是不順利的,明朝的官員對他也不感冒。但這個人很聰明,學習中華文化很快,不久之後他就成了一個明朝通。利瑪竇改變了傳教方法,開始用各種古籍經典來解釋基督教的教義。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對於“耶和華”,可以用中華民族的“上帝”概念來代替,中國人對“天”的信仰深入骨髓,他的策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由於利瑪竇傳教的效果非常好,這種說法就慢慢地定了下來,直到如今我們只知道上帝耶和華,不知道“昊天上帝”。

“上帝”這個詞商朝就有了,是華夏神話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時代在改變,文化也要向前發展,但是祖宗的文化最好還是有所傳承,否則我們民族就成了無根之萍,風浪大點就飄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