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王志文式詩意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演員形象的流變,會發現很多形象是會循環重生的,但當我們想起王志文的時候,不免會發現,在他之前和之後,都沒有哪個男演員,能夠和他相像。

他形象特別,演技特別,又出現在特別的時刻。一個在南方城市長大的男人,被借到北方,去扮演北方的城市男性,不要小瞧這裡面的差異。丹納在《藝術哲學》裡說:“美學本身便是一種實用植物學,不過對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所以,王志文的故事,是一個南方的橘樹和北方的楊樹進行精神嫁接的故事。

脫口秀|王志文式詩意

王志文生於1966年,18歲以前,他的生活,是典型的上海少年的生活,雖不是出生於富裕之家,但父母都是生活家,很懂得生活之道,他對電影的理解,是從那個時候積累起來的。

後來,他如願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到中央戲劇院教臺詞課。拍過幾部不知名的電視劇之後,他在1991年遇到一個很重要的機會,出演《南行記》。王志文神采奕奕,目光炯炯,雖然一直在乞討、流浪,卻演出了那個時代的人身上的沛然之氣。

然後是參演趙寶剛導演的《皇城根兒》,這次演出讓他獲得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也讓他獲得趙寶剛的賞識,得以出演根據王朔的三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過把癮》。當時,臺灣地區的言情劇已在內地盛行了十年,《過把癮》開闢了另一套言情方式,真實生活和浪漫渴望交融,生死戀故事和瑣碎日常相伴,王志文的表演灑脫又細膩,像個生活在尋常街巷的詩人,這一切匯成一種“真實的浪漫”,為剛剛開始追求精緻生活的中國人提供了一種寄託。這部只有八集的電視劇,火遍全國。

兩年後趙寶剛導演、王志文和許晴主演的電視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又延續了這種“真實浪漫”的風格。王志文扮演的藝術家陸建平,留著長髮,戴著墨鏡,穿著白T恤和工裝褲,開著白色北京吉普,在街頭穿行,在北京郊外的金黃樹林裡,建造木屋,在木屋裡聽肯尼基的薩克斯曲。這樣的男性形象,在此後的中國影視裡,再也沒有出現過。

那時候的中國影視,為什麼需要王志文這樣的形象?王志文又為中國影視帶來了什麼呢?

學者路文彬曾在一篇題為《城市空間、視覺媒介與女性形象——中國當代影視女星青春形象的歷史漸變》的文章裡,回顧了中國銀幕女性形象的演變。銀幕上的男性形象也在發生著同樣的演變。1949年之後,銀幕上的男性越來越多“面向公共空間”的類型,到了1990年代,這種形象還在延續,這一時期的重要男演員更像父親,而不是少年,是領路人,而不是跟隨者。

但城市化的中國,又急需更有城市氣質的男演員,需要他們構築私人空間,展示私人情感,需要他們跳華爾茲而不是騎馬跳火車,揮舞畫筆而不是拳頭和槍支。於是,來自上海的王志文,擔起了這個重任。上海生活的滋養,世俗文化的浸染,讓他比別的男演員天然多了一種細膩,一些心思,加上他精妙的臺詞、複雜的氣質,讓他更能勝任作家、藝術家這樣屬於城市的角色。

緊接著,他出演了另一部重要的電視劇《無悔追蹤》。在上海,他繼續演出影視劇,繼續得獎。但幾年後,他重返北京,出演《刑警本色》《讓愛做主》《黑冰》《天道》,以及電影《風聲》《一步之遙》和即將上映的《英格力士》。

經歷過、旁觀過王志文的巔峰時期,我們對“詩意”和“浪漫”會有更深刻的認識,所謂詩意,不是此時此刻,假花成海、金粉流離、人在桃花間飛來飛去就能喚出的,所謂浪漫,也不是毫無表情的臉,空洞的眼神能夠成就的,而就在於性格里的堅忍和灑脫,在於深刻的生命感悟。而說話時的輕重緩急,語氣的矜持和奔放,身姿的自如,眼神的細膩,所有這些屬於表演的“儀式”,才能夠召喚來詩意和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